朗道十誡,當然要先從字面意思來分析了。首先,我們要把這個詞進行拆分。朗道,其實是個人名,全名為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是蘇聯猶太人,號稱世界上最後一個全能的物理學家。在他50壽辰之際,蘇聯學界把他對物理學的十大貢獻刻在石板上作為壽禮,以向先知一樣的稱謂稱之為「朗道十誡」。又因凝聚態特別是液氦的先驅性理論,被授予了196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列夫·達維多維奇·朗道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石油工程師,在巴庫油田工作。母親曾在聖彼得堡接受過醫學教育,當過教師和醫生等職務,姐姐索菲婭後來成為一名化學工程師。在那時,可想而知,這樣的家庭氛圍是得天獨厚的好處。
朗道,就是人們所說的天才兒童,四歲就能閱讀書籍,十三歲中學畢業,十四歲進入大學學習,甚至不誇張地說,數學思維是他的本能。在列寧格勒大學的物理系學習時,朗道把全部的熱情傾注於學習。他有的時候累得腦子裡不停地盤旋著各種公式而無法入睡。朗道後來說,在那段時間裡,他完全被那些普遍聯繫的不可置信的美給迷住了。他入迷地演算海森堡、薛丁格、索末菲和狄拉克的量子力學。他之所以入迷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的科學美,更因為它們凝聚著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他尤其熱衷於「時空彎曲」和「測不準關係」。
他的人生倒也不是絕對的一帆風順,1938 年冬,在當時的「大清洗」中,朗道突然以「德國間諜」的罪名被捕,並被判處十年徒刑,送到莫斯科最嚴厲的監獄。由於彼得·卡皮查等人的竭力營救,一年後,已經奄奄一息的朗道終於獲釋。1962年,朗道獲得諾貝爾獎也開創了諾獎第一次不是在瑞典首都授獎,而是由瑞典大使在莫斯科授予了朗道這一物理學研究的最高榮譽。
朗道對理論物理學的許多方面,在國際物理學界享有很高的聲望。諾獎的成就也只是他的成果的冰山一角。朗道十誡具體的指:量子力學中的密度矩陣和統計物理學;自由電子抗磁性的理論;二級相變的研究;鐵磁性的磁疇理論和反鐵磁性的理論解釋;超導體的混合態理論;原子核的機率理論;氦Ⅱ超流性的量子理論;基本粒子的電荷約束理論;費米液體的量子理論;弱相互作用的CP不變性。
當然,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這句話斷然不錯。由於他的傑出,使他後期產生了自負心理,在前蘇聯研究院時,對蘇聯物理學家沙皮羅在對介子衰變的研究中,發現了介子衰變過程中宇稱不守恆的成果不以為意,並丟擲在一邊。然而,幾個月以後,李政道和楊振寧就獲得了諾獎。
這讓我們認識到即使是天降神童,也有白璧微瑕的一面。在我們的生活中,更重要的是,腳踏實地,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