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的
發病特點
1、病原學
1.1 分類及形態結構
非洲豬瘟病毒屬於非洲豬瘟病毒科, 非洲豬瘟病毒屬成員,其病毒粒子直徑為175-215nm,呈20面體對稱,基因組全長170-190kb的雙股DNA病毒。
1.2 病毒的失活
雖然非洲豬瘟病毒對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但對許多脂溶性消毒劑(如氯仿、乙醚等)、酚醛類和碘類消毒劑敏感,可在pH小於4和pH大於11失活,同時對溫度高度敏感。70℃30分鐘即可滅活。
病毒在肉制食品中亦比較穩定,冰凍肉中,醃製火腿中,半熟肉以及泔水可存活數月至數年不等,詳見表一。
表一、ASFV在各種環境條件下的適應力
來源:選自《非洲豬瘟的科學觀點》,歐洲食品安全署雜誌2010:8(3):1556
所給出的時間反應已知或預估的最大持續時間,並取決於環境實際溫度和溼度
2、流行病學
2.1 傳染源
發病豬和帶毒豬是非洲豬瘟病毒的主要傳染源, 病豬各組織器官、體液、各種分泌物、排洩物中均含有高滴度的病毒, 因此病豬的唾液、鼻分泌物、淚液、尿液、糞便、生殖道分泌物以及破潰的皮膚、病豬血液等為主要的傳染源。
2.2 傳播途徑
雖然有報導稱非洲豬瘟病毒可通過皮膚劃傷、蜱叮咬進行傳播,但一般認為,ASFV傳入非疫區與來自國際機場和港口的未經煮過的感染的豬製品或殘羹餵豬有關。一旦該地區感染後即可在病豬和健康豬只之間直接接觸傳播(家豬和野豬),也可通過卡車、飲水、料槽、去勢、器具、軟蜱叮咬等經口和呼吸道途徑間接傳播。非洲豬瘟病毒是唯一的蟲媒DNA病毒, 軟蜱是主要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詳見圖一。
圖一、非洲豬瘟(ASF)病毒傳播的三個循環
來源:FAO, 2017
3、臨床特徵與解剖特點
非洲豬瘟潛伏期為4-19天。急性感染臨床病程持續4-5天,亞急性臨床病程持續時間較長。特急性和急性非洲豬瘟最開始流行時表現死亡率高、傳播速度快。在一個地區大範圍流行過後,則逐漸轉為亞急性、慢性和亞臨床感染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死亡率逐漸下降。感染豬只可存活數周,甚至可以從感染中恢復逐漸變為亞臨床狀。在疫區,由於中等毒力和低毒力表現形式不同,疫情可逐漸發展成以亞急性和亞臨床性,但在田間很難分辨。在某些案例裡,感染可能會持續幾個月,並且感染的豬只與感染其他疾病一樣,除了出現一過性發熱、生長遲緩、消瘦外基本無明顯的臨床症狀。不同類型的ASF主要臨床表現和剖檢病變見表二。
表二、不同類型的ASF主要臨床表現和剖檢病變
來源:選自Sanchez-Vizcaino等,2015
與豬瘟主要感染青年豬只不同,各個年齡段豬只對非洲豬瘟均敏感。非洲豬瘟病毒毒力可分為高毒力、中等毒力和低毒力。高毒力毒株通常是特急性和急性的病原,感染後4-9天內死亡率很高,甚至達到100%。特急性豬只在出現1-4天臨床症狀後,突然死亡,組織器官無明顯病變。
3.1 急性
急性非洲豬瘟的表現形式為發熱症候群,其皮膚表面有紅斑、發紺。臟器功能受損,尤其是消化系統,患病豬只可能出現嘔吐、便血等症狀。死亡前1-2天可出現食慾廢絕、身體發紺發紫、共濟失調。懷孕母豬流產。剖檢主要可見脾臟充血腫大、器官出血,尤其以內臟淋巴結出血最為顯著(如圖二)[2]。
圖二、急性非洲豬瘟病毒的臨床症狀
a. 皮膚表面出現壞死 b. 肢蹄皮下出現血腫
c. 消化道出血糞便發黑 d. 發燒,縮成一團
e. 腹部皮膚壞死病變 f. 耳朵皮膚出現壞死 g. 頸部皮膚壞死病變
h、i. 在頸部四肢有出血性滲出和明顯的充血(紅色)區域
圖三、急性非洲豬瘟剖檢病變[1]
A. 脾臟充血腫大,幾乎填滿整個腹腔,紫黑色
B. 淋巴結出血,髓質部最為嚴重
C. 剖開淋巴結後,可見大理石樣病變
D. 腎皮質點狀出血
3.2 亞急性
亞急性型ASF是由中等毒力的毒株引起,多數豬只在7-20天死亡,主要表現形式為稽留熱或不規則熱,發燒最長可持續20天。致死率30%-70%不等。倖存豬只可在一個月後恢復,臨床症狀與急性型的臨床症狀相似,除較為明顯的血管病變外,主要表現出血和水腫、發燒、食欲不振。關節因積液和因纖維化而腫脹,行走時出現疼痛。
圖四、亞急性非洲豬瘟剖檢變化[1]
A、B. 膽囊壁極度水腫、腎臟周邊極度水腫
C. 脾臟部分充血腫大
D、E. 肝胃繫膜和腎淋巴結出血水腫
F. 腎臟皮質、髓質、腎盂嚴重出血
3.3 慢性
慢性非洲豬瘟通常死亡率低於30%。長期存在ASFV的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和安哥拉,已有該類型的報導。慢性型或源於自然致弱的病毒。臨床症狀為感染後14-21天開始輕度發燒,伴隨呼吸困難和中度至重度關節腫脹。通常還出現皮膚紅斑、凸起、壞死(見下圖[2]),剖檢肺部有乾酪樣壞死(局部有鈣化灶)的肺炎、纖維素心包炎;淋巴結腫大局部出血。
圖五、慢性非洲豬瘟臨床表現
A-F. 中度至重度關節腫脹,經常伴隨皮膚紅斑,突起和壞死
G. 額外的剖檢發現伴有淋巴結腫大
H. 伴有乾酪樣壞死和礦化的肺臟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