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建模表明倖存的豬在ASF傳播中起一定作用

2021-02-12 牧譯通

研究表明,受ASFV感染後存活下來的豬在症狀減輕後可能會繼續傳播ASF。

一組歐洲數學家認為,他們可能已經找到了一個缺失的環節,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非洲豬瘟(ASF)儘管具有致命性,但仍繼續在野豬種群中傳播。

赫瑞瓦特大學數學教授安迪·懷特(Andy White)表示,對ASF在愛沙尼亞野豬中的傳播進行建模,這一研究指出了三種可能的傳播途徑:與其它受感染的豬密切接觸,與死於病毒的豬的屍體接觸以及與被稱為「倖存的傳播者」的豬群接觸。

懷特說,ASF的不同尋常之處在於,儘管死亡率極高,但它在環境中仍能長期生存,感染ASFV的豬死亡率接近100%。懷特說,通常情況下,這種疾病會自我毀滅。因為它殺死了一切,並且沒有東西可以感染。」

但是,即使ASF可以將豬的數量減少85%-95%,該病毒還是設法在環境中長期存在並傳播。

ASFV保留在死豬體內並能夠從死豬身上傳播的事實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這種現象。但是懷特說,他和他的同事在《自然科學報告》上發表的建模與現實世界的情況不符,直到他們假定了另一種傳播途徑:「倖存的傳播者」。

懷特說,其理論是,像新冠肺炎(COVID-19)一樣,ASF可能會無症狀傳播。不像COVID-19被認為在症狀出現之前就會傳播,懷特懷疑感染ASF存活下來的幾頭豬即使在症狀緩解後仍可能具有傳染性。一些倖存的傳播者以後可能會死於該疾病,但不會在傳播給其它未感染的豬之前死亡。

懷特承認,除了模型提出的可能性外,這些倖存傳播者存在的證據非常有限。但是,他說,可能不會對ASFV感染後倖存的豬進行檢測,以證實病毒的存在。由於高死亡率,可以假定任何倖存者最初都沒有感染該病毒。

減輕ASF潛在的無症狀傳播可能非常困難,尤其是在野豬種群中。懷特說,建模工作表明,在ASF暴發的第一個跡象時降低野豬種群的密度,並迅速從環境中清除死豬,可能有助於控制疫情的暴發。

【原文連結】

https://www.feedstrategy.com/african-swine-fever/model-finds-surviving-pigs-play-role-in-spread-of-asf/

【聲明】

本公眾號所有轉載或翻譯的文章均已註明來源,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方刪除。

若其他平臺轉載本公眾號原創文章,需經過我方同意,且註明來源;未經許可,不可轉載,否則我方保留追究侵權方法律責任的權利。

感謝您的理解、配合與支持。

相關焦點

  • 蒼蠅在ASF傳播到豬場中發揮的作用
    為了驗證這一假設,博德克博士和他在大學的同事研究了通過口服蒼蠅向豬傳播ASFV的實驗,蒼蠅以前是用感染ASFV的豬的血液餵養的。傳播實驗表明,豬通過食用含有ASFV的血液餵養的蒼蠅,容易感染ASFV。試驗共分3組,每組4頭豬。
  • 伊波拉病毒可通過空氣傳播
    一項新研究表明,伊波拉病毒可經空氣傳播從豬傳染到恆河猴。這種病毒可在人類及其他靈長類中引起致命的出血熱,過去認為它的傳播必須通過直接接觸感染病毒的動物或人。這項研究的合作者,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的傳染病研究人員蓋瑞·柯賓格(Gary Kobinger)認為,伊波拉病毒是在非洲自然產生的,雖然豬在實驗室中可傳播該病毒,但現在還沒有證據顯示非洲的任何患者是由於接觸了感染病毒的豬而患病,也沒有證據表明這種病毒在正常情況下能經空氣傳播。「這顯然不是一種高效的傳播途徑。」
  • 【豬譯館】ASF進入美國的可能性分析
    These estimates are based on:1.進口的豬精液都來自確認沒有ASF的國家All semen imports are from countries that are currently free of ASF2.如果正確實施與動物健康有關的各種監管和進口要求,就可降低ASFv傳播的可能性Various
  • 【豬譯館】豬精液-病毒傳播的載體(二)
    McIntosh等人[27]表明,自然感染的公豬在長達27周的時間內,精液偶爾散毒。這些數據表明,精液可能是PCV2的重要載體。病毒常汙染精漿,但是在精漿和精子中均能檢測到PCV2 [23,33]。精子很少發生形態、活力和濃度方面的變化[26]。能繁母豬感染PCV2後也很少表現臨床症狀[64]。
  • 【豬譯館】非洲豬瘟向家豬的傳播途徑(下)
    野豬--家豬的傳播Wild boar-to-pig transmission實驗研究表明,野豬和家豬一樣容易受到亞美尼亞(2008)和車臣(2009)的強毒性ASFV毒株的感染(Gabriel等人,2011年,Blome等人,2012年,Pietschmann
  • 【豬譯館】非洲豬瘟向家豬的傳播途徑(上)
    此外,在過去幾年裡,野豬群中ASF的病例數量也急劇增加。有證據表明,直接接觸有傳染性的家豬和野豬以及食用受汙染的飼料是ASF病毒(ASFV)向家豬傳播的主要途徑。然而,重大的知識空白使行業迫切需要進行研究以調查:通過環境的間接傳播的動力學、食用受汙染飼料的最低感染劑量、傳染性野豬與家豬有效接觸的概率、恢復的動物成為傳播的載體和宿主的可能性、潛在病毒在野豬群中的持續存在以及人類行為對ASFV傳播的影響。這將為優化當前的幹預措施和開發新的工具和策略以減少ASFV向家豬傳播的風險提供最新的科學依據。
  • 新冠最早鑑定者:病毒或曾隱秘傳播 不一定起源於武漢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早在2019年12月之前,新冠病毒可能已經在在人群「隱秘傳播」(cryptic spread)階段發生了一些關鍵突變。也就是說,這種新型病毒在人群中出現的時間可能比設想的更早,甚至不一定最早出現在武漢。
  • 豬可傳播伊波拉病毒
    科學家在該研究中發現,實驗室仔豬感染RESTV後會患上嚴重的呼吸道疾病,並從上呼吸道排出病毒。RESTV可以感染人類但不會致病。現在,科學家表達了他們的擔憂,豬可能成為「伊波拉病毒的臨時或放大宿主」。研究人員指出,豬體內RESTV的出現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因為它有可能通過與豬或食物鏈的直接接觸傳染給人類。
  • 非瘟的傳播途徑有哪些?
    研究表明,ASFV 在環境中至少有 3 種不同的循環模式:叢林傳播循環、蜱 - 豬循環和豬 - 豬循環。目前,我國仍主要關注家豬循環。ASFV 傳播途徑分為直接和間接接觸傳播,直接接觸傳播主要由感染豬通過口、鼻接觸而傳播;間接接觸傳播是由被病毒汙染的泔水、工具、設備、物資、飼料、環境等傳播,還可經由軟蜱、蚊、蠅等叮咬感染豬後攜帶病毒傳播。
  • 一類伊波拉病毒能在豬體內有效傳播
    彩色透射電子顯微圖顯示了感染豬肺中的萊斯頓型伊波拉病毒顆粒(藍色)。科學家在該研究中發現,實驗室仔豬感染RESTV後會患上嚴重的呼吸道疾病,並從上呼吸道排出病毒。RESTV可以感染人類但不會致病。現在,科學家表達了他們的擔憂,豬可能成為「伊波拉病毒的臨時或放大宿主」。研究人員指出,豬體內RESTV的出現為人們敲響了警鐘,因為有可能通過與豬或食物鏈的直接接觸傳染給人類。
  • 丹麥科研人員證明非洲豬瘟可以通過空氣有效傳播
    《Transmission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from infected pigs by direct contact and aerosol routes》(中文譯名《非洲豬瘟病毒可通過直接接觸和空氣氣溶膠途徑進行傳播
  • 傳播源和傳播途徑有哪些?流行趨勢?
    軟蜱是主要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因此,在非洲,非洲豬瘟病毒在蜱和野豬感染圈中長期存在,難以根除,並在一定條件下感染家豬,引起暴發。傳播途徑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較為廣泛。可通過直接接觸、採食、叮咬、注射、短距離的空氣等多個途徑傳播。該病的流行傳播可在家畜生產養殖系統中傳播,也可通過野生動物寄主及媒介擴散傳播。
  • 非洲豬瘟病毒途徑傳播相關研究及數據匯總
    在流行地區,ASFV還會感染軟蜱,對該疾病流行病學起到積極作用,因為軟蜱有可能間接將病毒傳播給易感脊椎動物宿主。關於硬蜱(蓖麻硬蜱和網狀革蜱)作為ASFV來源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實驗室條件下,這些寄生蟲既不促進病毒複製,也不促進蜱對豬的傳播;然而,病毒DNA可以在蜱蟲體內存活長達8周,使它們能夠作為機械載體。
  • 研究:大豆異黃酮對豬有抗感染作用
    有證據表明,飼餵大豆可以幫助豬抵抗一些病原感染,大豆異黃酮是類黃酮化合物,天然存在於植物中,在大豆中的含量特別高。由於其健康益處,常被用作人類膳食補充劑。它對於豬的作用,一方面可能是清除繼發感染,另一方面可能對免疫系統功能有所增強。伊利諾伊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的研究團隊對此開展了研究。
  • 細菌可以通過空氣來傳播抗藥性基因
    能夠抵抗抗生素的細菌是我們未來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但現在抗藥性的一種傳播方式還沒有引發人們的警覺,一項新研究表明,產生抗藥性的基因正在空氣中傳播。 如果上面的話令您感到不安,相信我,您不孤單。
  • 非洲豬瘟無症狀豬vs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烈性傳染病的後續發展
    歐洲機構在研究 ASF 病毒在倖存豬上的傳 播時,選擇低毒力的 ASF 病毒 NH/P68 株 (1968 年葡萄牙毒株 ) 進行豬體內傳代研究,發現 了感染後無症狀及未感染的豬,通過對這些無症狀感染豬的研究。C. Gallardo等人進行了一項體內實驗研究。
  • 藤本植物在熱帶雨林高生力維持中起作用
    長期以來,藤本植物被認為是喬木殺手,去除藤本已被應用到森林的管理中。 中科院西雙版納版納熱帶植物園森林生態學研究組在《科學通報》(Chinese Science Bulletin,Doi: 10.1007/s11434-011-4690-x)上發表的文章表明,藤本植物由於不需要構建強大的支撐器官,其特殊的生活方式使得它們可以將資源分配到光合和運輸器官。
  • 溫度、溼度、緯度 對病毒傳播發出「天氣預報」有何作用?
    (抗擊新冠肺炎)溫度、溼度、緯度 對病毒傳播發出「天氣預報」有何作用?中新社北京3月15日電 題:溫度、溼度、緯度 對病毒傳播發出「天氣預報」有何作用?中新社記者 張素溫度、溼度、緯度,一些科研團隊圍繞新冠病毒傳播的外部環境條件進行研究,並就疫情進展發出類似於「天氣預報」的「警報」。而這對當前防疫乃至未來「預防」有何作用?
  • 溫度、溼度、緯度……對病毒傳播發出「天氣預報」有何作用?
    【來源:中國新聞社】溫度、溼度、緯度,一些科研團隊圍繞新冠病毒傳播的外部環境條件進行研究,並就疫情進展發出類似於「天氣預報」的「警報」。而這對當前防疫乃至未來「預防」有何作用?他補充說,實驗室研究發現呼吸道病毒的培養在34攝氏度左右時繁殖能力最強,但在自然環境中適宜傳播的溫度還不明確。在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深圳)院長舒躍龍、清華大學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等專家看來,氣溫的上升可能會對病毒在自然條件下的存活有一定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影響因素」。以SARS(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病毒為例。
  • 有許多證據表明,ABA在保衛細胞的溶質喪失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形態適應有些是可以遺傳的,是植物長期生活在乾旱環境中,遺傳基因發生改變,經過自然選擇,一些有利的性狀被保存下來;另一些是隨著環境變化而改變的。是指植物適應缺水的環境,通過氣孔的開關,控制蒸騰作用速率,以減少水分喪失而抵抗乾旱。氣孔調節的優點是反應快速靈敏,在短期內是可逆的。氣孔調節的範圍相當大,在環境條件變化時可由全天關閉到全天開放,部分關閉(或開放)到完全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