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神秘學被指「偽科學」 旁觀者:不可重複實驗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量子神秘學: 有人靈修之,有人說瞎掰(下)

  「科學是相信專家也會無知。」這句話,物理學界拿來嘲笑另類科學家,另類科學家用來抗議主流學界的擠壓,總歸誰也不服誰。

  物理學家朱清時說,物理學與佛學殊途同歸,這引起了很多科學支持者的不滿。

  科學家熱衷於神秘學,應該寬容嗎?科學界總歸是不待見。

  理察·費曼曾說過一句:「科學是相信專家也會無知。」這句話,物理學界拿來嘲笑另類科學家,另類科學家用來抗議主流學界的擠壓,總歸誰也不服誰。

  物理諾獎得主搞靈學,理直氣壯

  國外也有個朱清時,名氣更大,更挑釁主流——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布萊恩·約瑟夫森,超自然心靈能力研究者。1940年出生的他,少年得志發現了 「約瑟夫森效應」——就像幽靈穿牆,電流能通過兩塊超導體之間的薄絕緣層。33歲就拿了諾獎。

  約瑟夫森馬上在劍橋大學凱文迪許實驗室獲得終身教席。沒想到,他放棄了主流的物理研究,一門心思鑽研「意識—物質統一性」。

  約瑟夫森二十幾歲就喜歡研究超自然現象,如超感官知覺、心電感應等。他還相信量子力學與這些超自然現象有關聯,想要解決「身心統一」這個千古難題。按主流物理學界的標準,他就此劃入泥潭,跟靈學研究界混到一塊兒去了。很快,物理學界側目以視,他發論文哪兒也不收,還被預印本網站arXiv退稿。

  據網上說朱清時是為了養生修習禪定。這與約瑟夫森的經歷有些相似。1971年,約瑟夫森偶然接觸了先驗冥想術(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當時,患失眠症的約瑟夫森從收音機聽到先驗冥想術的講座,隨著指導放鬆精神,竟然不靠安眠藥睡著了,由此對禪定和東方修煉法門大感興趣。

  近四十多年來,約瑟夫森教授孜孜不倦琢磨「心物聯繫」,探討量子力學如何關聯意識,科學和東方神秘主義的關係,解釋通靈現象等等。敵軍圍困萬千重,他自巍然不動。英國紀念諾貝爾獎百周年的諾獎得主郵票系列,有約瑟夫森一張。郵票上寫:相信物理學將驗證心靈感應,英國超自然研究將領先世界。約瑟夫森自稱故意寫這句,氣一氣狹隘的主流物理學界。

  2010年約瑟夫森來清華演講他的理論,還告訴在座聽眾「別輕信科學家」。他演講聲稱:宇宙大爆炸之前就有不依賴物質的生命,演化出了宇宙;量子力學中觀察者的作用,人腦超自然的能力都是這種原始形式的衍生。

  科學名人堂裡有一群靈學大腕

  大科學家愛好神秘學,這事兒古已有之。且不說最著名的牛頓沉迷鍊金術(鍊金術就是那個時代的靈修學,理論實踐兼備),從19世紀開始,科學活動最昌盛的英美,靈學也最活躍,頗具創新精神。

  按照科學社會學者劉華傑的研究,近代唯靈論運動發源於1848年的美國;1882年心靈研究會在倫敦成立後,一批領頭的科學家試圖用心靈研究取代名聲不好的唯靈論,讓降神和神媒活動納入實驗科學軌道。

  一群有識之士集合起來,試圖喚出彼岸世界的精魂。其中有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大家威廉·詹姆士,有1913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發現過敏反應的法國人查爾斯·裡歇,還有跟達爾文共同提出進化論的阿爾弗雷德·華萊士。

  拿華萊士來說,他是多年搜集自然證據和深思熟慮後提出了進化論,但又認為人類意識和精神文明的進化應該有超自然力量參與。他晚年一面召喚陰間亡靈,一面出版《達爾文主義》捍衛進化論。

  寫入教科書的成就看起來很「科學」,但科學家本人往往不科學,這部分常語焉不詳。比如固執的約瑟夫森,他說「電流幽靈般穿越」就來自超自然現象的啟示。再比如牛頓,鬼迷心竅浪費時間在鍊金術,後來研究卻顯示,鍊金術跟他的自然哲學有內在聯繫,牛頓從來嚴肅地一以視之。

  心智研究,迷信和科學曾難解難分。發明腦電圖的漢斯·伯格,年輕時騎馬摔下來,差點被旁邊的車隊給碾死,他姐姐同時在幾百公裡外突感不祥和焦慮,發來電報詢問。這事極大影響伯格。他由此相信心靈感應,並最終發明記錄腦電的方法,用於研究心靈感應。

  1927年靈學重大轉折,領軍人物萊茵,以杜克大學為基地創立「超心理學」(parapsychology),從此海納百川。量子靈學就從屬於它。超心理學後來上電視,商業化,與政府合作,大行其道;CIA長期資助超心理學現象(就是中國所謂特異功能)的「星門計劃」,1995年才撤除。超心理學協會甚至在1969年以集體會員方式加入美國科學促進會。

  科學超級大國美國也是靈學超級大國,神秘主義從未因科學昌盛失去活力,而是生機勃勃,在科學的土壤上發新芽。量子神秘學可謂是花園中的一朵奇葩。

  他們想做實驗證明:心靈超能力存在!

  愛因斯坦曾說,沒有哪個真正成功的理論是單靠思辨的。美國的靈學研究者想必也認同這句話。他們身體力行去證明自己正確。隨舉幾例:

  有靈學網站讓訪問者隨便寫一些單詞,911事件後他們分析說,臨近911時文字的「恐怖主義指數」大幅下降,或許很多人感到災難惡兆,便積極地壓制了負面想法;另一個測試讓用戶從五張圖中選一張屏幕上即將顯示的圖, 911前,本該是20%的正確率降低到了1/2700,實驗者認為這也說明人們不自覺地壓制了預知能力。

  還有一個爭議極大的「預知」研究。2010年,社會心理學家達裡爾·貝姆實驗認為:人在記憶任務中,對任務結束後才接觸到的詞語印象更深。貝姆說這就是預知,或超認知(psi-cognition)現象的證據。貝姆的實驗看似周全,論文也寫得規範。但一些重複實驗並沒有支持這個結論。但貝姆仍堅信實驗結果。

  1993年,心理醫生約翰·哈格林帶領4000人在美國華盛頓集體禪定,並預言禪定將讓華盛頓當年夏天的暴力犯罪率下降25%。哈格林一年後稱自己預言成功,並寫書說:發功的禪定者相當於整個社會的「洗衣機」。反對者則認為哈格林胡說,謀殺率其實上升了。

  在許多旁觀者看來,量子神秘學叫做科學理論頗為勉強,因為它與被公認的科學不同,不能提供可重複的實驗操作指南;而及時貼上「偽科學」標籤是維護科學純潔性之必須。

  無論如何,物理學家們如鯁在喉之時,使用科學概念的靈學,的確刺激和部分滿足了許多現代人的好奇心。喜好神秘或許是人性傾向(科學傳播者同樣利用它來招徠顧客),有哲學家乾脆認為:神秘像真實、美好和善良一樣,是一種基礎價值,人們渴望神秘和超自然。這或許是靈學綿延不絕的基礎。

  根據權威調查,如今六成美國成年人不同程度地相信:有些人有靈力或者超自然的力量。

  本報記者 高 博

相關焦點

  • 神秘學和玄學是不是偽科學?偽科學的定義!
    宗教是不是偽科學?偽科學的定義是什麼!偽科學(pseudoscience)是已經被實踐(包括科學實驗)證偽、但仍然當做科學予以宣傳推廣的理論假說或假設。在人類科學發展過程中,理論假說或假設往往是科學發現的拐杖。
  • 量子通信衛星被認為是騙局?一些專家大喊「偽科學」
    我們通常所理解的量子通信(quantum communication),是指利用量子糾纏來實現瞬間的信息傳遞,哪怕是在宇宙中無限遙遠的兩個點。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允許物質和信息傳輸速度超過光速,所以量子通信本身就是一個在現有理論框架下無法實現的概念,但一些專家激進一點說是「偽科學」,這是為什麼呢?
  • 「高大上」的量子通信,被質疑是偽科學,是真的嗎?
    這幾天,一篇題為「量子加密驚現破綻」的自媒體文章被廣為傳播,在輿論中「沉默」許久的量子通信,其安全保密的可靠性問題頓時成為話題焦點。隨後,不少自媒體文章跳出來質疑量子通信是「偽科學」、是「騙局」。 在討論量子通信是不是偽科學,是不是騙局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量子技術。
  • 方舟子質疑三碗米飯實驗 揭秘背後的念力偽科學
    並採訪當地一位「心理專家」作證:「米飯實驗得到了心理學和量子物理學的理論支持,是真實可信的。」當然,那是這位「專家」自己發明的「心理學」和「量子物理學」。報導發表後,面對網上的質疑、嘲笑,記者辯稱她「選擇相信實驗的真實」。我們不必懷疑做實驗的小學生造假,即便如此,這個實驗結果就值得我們相信嗎?  一個實驗結果要讓人信服,必須符合概率統計規律。
  • 量子通信是不是偽科學?潘建偉這樣回應
    量子通信和公眾有什麼關聯,到底是不是偽科學?10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有很多話要說。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發射升空以來,有什麼新的發現?
  • 方舟子質疑韓春雨「諾獎級」實驗不可重複
    方舟子公開發文質疑河北科技大學韓春雨「諾貝爾獎級」實驗成果存在「不可重複複製操作」的問題,暗指韓春雨科研成果的真實性,並批評韓春雨對質疑的回應態度。 但方舟子在文中表示,韓春雨在公開場合的言論與他在論文裡的描述存在諸多矛盾,方舟子稱,「韓春雨在北大和遺傳所的報告上都強調,他目前的NgAgo是初級版、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而方舟子認為韓春雨描述的只是並不複雜的轉染實驗,是現成的技術,並不需要高超的實驗技巧,按照其提供的步驟應該是不難被重複出來的才對,而不應該出現「沒法重複該實驗」的情況。
  • 植物「意識」實驗,結果顛覆人類認知,幸好被證明是偽科學
    這是不是比量子糾纏還要詭異,畢竟量子糾纏還需要兩個共生的粒子才能發生聯繫。而植物竟然能夠和毫不相干的人的意識發生糾纏,能夠在你做出行為之前,知道你的意圖。如果這個實驗是正確的,那麼這比任何一次科學發現都要偉大。這說明意識就跟質量、能量、自旋一樣是物質的基本屬性,而且兩個不相干的事物也存在一種深層次的聯繫。
  • 「米飯實驗」背後的念力偽科學
    廣州天河區一些小學組織小學生做「米飯實驗」:讚美讓米飯變香,咒罵讓米飯發臭。然而實驗的理論依據《水知道答案》被指偽科學,可毀滅孩子的理科教育基礎  你相信「心靈致動」麼?這是指個體僅憑精神力量,而沒有做任何身體接觸,就能改變物質實體,例如移動物體,或者改變物質的分子結構。這種精神力量又被稱為「念力」,實際上屬於人的意識。
  • 方舟子再發文質疑潘建偉,你認為量子通信是偽科學嗎?
    方舟子再發文質疑潘建偉,你認為量子通信是偽科學嗎?近期有自媒體文章宣稱「現有量子加密技術可能隱藏著極為重大的缺陷」,引發輿論熱議。量子通信安全保密的可靠性問題成為話題焦點,有不少自媒體文章質疑量子通信是「偽科學」、是「騙局」。該自媒體文章介紹了一項上海交通大學金賢敏組收錄於預印本網站、尚未正式發表的論文成果。
  • 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這就是偽科學史上最暗黑之一的 「水之記憶」(Memory of water)。水之記憶是順勢療法(Homeopathy)的兩大理論基礎之一,另一個是 「同類治同類」,指的是如果一種物質能夠促使健康人產生什麼樣的症狀,那麼它就可以治療有這種症狀的患者。舉個例子來說,兩斤二鍋頭下肚基本上你就躺那裡神志不清了吧?
  • 量子通信還是量子加密通信?
    說到量子,它並不是存在的一種粒子。我們知道,在微觀世界裡,一個粒子可以由更小的粒子構成,例如原子是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質子構成。如果一個粒子小到不可再分(依據現有科學技術),那麼它也許是最基本的單位,稱之為量子。如果考慮到電磁波的載體是光子,而光子不可再分,所以光子就是量子?或許可以稱之為光量子。
  • 那位相信「水有記憶」的諾獎得主,究竟做了什麼偽科學?-虎嗅網
    本文想說的是,蒙塔尼曾在 2008 年因首次分離愛滋病毒而獲得諾貝爾獎,然而獲獎後不久就深陷「偽科學」的輿論泥沼,這也讓他備受學界質疑。本篇試圖回答如下幾個問題:第一,呂克·蒙塔尼究竟在做什麼?第二,他有沒有做偽科學?第三,他什麼時候開始做偽科學?第四,他是不是從事偽科學多年?
  • 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原標題: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我們首先要說清楚科學是什麼,特別是科學有三個要素,然後馬上就會明白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了。   「獨立」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指的是科學研究所發現的規律「獨立」於研究者以及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另外一方面指的是科學研究者必須具有獨立的思想,科學研究工作也是獨立進行的。   「唯一」指的是科學規律的唯一性,無論誰做這個研究,無論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做這個研究,得到的結果都是一樣的,發現的科學規律也都是一樣的,可以被不同的人於不同的時間在不同的地點重複。
  • 不可被破解的量子網際網路,到底是個什麼網?| 袁嵐峰
    但如果我們掉以輕心,聽憑偽科學的鼓譟幹擾決策,減少投入,那麼美歐隨時可能反超我們。量子網際網路是什麼?近年來,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不少世界領先的成果。例如,2016年8月16日發射世界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7年9月29日開通世界第一條量子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不可被破解的量子網際網路,到底是個什麼網?
    把美國帶到全球量子競賽的前列,引領通信新時代這份報告稱,基於量子力學的通信系統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技術前沿之一」,科學家計劃藉此建立一個「幾乎不可破解的網絡」,能夠更安全地控制和傳輸信息的量子網際網路目前處於發展初始階段,未來將對科學、工業及國家安全相關關鍵領域產生深遠影響
  • 中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不可加性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於8月6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 中科大首次實驗驗證量子信道容量不可加性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信道容量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首次設計並實驗實現了一種特殊的「退相併擦除」量子信道,並在該量子信道中驗證了量子相干信息的不可加性。該研究成果於8月6日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信道容量是通信領域最基本的問題,也是衡量通信信道在噪聲環境中通信能力的一個關鍵參數。
  • 量子力學到底是科學還是偽科學?看後才明白怎麼回事
    最近網絡上流行一種說法:量子力學其實是偽科學。那麼到底是不是這樣呢?今天我來談談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量子力學是偽科學」這種觀點到底是來源於啥?其實主要來源於量子力學的一個概念「疊加態」,這個狀態我前面寫了文章專門講解過,就是說一個微觀粒子可以同時擁有兩個運動狀態,比如同時處於A和B兩處,同時擁有兩種不同的速度。
  • 探索基於重複的實驗設計
    近年來,一場「可重複危機」引發了科學界的極大關注。該危機的「誕生」源於兩類論證。一是統計調查發現,一些已發表的科學研究結果難以被重複實現。在生命科學、生理學、流行病學、生態學等諸多領域,特定研究方向中不可重複的比例甚至可以達到75%以上。二是一部分科學工作者承認自己在日常科研工作中並不會進行重複實驗。前者說明了論文數量呈指數形式增加的今天,不可重複問題的規模已不可小覷。
  • 潘建偉的量子通信,為什麼被質疑是偽科學?《自然》這樣回應!
    量子力學的發展確實伴隨著大量的矛盾與爭議,特別是在量子通信開始發展後,有部分「消息靈通」人士已經洞察了量子通信的「偽科技」本質,並且還再三指責科普量子通信的文章為偽科學站臺!這些詰問到底是科學的嗎?EPR佯謬量子通信的最早起源是來自愛因斯坦向波爾反駁量子論不完備的EPR佯謬,愛因斯坦在第六屆索爾維會議上的光箱實驗被波爾擊敗,此後他與波多爾斯基和羅森花了數年時間,整出了一個《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可能是完備的嗎?》的論文,發表在《物理評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