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非洲豬瘟病毒特徵介紹
眾所周知,非洲豬瘟在中國肆虐十個月以來,給養豬業造成了重大的損失。非洲豬瘟病毒(ASFV)是一種蟲媒病毒,可引起不同年齡、不同品種的豬只,出現烈性、高度出血性症狀,病死率極高,最高可達100%。被我國列為一類動物疫病,也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要求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之一。截至目前為止,全世界仍無有效的藥物及疫苗對其進行控制,防控只能依靠高度的生物安全措施、監測及撲殺。
按照2005年7月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V)最新病毒分類第八次報告,顯示非洲豬瘟病毒屬於DNA病毒目,非洲豬瘟病毒科,非洲豬瘟病毒屬。ASFV是非洲豬瘟病毒科唯一的成員,兼具虹彩病毒和痘病毒的某些特性。也是唯一一個核酸為DNA的蟲媒病毒。
ASFV具有20面體結構,直徑為175~215nm,基因組全長170~190kb,迄今研究的結果表明,含有約151個開放閱讀框,可編碼150~200種蛋白,且為雙層囊膜。其結構蛋白較多,其中p72是主要的結構蛋白,約佔病毒總蛋白量的1/3左右,而且該蛋白序列保守,具有一定的抗原性,病毒感染後能夠產生抗p72抗體,因此常被用作非洲豬瘟的血清學診斷。目前撰寫的教材中顯示ASFV只有一個血清型。但也有俄羅斯學者按照凝集紅細胞的特性,將其劃分為9個型。ASFV基因組變異頻繁,表現出明顯的遺傳多樣性。國際上根據p72基因末端一段478bp的核酸序列,將ASFV可分為23-24個基因型,我國的分離株多屬於基因II型。
該病毒對溫度、pH和腐敗抵抗力強,60℃時20分鐘、56℃時70分鐘方可滅活。25-37℃時存活數周,4℃時存活大於1年。當無血清的條件下,該病毒在pH 4-11.5時穩定,但有血清的條件下,則pH值穩定範圍在4-13.4。按照2010年的《非洲豬瘟的科學觀點》及2017年的FAO非洲豬瘟防控手冊中顯示,該病毒在冷凍肉中存活數年-數十年,在有骨頭和碎肉中存活105天,在鹹肉中存活182天。在常溫的糞便中存活11天,在腐爛的血液中存活15周,被汙染的豬圈中,存活1個月,在死亡野豬屍體中可以存活長達1年之久。該文章還指出,具體的存活時間還與環境的溫度及溼度有關。
02、非洲豬瘟的流行病學
傳染源
傳染源包括感染ASFV的軟蜱、發病豬和帶毒豬(包括家豬、野豬)、汙染了ASFV的飼料、泔水、豬肉製品、汙染了ASFV的設施設備及工具,如各種相關車輛、人員裝備(如衣服、靴子)、器具(如注射器、手術器械)等等。
該病屬於蟲媒病毒病。野豬(如疣豬、巨型森林豬、叢林豬)和外鈍緣(軟)蜱屬於保藏宿主,而家豬、歐亞野豬、北美野豬等豬只則屬於ASFV的終末宿主。
歐洲野豬比較容易被病毒感染,表現出的症狀跟家豬相似。而有三種非洲野豬(疣豬、大林豬、非洲野豬)卻不表現出症狀,呈隱性帶毒,從而成為病毒的貯存器。
軟蜱是主要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因此,在非洲,非洲豬瘟病毒在蜱和野豬感染圈中長期存在,難以根除,並在一定條件下感染家豬,引起暴發。
傳播途徑
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較為廣泛。可通過直接接觸、採食、叮咬、注射、短距離的空氣等多個途徑傳播。
該病的流行傳播可在家畜生產養殖系統中傳播,也可通過野生動物寄主及媒介擴散傳播。其傳播周期(循環)包括:
(1)野外森林循環傳播:在非洲早已證明可在疣豬和蜱之間通過叮咬循環傳播;帶毒的蜱之間也可通過雌雄交配,也可經卵垂直傳播。
(2)蜱-家豬之間循環傳播:在非洲和伊比利亞半島等地區的豬圈中常可發現蜱,帶毒的蜱經叮咬家豬直接傳播。同時蜱可作為宿主長時間貯存ASFV;
(3)家豬之間傳播:發病和帶毒豬的各組織器官、體液、各種分泌物、排洩物中由於含有高滴度的病毒,因此可經病豬的唾液、淚液、鼻分泌物、尿液、糞便、生殖道分泌物以及破潰的皮膚、病豬血液等進行傳播。當然家豬還可通過各種汙染物直接傳播。家豬飼餵了汙染的豬產品、飼料、泔水,各種物品或接觸汙染的糞便、墊料等間接傳播。根據俄羅斯相關部門的調查顯示動物及動物產品的移動或接觸、飼餵泔水等是俄羅斯發生ASF的主要傳播方式。
(4)野豬與家豬間的傳播,其機制還不清晰,已有多種不同的假說。
3、易感動物
家豬、野豬如疣豬、巨型森林豬、叢林豬和外鈍緣(軟)蜱蜱是易感動物。近年的研究表明遊走鳥壁蝨也可感染ASFV,並在持續感染中起關鍵作用。
目前未見有ASFV感染禽類、反芻動物、狗、貓等其他動物的報導。更沒有證據證明ASFV可以感染人。
03、國際非洲豬瘟的流行趨勢:
自從1921年在肯亞首次發現非洲豬瘟以來,ASF一直在非洲30多個國家流行。1957年傳入歐洲,此後蔓延至法國、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俄羅斯等十幾個歐洲國家。南美洲的巴西及北美洲的古巴、海地、多米尼加共和國也有發生,但美洲隨後消滅了ASFV。目前只有歐洲、非洲及亞洲一些國家發生。近年來,非洲豬瘟疫情呈蔓延趨勢,從2017年以來,有多個國家感染了ASFV,非洲豬瘟處於一個活躍階段,不斷擴大感染範圍。
據OIE官方報導,比利時從2018年9月報告以來,截至2019年5月22日,僅有野豬疫情642起,無家豬疫情。但羅馬尼亞發生情況嚴重,僅僅2019年新發疫情1569起、俄羅斯新發疫情8起。
2018年8月3日中國首次報告OIE,之後亞洲才有非洲豬瘟的報導。目前中國、蒙古、越南及柬埔寨4國先後報告了非洲豬瘟疫情。蒙古從2019年1月10日OIE報告第一起疫情至2019年5月22日,共計發生11起疫情,撲殺1595頭生豬。越南從2019年2月20日向OIE報告第一起疫情至2019年5月22日,共計發生2752起疫情,撲殺1566835頭生豬。柬埔寨從2019年3月22日向OIE報告第一起疫情至2019年5月21日,共計發生7起疫情,撲殺2605隻豬。亞洲整體處於區域性流行態勢。
04、國內非洲豬瘟的流行趨勢
中國的流行現狀不容忽視,截至2019年5月22日,中國官方報告OIE疫情共計132起,遍布除臺灣地區之外的大陸全部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中國香港也於2019年5月12日上報OIE,在上水屠宰場發現1頭核酸檢測陽性豬只。鑑於世界大環境ASFV的流行態勢,中國應該高度重視疫情的監測及控制。
來源:養豬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