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原生 (CloudNative),這個概念最近著實有點火,而且火得一塌糊塗。
簡單來說,它就是一種構建和運行應用程式的方法。
從名字上來看,很明顯分為2部分:
Cloud,表示應用程式位於雲中,而不是傳統的數據中心。
Native,表示應用程式開始設計的時候,就是考慮雲的環境,在雲上可以充分發揮它的優勢。
至於為什麼這麼火?
先來看一組Gartner的預測數據:
到2020年,50%傳統老舊應用將以雲原生化的方式被改造。
到2022年,75%的全球化企業將在生產中使用雲原生的容器化應用。
也就是說,用雲原生的方式開發應用,可以大大降低開發難度,提高更新效率,已然成為一種趨勢。
再來看另外一組IDC的預測數據:
從2018-2023年,新開發的應用數量將達到5億款,相當於過去40年的總和。
這樣的數字對比下來,是不是嗅到了一個龐大的市場?
然而,雲原生,早已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雲原生,是個必須拿下的戰場
雖然雲原生看似是這兩年才火起來的,但這個概念早在2013年,便由Pivotal公司的Matt Stine提出。
時隔7年之久,雲原生已然成為不可或缺、必須重視的力量。
市場規模方面,根據《雲原生發展白皮書2020》調查顯示,雲原生在中國的市場,僅2019年,便已經達到了350.2億元之多。
應用領域更是非常廣泛,包括泛網際網路、製造業、交通、金融、物流和政府機構等等。
△ 圖源:華為雲聯合Forrester發布的《雲原生白皮書》
從技術發展的視角來看,雲原生不僅重塑了雲計算廠商的產品架構設計與市場格局,而且在應用基礎設施、應用軟體架構、開發模式與部署架構四個層面協同進化,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全新的業務價值與技術優勢。
反之,也正是由於在雲原生方式下,具有簡化運維、縮短應用開發上線、敏捷交付等眾多優勢,企業也越發的對此產生依賴。
而雲計算作為雲原生的基礎,國內雲市場的玩家們,必然是對這塊蛋糕早早的做好了準備。
其中,華為雲等就是雲原生這場遊戲中,最具競爭力的玩家之一。
那麼誰才是頭號玩家?
最新的IDC報告給出了明確答案——華為雲,容器軟體市場份額排名中國第一。
雲原生的頭號玩家,官宣2.0
要想深入了解雲原生,那就一定要剖析頭號玩家。
華為雲原生的歷程,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5-2017年
自2015年起,華為就聯合全球多家知名企業,共同成立了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是亞洲唯一的創始會員,也是第一個白金會員。
自成立之日起,華為便向社區貢獻了容器網絡、集群聯邦、親和/反親和調度、多調度器框架等大顆粒特性,加速了Kubernetes版本的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一直是K8s社區代碼貢獻亞洲第一、社區Maintainer席位數亞洲第一的廠商。
第二階段:2018-2019年
華為雲在這個階段打造了豐富的雲原生解決方案,如容器混合雲、容器批量計算、邊緣容器等。
打造了首個雲原生邊緣計算項目KubeEdge,以及首個雲原生批量計算項目Volcano,目前已被數百家全球企業和組織使用。
第三階段:2020年
今年年初,華為雲推出了第二代裸金屬容器,這就讓容器和基礎設施的軟硬協同更加完善。
而就在最近,華為雲在雲原生這塊,又打出了一記重拳——官宣雲原生2.0。
△ 華為雲CTO,張宇昕
據了解,雲原生2.0是企業智能升級新階段,企業雲化從ON Cloud走向IN Cloud,成為新雲原生企業。
雲原生2.0的升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觀念轉變:雲原生的1.0時代,主要是面向網際網路行業;而雲原生2.0時代,則是面向所有企業的,任何企業只要有意願都可以成為新雲原生企業。
不僅將原有的基礎設施全面升級為雲原生基礎設施,還為企業提升了更敏捷的應用開發、交付運維能力。
正如華為雲CTO張宇昕表示:
新雲原生企業,既需要讓新生能力生於雲、長於雲。
雲原生2.0,讓每一個企業都能成為新雲原生企業。
華為雲原生2.0全貌
那麼,對於雲原生如此開創性的新定義,具體又包含哪些內容呢?
華為雲對此亮出了一張全景圖。
從這張全景圖中可以看到,雲原生2.0具體主要包含四大方面。
資源高效
雲原生基礎設施理念上,華為雲提出了以應用為中心,可以支持多種算力和不同場景。
並且基於華為雲擎天架構軟硬體協同能力,可以給雲原生應用提供強大的算力。
同時,基於多雲治理和邊雲協同,打造高效、高可靠的分布式泛在計算平臺,讓傳統企業應用與雲原生應用能更好的協同。
應用敏捷
華為雲DevCloud支持全流程DevSecOps,3種開發模式覆蓋7大開發場景,實現10倍效率提升,讓應用開發更敏捷。
華為雲微服務解決方案,具備雙棧和全場景兩大特點,號稱是業界最強,還能實現傳統應用和雲原生應用並存、協同,讓應用集成更高效。
業務智能
華為雲通過FusionInsight及數據使能服務DAYU、GaussDB資料庫,實現了雲原生的數據使能,把數據資源加工為數據資產。
雲原生加持的知識計算解決方案和一站式AI開發平臺ModelArts,從知識高效、模型高效、算力高效、數據高效四個維度出發,加速了行業AI落地。
最後,在安全可信方面,華為表示釋有近30年的技術積累,能夠為新雲原生企業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從四大方面所涉及的技術來看,華為雲可以說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無論是算力、數據或者平臺,都將自身最強的技術發揮了出來。
或許你會覺得這些技術離你較遠,但其實,華為雲原生的應用已經取得了一些落地。
例如財務報銷自動化,通過OCR技術識別票據上的文字,可以支持發票驗真100%,報銷規則結構化,並且讓全流程的效率直線提升了100倍。
還有合同籤章真偽識別,基於模型和規則庫,AI自動檢查籤章真實性、合法性、籤字人信息、站點交付智能驗收。
從人工開始邁向機器智能審核,機器實時檢查小於1分鐘,每個站點驗收時間從過去的2天縮短至2小時,作業驗收一次通過率從60%提升至99.5%。
……
不難看出,這些雲原生應用確確實實的發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並且也帶來了非常矚目的成效。
除了上述的AI應用外,更廣泛的,華為自身基於雲原生數位化轉型實踐,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立而不破。
△ 華為雲首席數位化轉型官,蘇立清
對此,華為雲首席數位化轉型官蘇立清,介紹了實現這樣核心的方式:
新增能力堅持生於雲、長於雲,並與既有能力有機協同。
這也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不二之選。
而華為也是從傳統企業這樣走過來的。
蘇立清以華為自身為例,講解了雲原生是如何幫助華為進行數位化實踐:
研發效率方面,在整個資源進行彈性構建以後,資源復用率提升了3倍,CPU利用率基本穩定在了70%;不僅如此,資源部署效率提升了10倍,整體開發版本交付周期縮短超過50%。
對實驗室數位化改造方面,現在華為通過數字孿生,配置遷移從10分鐘,縮短至分鐘級。而且原來大量集中存放的實驗室代碼,也已經全部在雲上。
還有研發桌面雲,讓全球研發人員的開發、構建、測試等全部雲化,雲下無代碼,實現無感安全。
這就是實現超大規模企業雲原生研發應用。當然,華為消費者雲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6.7個億的存量用戶,180萬的開發者,支撐如此龐大規模的後臺應用,就是在華為雲上。
而這些,便都體現了華為雲原生立而不破的獨特性。
如何評價華為雲原生?
最後,該如何看待華為雲提出的雲原生2.0?
一言蔽之,可以說華為雲這次較為明確地提出了一個觀點:
雲原生,就是生產力。
華為雲此次還與Forrester合作,推出了《雲原生白皮書》,通過調研發現,雲原生這樣的生產力,是中國企業應對市場不確定性的關鍵。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便是這種不確定性的一種表現,並提出中國企業亟需加速現代化進程,全方位增強自適應性的觀點。
由此,白皮書認為:
雲原生技術具備戰略價值,是應對市場不確定性的平臺基礎。
企業市場快速迭代,以應用為中心的雲原生基礎設施是未來發展方向。
而華為雲原生和市場中其他競品相比,又存在怎樣的獨特優勢?
在交流過程中,張宇昕給出了答案。他認為:
理念不同:不是說生在雲上,就以為是雲原生,這種叫做On;必須是In,才叫雲原生。
目標不同:華為雲原生讓所有企業具備雲原生的能力,都能成為新雲原生企業;同時,側重企業智能化和數位化。
技術架構不同:行業中的雲原生,以往是聚焦在容器,但華為雲原生,可以說是一橫一縱;縱向是全棧的優化、軟硬體協同;橫向是發揮華為雲的長處,支持各種企業、新業態的發展要求,統一實現端、邊、網、雲的一致協同。
總結來看,華為雲原生,全棧沒問題,單打也OK。
最後,關於中國的雲原生,白皮書也給出了一些寶貴的戰略建議。Forrester提出:
正在依託雲原生技術加速進行數位化轉型的政府、各行業企業與組織機構,首先需要建立雲原生優先(Cloud Native First)戰略,並通過漸進和務實的整體規劃,以平臺化的方式有效構建企業級雲原生能力。
對於這樣的雲原生,你又有怎樣的看法呢?
更多雲原生2.0相關信息,歡迎點擊閱讀原文探尋。
- THE END -
#華為#雲原生
原文連結:量子位 責任編輯:陳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