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這臺技術暴力輸出機 亮出雲原生2.0!研發效率飆升10倍

2020-12-06 快科技

雲原生 (CloudNative),這個概念最近著實有點火,而且火得一塌糊塗。

簡單來說,它就是一種構建和運行應用程式的方法。

從名字上來看,很明顯分為2部分:

Cloud,表示應用程式位於雲中,而不是傳統的數據中心。

Native,表示應用程式開始設計的時候,就是考慮雲的環境,在雲上可以充分發揮它的優勢。

至於為什麼這麼火?

先來看一組Gartner的預測數據:

到2020年,50%傳統老舊應用將以雲原生化的方式被改造。

到2022年,75%的全球化企業將在生產中使用雲原生的容器化應用。

也就是說,用雲原生的方式開發應用,可以大大降低開發難度,提高更新效率,已然成為一種趨勢。

再來看另外一組IDC的預測數據:

從2018-2023年,新開發的應用數量將達到5億款,相當於過去40年的總和。

這樣的數字對比下來,是不是嗅到了一個龐大的市場?

然而,雲原生,早已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

雲原生,是個必須拿下的戰場

雖然雲原生看似是這兩年才火起來的,但這個概念早在2013年,便由Pivotal公司的Matt Stine提出。

時隔7年之久,雲原生已然成為不可或缺、必須重視的力量。

市場規模方面,根據《雲原生發展白皮書2020》調查顯示,雲原生在中國的市場,僅2019年,便已經達到了350.2億元之多。

應用領域更是非常廣泛,包括泛網際網路、製造業、交通、金融、物流和政府機構等等。


△ 圖源:華為雲聯合Forrester發布的《雲原生白皮書》

從技術發展的視角來看,雲原生不僅重塑了雲計算廠商的產品架構設計與市場格局,而且在應用基礎設施、應用軟體架構、開發模式與部署架構四個層面協同進化,為各行各業帶來了全新的業務價值與技術優勢。

反之,也正是由於在雲原生方式下,具有簡化運維、縮短應用開發上線、敏捷交付等眾多優勢,企業也越發的對此產生依賴。

而雲計算作為雲原生的基礎,國內雲市場的玩家們,必然是對這塊蛋糕早早的做好了準備。

其中,華為雲等就是雲原生這場遊戲中,最具競爭力的玩家之一。

那麼誰才是頭號玩家?

最新的IDC報告給出了明確答案——華為雲,容器軟體市場份額排名中國第一。

雲原生的頭號玩家,官宣2.0

要想深入了解雲原生,那就一定要剖析頭號玩家。

華為雲原生的歷程,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5-2017年

自2015年起,華為就聯合全球多家知名企業,共同成立了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是亞洲唯一的創始會員,也是第一個白金會員。

自成立之日起,華為便向社區貢獻了容器網絡、集群聯邦、親和/反親和調度、多調度器框架等大顆粒特性,加速了Kubernetes版本的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一直是K8s社區代碼貢獻亞洲第一、社區Maintainer席位數亞洲第一的廠商。

第二階段:2018-2019年

華為雲在這個階段打造了豐富的雲原生解決方案,如容器混合雲、容器批量計算、邊緣容器等。

打造了首個雲原生邊緣計算項目KubeEdge,以及首個雲原生批量計算項目Volcano,目前已被數百家全球企業和組織使用。

第三階段:2020年

今年年初,華為雲推出了第二代裸金屬容器,這就讓容器和基礎設施的軟硬協同更加完善。

而就在最近,華為雲在雲原生這塊,又打出了一記重拳——官宣雲原生2.0。


△ 華為雲CTO,張宇昕

據了解,雲原生2.0是企業智能升級新階段,企業雲化從ON Cloud走向IN Cloud,成為新雲原生企業。

雲原生2.0的升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觀念轉變:雲原生的1.0時代,主要是面向網際網路行業;而雲原生2.0時代,則是面向所有企業的,任何企業只要有意願都可以成為新雲原生企業。

不僅將原有的基礎設施全面升級為雲原生基礎設施,還為企業提升了更敏捷的應用開發、交付運維能力。

正如華為雲CTO張宇昕表示:

新雲原生企業,既需要讓新生能力生於雲、長於雲。

雲原生2.0,讓每一個企業都能成為新雲原生企業。

華為雲原生2.0全貌

那麼,對於雲原生如此開創性的新定義,具體又包含哪些內容呢?

華為雲對此亮出了一張全景圖。

從這張全景圖中可以看到,雲原生2.0具體主要包含四大方面。

資源高效

雲原生基礎設施理念上,華為雲提出了以應用為中心,可以支持多種算力和不同場景。

並且基於華為雲擎天架構軟硬體協同能力,可以給雲原生應用提供強大的算力。

同時,基於多雲治理和邊雲協同,打造高效、高可靠的分布式泛在計算平臺,讓傳統企業應用與雲原生應用能更好的協同。

應用敏捷

華為雲DevCloud支持全流程DevSecOps,3種開發模式覆蓋7大開發場景,實現10倍效率提升,讓應用開發更敏捷。

華為雲微服務解決方案,具備雙棧和全場景兩大特點,號稱是業界最強,還能實現傳統應用和雲原生應用並存、協同,讓應用集成更高效。

業務智能

華為雲通過FusionInsight及數據使能服務DAYU、GaussDB資料庫,實現了雲原生的數據使能,把數據資源加工為數據資產。

雲原生加持的知識計算解決方案和一站式AI開發平臺ModelArts,從知識高效、模型高效、算力高效、數據高效四個維度出發,加速了行業AI落地。

最後,在安全可信方面,華為表示釋有近30年的技術積累,能夠為新雲原生企業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從四大方面所涉及的技術來看,華為雲可以說是使出了渾身解數,無論是算力、數據或者平臺,都將自身最強的技術發揮了出來。

或許你會覺得這些技術離你較遠,但其實,華為雲原生的應用已經取得了一些落地。

例如財務報銷自動化,通過OCR技術識別票據上的文字,可以支持發票驗真100%,報銷規則結構化,並且讓全流程的效率直線提升了100倍。

還有合同籤章真偽識別,基於模型和規則庫,AI自動檢查籤章真實性、合法性、籤字人信息、站點交付智能驗收。

從人工開始邁向機器智能審核,機器實時檢查小於1分鐘,每個站點驗收時間從過去的2天縮短至2小時,作業驗收一次通過率從60%提升至99.5%。

……

不難看出,這些雲原生應用確確實實的發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並且也帶來了非常矚目的成效。

除了上述的AI應用外,更廣泛的,華為自身基於雲原生數位化轉型實踐,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立而不破。


△ 華為雲首席數位化轉型官,蘇立清

對此,華為雲首席數位化轉型官蘇立清,介紹了實現這樣核心的方式:

新增能力堅持生於雲、長於雲,並與既有能力有機協同。

這也是企業數位化轉型的不二之選。

而華為也是從傳統企業這樣走過來的。

蘇立清以華為自身為例,講解了雲原生是如何幫助華為進行數位化實踐:

研發效率方面,在整個資源進行彈性構建以後,資源復用率提升了3倍,CPU利用率基本穩定在了70%;不僅如此,資源部署效率提升了10倍,整體開發版本交付周期縮短超過50%。

對實驗室數位化改造方面,現在華為通過數字孿生,配置遷移從10分鐘,縮短至分鐘級。而且原來大量集中存放的實驗室代碼,也已經全部在雲上。

還有研發桌面雲,讓全球研發人員的開發、構建、測試等全部雲化,雲下無代碼,實現無感安全。

這就是實現超大規模企業雲原生研發應用。當然,華為消費者雲也非常具有代表性。

6.7個億的存量用戶,180萬的開發者,支撐如此龐大規模的後臺應用,就是在華為雲上。

而這些,便都體現了華為雲原生立而不破的獨特性。

如何評價華為雲原生?

最後,該如何看待華為雲提出的雲原生2.0?

一言蔽之,可以說華為雲這次較為明確地提出了一個觀點:

雲原生,就是生產力。

華為雲此次還與Forrester合作,推出了《雲原生白皮書》,通過調研發現,雲原生這樣的生產力,是中國企業應對市場不確定性的關鍵。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便是這種不確定性的一種表現,並提出中國企業亟需加速現代化進程,全方位增強自適應性的觀點。

由此,白皮書認為:

雲原生技術具備戰略價值,是應對市場不確定性的平臺基礎。

企業市場快速迭代,以應用為中心的雲原生基礎設施是未來發展方向。

而華為雲原生和市場中其他競品相比,又存在怎樣的獨特優勢?

在交流過程中,張宇昕給出了答案。他認為:

理念不同:不是說生在雲上,就以為是雲原生,這種叫做On;必須是In,才叫雲原生。

目標不同:華為雲原生讓所有企業具備雲原生的能力,都能成為新雲原生企業;同時,側重企業智能化和數位化。

技術架構不同:行業中的雲原生,以往是聚焦在容器,但華為雲原生,可以說是一橫一縱;縱向是全棧的優化、軟硬體協同;橫向是發揮華為雲的長處,支持各種企業、新業態的發展要求,統一實現端、邊、網、雲的一致協同。

總結來看,華為雲原生,全棧沒問題,單打也OK。

最後,關於中國的雲原生,白皮書也給出了一些寶貴的戰略建議。Forrester提出:

正在依託雲原生技術加速進行數位化轉型的政府、各行業企業與組織機構,首先需要建立雲原生優先(Cloud Native First)戰略,並通過漸進和務實的整體規劃,以平臺化的方式有效構建企業級雲原生能力。

對於這樣的雲原生,你又有怎樣的看法呢?

更多雲原生2.0相關信息,歡迎點擊閱讀原文探尋。

- THE END -

#華為#雲原生

原文連結:量子位 責任編輯:陳馳

相關焦點

  • 智能升級新階段,華為雲助力新雲原生企業駛出加速度
    隨著企業上雲步伐加快,傳統的開發模式較難滿足企業產品業務快速迭代升級需求,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開發者開始把業務與技術向雲原生演進。據數據顯示,到 2021 年,將有 92% 的公司成為雲原生公司。據 CNCF 的雲原生開發現狀報告顯示,如今全球雲原生開發人員超過 470 萬。我們發現,雲原生 2.0 時代已經到來。
  • 雲原生2.0的邏輯之辯,如何讓每個企業都成為新雲原生企業
    對此,方國偉說,「雲原生2.0,是希望企業從ON Cloud變成IN Cloud。IN Cloud的含義就是應用可以生於雲,應用是基於雲原生的技術來構建,基於分布式架構,通過DevOps來構建,通過這些改變,逐步演進為應用為中心。」那麼,企業轉變成為新原生企業,又有何意義呢?可以總結為:資源高效、應用敏捷、業務智能、安全可信這四個關鍵詞。
  • 雲原生2.0時代,華為雲如何構建高效可信的持續交付能力?
    華為雲還發布雲原生2.0全景圖,其中,在應用敏捷層,華為雲將雲原生的全棧能力賦能客戶,幫助客戶應用敏捷、業務智能,安全可信,面向未來持續演進。在雲原生2.0時代,享受架構解耦與雲端彈性帶來便利的同時,雲原生對軟體研發與交付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華為P40 Pro+評測:小夥用100倍變焦拍到1166米外精彩瞬間
    然而升級方面,潛望式長焦由5倍光學變焦升級為10倍光學變焦,華為P40 Pro+也是目前,唯一,搭載原生10倍潛望式光學變焦攝像頭的手機。此外,還有3倍長焦攝像頭作為補充,以及40W無線充電的加入。 2.兩軸防抖馬達,10+倍變焦依舊穩定,夜景更亮,支持手持長曝光。 3.長焦攝像頭支持4K錄像、延時攝影、功能豐富,提供更多創作空間。
  • 十萬片後殼取其一 華為nova 2 Plus魔鏡版解密
    十萬片後殼取其一 華為nova 2 Plus魔鏡版解密 當小米 6 的 100 臺亮銀版還在眾籌時,華為nova 2 Plus的魔鏡版已經開賣。
  • 國產晶片技術再進一步!首臺5納米蝕刻機研發成功,臺積電已採用
    甚至還領先了國際,據悉,國內首臺納米蝕刻機已經研發成功了,它出自於中微半導體公司,這家公司也是國內知名半導體企業,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是科技的功能,其實我們也沒必要了解那麼清楚,只要知道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機器設備就行了,再無納米是科技的支持下,國產晶片將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雖然高科技技術遲遲不能突破,但是蝕刻機的研發證明了國內的這方面仍有希望,總有一天會突破先進的光科技技術
  • 華為P30 Pro評測:5488起 50倍數碼變焦壓倒一切_華為 P30 Pro_手機...
    當然,這是5倍光學變焦,別忘了P30 Pro還有10倍混合變焦,效果如下。蘋果為5倍變焦 華為採用10倍混合變焦即使這樣比,仍然是華為P30 Pro的建築細節更清晰。那這P30 Pro這臺夜視儀在白天又有怎樣的拍照表現呢?
  • 海豚發布極速內核 渲染速度超原生瀏覽器10倍
    騰訊科技訊(月古)10月12日消息,今天下午,移動瀏覽器廠商海豚正式推出自主研發的內核——海豚極速內核。海豚官方宣稱,此次發布的極速內核的Canvas渲染速度超過原生瀏覽器的10倍,穩定性超原生瀏覽器5倍,在HTML5跑分達到480分,為目前所有手機瀏覽器中可以達到的最高分。不過,因為蘋果封閉性,海豚這一極速內核目前只針對Android系統版本。因為極速內核在技術上的優勢,海豚瀏覽器的響應更為迅速,用戶能在網頁中玩各類3D遊戲、播放高清電影和瀏覽高清圖片。
  • 華為P30系列發布 四攝組合+10倍混合變焦 概念股有望受益
    華為P30Pro:搭載了4000萬像素超感光鏡頭+2000萬像素超廣角鏡頭+800萬像素長焦鏡頭+ToF鏡頭(超感光和長焦鏡頭支持光學防抖)的四攝組合;支持5倍光學變焦、10倍混合變焦以及50倍的數碼變焦;華為P30Pro上新增的ToF鏡頭可捕捉深度信息,得出更出色的虛化能力。
  • 小米10至尊紀念版發布:120W秒充、120倍變焦全球無敵!
    小米10至尊紀念版提供三種配色,其中陶瓷黑來自小米5陶瓷尊享版,200nm類陶瓷鍍膜帶來陶瓷質感,並通過覆膜增加玻璃強度;亮銀版來自小米6亮銀探索版,完美解決量產難題,同構蒸發機反覆疊加7層約300nm厚度的鍍膜,直接複合在玻璃上,反射率高達92%;透明版來自小米8/9透明版,採用深邃的黑色漸變玻璃。
  • 蘑菇街+華為雲原生,開啟直播新玩法
    當前,直播已成為當前電商行業中的核心紅利賽道,蘑菇街基於華為雲以應用為中心的雲原生基礎設施,打造的雲原生特效解決方案,開啟了直播新玩法,極大提升了客戶的購物體驗,這一次,蘑菇街再次走在了風口前面,為迷霧之中的直播平臺引領了新方向。
  • 華為Mate 10國行正式發布
    10月20日14點30分,在享有「海上王冠」之美名的上海東方體育中心,華為正式帶來國行版Mate 10系列,Mate 10、Mate 10 Pro、Mate 10保時捷設計一齊亮相,而此時距離德國慕尼黑全球發布會只過去了四天,是近年來距離最近的一次。
  • 美科學家研發「極亮」燈泡,亮度將比太陽表面強逾10億倍
    美國科學家正積極研發一種世界上最亮的燈泡,它的亮度將比太陽表面還要強10億倍之多,相當驚人!
  • 臺大研發「零缺陷」半導體材料 LED發光效能增100倍
    長期以來,當半導體的材料越薄,對電子、光電元件的效能越有不良影響,不過,臺大跨國團隊研發獨步全球的零缺陷半導體材料,透過「修復缺陷」的方法,將可提升LED發光效能100倍,已刊登在《Science》期刊。
  • 華為PLC-IoT創新技術 打造行業智慧聯接
    當前歐洲採用PRIME和G3聯盟的新一代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頻分復用)多載波PLC技術已大規模使用。華為公司也推出了自主研發的寬帶PLC通信(同樣基於OFDM技術),結合華為在通信領域所擅長的路由、交換和安全技術,應用在配電物聯網、AMI智能抄表、智慧燈杆等場景,在全球市場成功規模部署。
  • 厚積薄發,華為雲構築原生冰山安全體系,守護雲上安全
    華為雲構築的的原生冰山安全體系,通過四大能力,幫助客戶抵禦網絡攻擊,讓客戶從複雜專業的安全工作中解放出來,使客戶能快速、便捷地獲取到普惠、合規、高效的安全服務。   冰山安全能力一:自主研發的安全服務,與客戶共享華為安全能力。 基於華為20多年安全能力積累,華為雲通過自主研發,打造出保護應用安全、保護雲負載安全、保護數據安全、管理安全態勢4大領域的多款雲安全服務,包括Web應用防火牆、DDoS高防、企業主機安全、態勢感知服務等。
  • 30倍"望遠鏡"拉近一切美好 攝影我只認華為P30
    我想華為P30就滿足了我們對拍照的所有想像,這都得益於它配備的超感光徠卡三攝,下面我們就來一起詳細了解下這臺手機。30倍數碼變焦。    華為P30加入了全新超廣角鏡頭,可大幅增加空間感,容納超廣角視野,亦可實現2.5cm微距拍攝,拍出極具視覺效果的照片。
  • 華為手機成功背後的故事
    「這非常難,一旦出現問題,華為手機可能全軍覆沒。」王博士這樣評價項目的艱巨性。過億行已有的安卓原生代碼,僅器件驅動層就有超過120萬行代碼。用最成熟的軟體工程師,按照一個人一個月改300行,一個月22個工作日每天加班2-3小時,80個核心工程師就需要一年半,還不算輔助的編寫人員。
  • 華為鴻蒙的生態悖論
    寫華為題材的文章很難,如果只是把網上的素材抄抄寫寫,無腦吹捧吹捧,喊喊口號,寫起來比較容易,點擊量也會很好,可惜這不是我的讀者想看的。如果不小心批評了一下,很有可能會招來很多指責,給扣個不愛國的帽子,畢竟大部分人只會看符合他們喜好的內容,就像抖音算法給他們設計的一樣。遺憾的是,技術本身是冰冷的,無人性的,也有可能是超越國界的。
  • 投入近40億,華為Mate40系統級互聯背後的基本邏輯和技術歸因
    作為華為史上最強大的Mate手機,也是華為第十代迭代的Mate旗艦,華為Mate40系列可以說承載了華為手機這些年最耀眼、最輝煌的研發技術勢能。超37億巨資投入 還不包括這顆全球首款5nm 5G SoC 華為Mate40系列為何能成為扛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