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的滾滾浪潮始於2006年,AWS的成立讓公有雲成為了整個雲行業的標杆,也形成了雲原生的技術洪流,推動了企業上雲和全行業數位化轉型的開啟。
作為雲時代的技術基礎,雲原生能力自然功不可沒,但對於雲原生企業的理解,卻出現了一些偏離。
因為網際網路是雲計算模式最早的踐行者,這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認為網際網路企業就是雲原生企業,它們天生於雲,與生俱來就擁有雲原生的能力。
時至今日,雲原生這個詞已經有了新的含義。其實雲原生,代表了一種構建和運行應用程式的方法,原生為雲而設計,得以在雲上以最佳形態運行。作為一種面向數位化時代的技術棧,雲原生不屬於某個具體行業,而應該屬於每一家有志於向雲轉型的企業。
如華為雲CTO張宇昕所言:「新雲原生企業既需要讓新生能力生於雲、長於雲,把AI、大數據、邊緣計算、視頻等新生能力用於企業,同時也需要繼承和發展既有能力,並與新生能力立而不破、有機協同。雲原生2.0,讓每一個企業都能成為新雲原生企業。」
華為雲CTO張宇昕
從ON Cloud到IN Cloud
布萊恩·阿瑟在《技術的本質》中寫道:「在真實世界中,技術是高度可重構的,它們是流動的東西,永遠不會靜止,永遠不會完結,永遠不會完美。 」
的確,網際網路是雲原生的最早的試驗田,但網際網路只是千行百業當中的一份子,網際網路企業不代表就是雲原生企業,雲原生能力也並非網際網路獨有。那麼什麼樣的企業,可以稱之為雲原生企業?
華為雲產品副總裁方國偉認為:「在雲原生2.0的新階段,企業要變成一個新雲原生企業,就需要從以資源為中心轉變成以應用為中心。」
華為雲產品副總裁方國偉
確如其言,傳統企業上雲已走過十年的路程,但大多數仍然停留在資源層面,從線下遷到雲上,而應用本身沒有發生變化。對此,方國偉說,「雲原生2.0,是希望企業從ON Cloud變成IN Cloud。IN Cloud的含義就是應用可以生於雲,應用是基於雲原生的技術來構建,基於分布式架構,通過DevOps來構建,通過這些改變,逐步演進為應用為中心。」
那麼,企業轉變成為新原生企業,又有何意義呢?可以總結為:資源高效、應用敏捷、業務智能、安全可信這四個關鍵詞。
第一,資源高效。企業上雲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資源靈活調度,有彈性。在雲原生2.0過程中,如何可以做到更加極致,資源更加高效,應用之間銜接更好?
第二,應用敏捷。我們知道,應用敏捷是傳統企業上雲最主要的追求,通過敏捷來提高效率,增加收益。而對於企業的IT來講,能夠快速響應業務需求只是基本能力,還需要通過DevOps流程,和微服務架構的方式,產品技術的支撐,來做到業務的創新。
第三,業務智能。方國偉表示,過去講雲原生往往停留在資源和應用兩個維度,而華為雲原生2.0則希望,企業在構建新的雲原生應用裡面能夠充分的利用數據的智能,和AI的能力,來達到業務智能。
第四,安全可信。應該說對於安全性的考量,一直是傳統企業上雲最大的顧慮,畢竟網際網路場景沒有涉及到傳統大行業的關鍵業務領域。而新原生企業則需要將安全可信,作為一個重要的衡量基準。
雲原生2.0時代
我們說知易行難,當企業理解了資源高效、應用敏捷、業務智能、安全可信對它們邁向雲原生企業路徑上的關鍵,要如何去做,如何去推進?
Forrester首席分析師戴鯤表示,從「雲優先」到「雲原生優先」,雖然只是兩字之差,卻真實地反映出一個硬道理——雲原生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基礎,企業需要建立雲原生優先的戰略,構建一體化全棧雲原生平臺。
雲原生2.0全景圖
而華為雲的雲原生2.0提供了整體的技術能力,恰好可以從這個四個維度,為企業賦能,使之成長為新雲原生企業。
首先,在資源高效角度。華為雲提出「以應用為中心」的雲原生基礎設施理念,支持多元算力,並且可以滿足不同應用場景的個性化算力需求。這一切皆得益於華為雲擎天架構的軟硬協同能力。
基於多雲治理和邊雲協同,華為雲打造了高效、高可靠的分布式泛在計算平臺,並且構建了包括容器、裸機、虛機、函數多種資源的統一計算平臺,讓傳統企業應用與雲原生應用能更好地協同,同時以「應用」為中心打造標準、開放的企業應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為企業提供一鍵式部署、可感知應用的智能化調度、全方位監控與運維能力,使得應用生命周期管理更高效、更智能。
其次,在應用敏捷維度。華為雲DevCloud支持全流程DevSecOps,其3種開發模式覆蓋7大開發場景,實現了10倍效率的提升,讓應用開發更加敏捷。華為雲微服務解決方案具備雙棧和全場景兩大特點,讓應用治理更靈活。另外上,華為雲還能實現傳統應用和雲原生應用並存、協同,讓應用集成更高效。
其三,在業務智能維度。華為雲通過FusionInsight和數據使能服務DAYU、GaussDB資料庫等,實現雲原生的數據使能,助力企業將數據資源加工成數據資產,AI能力貫穿整個數據處理流程,實現數據智能化治理。雲原生加持的知識計算解決方案和一站式AI開發平臺ModelArts則從知識高效、模型高效、算力高效、數據高效四個維度出發,加速行業AI落地。
最後,在安全可信維度。華為在企業安全方面擁有近30年的技術積累,能為企業提供技術、產品、安全合規能力和經驗,以及安全治理體系等全方位的安全服務,為新雲原生企業保駕護航。
方國偉說,「華為不光是說有技術,有產品。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很多具體的實踐。如傳統製造業,能源行業,包括網際網路企業,都可以利用華為雲原生2.0來構建雲原生的能力。」
讓每個企業都成為新雲原生企業
原生於雲的網際網路企業,不一定具備雲原生的能力。華為雲之所以能夠定義雲原生2.0時代,本質上也是從自身數位化轉型,以及多年的技術積累所獲得的結果。
從市場維度看,IDC發布的《PRC SDC Software Market Overview,2020H1》報告顯示,華為雲容器軟體市場份額排名中國第一,這個數據證明了華為云云原生技術能力的地位是領先的。
華為雲首席數位化轉型官蘇立清
從能力維度看,華為雲原生能力,均源自自身轉型的積累。華為雲首席數位化轉型官蘇立清表示,華為實現超大規模企業雲原生研發應用,重構研發作業模式,大幅提升效率,資源復用率提升3倍,部署效率提升10倍。LAAS(Lab as a Service)實驗室服務化,敏捷實現實驗室作業的「數字孿生」。研發桌面雲讓全球研發人員的開發、構建、測試等全部雲化,雲下無代碼,實現無感安全。通過華為雲ROMA和ModelArts,華為實現大量AI應用,比如財務報銷自動化、合同籤章真偽識別、站點交付智能驗收等。
最後從企業需求的維度看,大部分企業的核心始終是自己的業務邏輯,而非處理容器編排、自動化測試、微服務等技術細節,企業的需求只是讓自己的業務可以更加的平穩、高性能的運轉,服務好自己的客戶,解決客戶的問題,並獲取收益。
很顯然,對於這些企業來說,他們希望能夠被雲原生賦能,但又無法通過自己的技術團隊來支撐創新。所以,華為雲的雲原生2.0全面的能力組合,就是傳統企業通向雲原生企業的最佳路徑,真正意義上實現,讓每個企業都成為新雲原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