鰱鱅是喜溫的魚,在氣溫水溫都比較低的時候,它會遊動到溫暖一些的水底活動,特別是到了仲秋之後,天氣變涼,在雨天或者是早上氣溫在20度以下的時候,它遊到水底。此時釣友可以使用大量發酵後的豆渣配合顆粒飼料打窩誘魚,等魚進窩後再釣離底,離底約為10~20釐米。今天我們來探討秋季垂釣鰱鱅魚的技巧。
魚竿的選擇:喜歡用5.4的手竿。因為釣鰱鱅一開始要打頻率,太重釣一天下來手臂會不舒服,如果你有麒麟臂也不妨試試7.2的。調性的話覺得28調最合適,因為太硬沒有遛魚的感覺,也容易切線跑魚,太軟不好控魚,如果兩個釣位距離太近,遛魚的時候魚竄到隔壁的窩子裡炸了別人的窩容易搞嘴。線組根據魚的個體選擇,一般十斤左右的鰱鱅至少用3+2的線組搭配,魚鉤選擇鉤條較粗的伊勢尼。鉤號選擇鰱魚較小鉤,鱅魚較大鉤。子線60-80公分長度對摺。鉤距15-20公分。
釣鰱鱅漂的選擇打破常規,將細尾漂換成軟尾空心漂。軟尾空心漂的漂尾很粗,同樣調成十目掛餌,細尾漂可能被拉下去八目變成兩目,而粗尾漂可能只拉下去一目變成九目。釣鰱鱅釣浮的時候,想解決餌太大把漂拉黑的問題,那就選擇粗尾漂就行了。
餌料的選擇當然也是用霧化狀態好的,我看別人都是買鰱鱅專用餌。我每次都是用普通的餌料少加拉絲粉收穫一樣可以,也不一定非得用酸臭形餌料。主要看餌料的霧化狀態。有很多人餌料開制後,由於餌料自身微輕的原因,會出現捏餌成團入水後仍然漂浮或懸浮在水中,釣友應該通過實際魚情的需要,控制好餌料與水比,更方便鰱鱅進食的餌料狀態。鰱魚對魚餌味型上也是具有相當敏感性,一般都喜食微酸的餌,自製魚餌時可以在魚餌中加入一些白醋、酒糟、酸奶(草莓味、大蒜味)等。鱅魚對臭味也是情有獨鍾,作釣過程中可以加入些臭雞蛋、臭豆腐乳 (發酵過的豆腐渣) 、甚至臭泥漿等,增加將其釣獲的概率。
釣法主要是讓餌料在鉤子周圍霧化,鰱鱅過來吸食霧化的餌料會誤把鉤子吸食到嘴裡,這時候產生頓口信號提竿中魚。所以漂相上主抓小頓口和黑漂。要注意的是,鰱魚進窩後如果其所在的水層在鉤子上方,就會產生蹭線現象,漂出現頓口、黑漂、抖動等狀態,但是提竿不中魚或者提竿錨到魚,這時候應該將浮漂向下擼十公分,擼多次直到正口中魚。如果窩內出現大量魚星,漂出現頓口但是提竿不中魚並且也錨不到魚的話那說明魚在鉤子下方,這時候就要將漂向上擼十公分,擼多次直到正口中魚。
水溫和水中含氧的高低,對釣任何淡水魚都有影響,但鰱鱅魚對這兩者更加敏感,以水溫來說,如果達不到它們適宜的標準,就會拒食,成為釣不上鰱鱅的重要原因。一天之中,鰱鱅在水中的泳層在不斷變化。一般規則是「早淺晚深中釣中」,「水渾釣淺,水清釣深」。當然深淺是相對的,水深的上三分之一為淺,下三分之一為深。春秋季節,魚通常在水深的中層遊弋,到了深秋乃至冬天,水溫較低,魚可能在水底遊動,此時應「釣底」或「釣離底」。總之,靈活應變才能找到魚層,找到魚層才能與鰱鱅「相會」。
布窩是至關重要的環節:1、重窩誘魚群,交叉定釣點。開釣前必須手拋打窩,由遠而近,從左至右,形成一個「十」字形布窩陣,然後在「十」字的交叉口即釣點,拋下重窩。慢慢地,釣點形成一個前後、左右、上下的立體霧化區。剩下的只須等待魚群進窩了。2、配餌分主次,調餌求霧化。基本公式是:基礎餌40%+主攻餌30%+味型20%+狀態l0%。基礎餌主要有菜籽餅、麥麩、豆渣一類。
秋季垂釣鰱鱅,在釣位選擇上也比較重要,首先要選擇背風向陽的位置,秋天溫度不高的時候,長時間太陽照射的水域水溫會較其他地方高一點,鰱鱅也更喜歡在這樣的水域覓食,水庫背風的水域,水一般不會流動,更利於作釣時候聚窩,因為作釣鰱鱅的餌料和誘餌窩料霧化性很好,假如走水厲害的話好不容易做下的窩一下就會被水流衝散了,另外,下風口也是作釣鰱鱅魚時不錯的位置,大水面的浮遊生物好多會被吹到此地聚集,很容易吸引鰱鱅來此覓食。
由於鰱鱅攝食迅猛,中魚後具有強大的拉力和衝擊能力。尤其是鰱魚,中鉤後左突右衝,橫衝直撞,如果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常常被突如其來的拉力造成斷竿、斷線、跑魚等現象。因此,在垂釣過程中,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集中精力,中魚後雙手持竿,即刻將釣竿上揚至45度角。遛魚時候不要操之過急,儘量利用釣竿自身的張力來化解魚的拉力,直至確認將其遛透為止。另外鰱、鱅的嘴唇較為薄弱,在提魚入護前一定要使用抄網,抄網要放在抻手可及之處。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