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304不鏽鋼火了。
據媒體報導,江蘇省質監局的檢測人員對小家電使用的不鏽鋼成分進行了分析,發現55.6%的電水壺樣品使用高錳鋼,錳含量在10%左右。
錳,是人體必需的一種微量元素,但是人體長期過量攝入金屬錳會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產生記憶力減退、嗜睡、精神萎靡不振、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錳含量越高,錳析出量也越高,不鏽鋼電熱水壺燒水容易導致記憶力衰退」。
於是,很多人開始以304不鏽鋼產品替代家裡的高錳鋼。
每當這個時候,就會有大量的專家出來闢謠。果不其然,隨後就有專家論述:「高錳鋼」不建議用於存在酸、鹼等化學環境中,在日常的使用環境中可廣泛應用於餐具、室內儲水設備以及工程「非關鍵結構件」的製造中。根據專家的說法,使用正規廠家生產,由「高錳鋼」所製成的水壺燒開水並無明顯風險隱患。
我不明白了,到底是有隱患還是沒隱患怎麼來理解?是該理解為「喝了不會立刻死嗎?」這讓我想起相聲演員小嶽嶽的表情——那胖子把手捂在嘴上:「我的天哪!」
到萬能的某寶上搜一搜,都不搜不鏽鋼廚具,搜一下「螺絲帽」「風口罩」這些用在手推車和油煙機上的配件,產品介紹裡若不是304不鏽鋼都不好意思拿出來賣,因為304不鏽鋼耐腐蝕。於是我就不明白怎麼用在廚具上的標準反而低了呢?
如果,買的燒水壺,使用後內壁出現斑駁的鏽點,這能稱之為「不鏽鋼」嗎?
中國消費者能去日本買馬桶蓋,掃蕩全球的嬰兒奶粉,說明他們不想湊合。安全這個事,就應該做敵我矛盾處理,不湊合!按楊子榮的臺詞:「威虎山上有他沒我,有我沒他,留他留我,三爺您看著辦吧!」
說到這,問題來了,304不鏽鋼應該是我們的終極選擇嗎?是能一步到位,不需要再淘汰的嗎?可以去一些高端不鏽鋼廚具的專櫃觀察一下,比如一些國內消費者比較喜歡的某德國品牌。那些動輒標價好幾千的鍋,鍋底都會有一圈鋼印,上面有「18/10 stainless steel」。這個標號表明這個鋼材含18%鉻和10%鎳。
按照國標,304不鏽鋼是鉻的含量為18%~20%,鎳為8%~10.5%,這個區間內屬於304不鏽鋼。那麼「18/10不鏽鋼」也屬於該範圍,市場那些標者304不鏽鋼的產品是按這個標號生產的嗎?
還是在大品牌的專櫃裡觀察,會發現一些定價稍低的產品底部鋼印上是「18/8 stainless steel」。這個「18/8不鏽鋼」才是市場上大部分304不鏽鋼的標號。按國標鉻不小於18%、鎳不小於8%的不鏽鋼就屬於是304不鏽鋼,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304不鏽鋼了。
鎳的價格比較貴,成本差距比較大。「18/10不鏽鋼」的耐腐蝕性也比「18/8不鏽鋼」強。而前文所說的「高錳鋼」就是用錳替代了鎳,不鏽鋼型號是201、202等。
如果,不是從昂貴的專櫃來購買這些不鏽鋼廚具,用肉眼也沒辦法判別是201不鏽鋼還是304不鏽鋼。但是沒關係,還是搜索萬能的某寶,有專用的不鏽鋼試劑,檢測錳是否超標,以顏色的變化來判別是哪個系列的鋼材。變紅的是201、202,不變色的是18/8和18/10不鏽鋼。
但是還有一種常見的家用不鏽鋼材質,用這種錳超標試劑測不出來。那就是型號為430的不鏽鋼,在比較平價的品牌中,底部的鋼印會標有「18/0 stainless steel」。也就是鉻的含量為18%的不鏽鋼,耐腐蝕性稍微差一些,但價格低很多。在某著名北歐品牌的家居大賣場中,很多不鏽鋼製品標的是「素鐵體鋼」,這些就是430不鏽鋼。
還有一些市場上標「奧氏體鋼」最好就不買,因為201、202、304或更昂貴的316不鏽鋼都是奧氏體鋼。不好好標清楚的,都缺乏起碼的誠信。
配合鑑別的方法是用磁鐵吸。吸得住的是430,吸不住的是18/8與18/10。發明這個方法的貌似是港臺地區,可能是他們那邊沒有201、202不鏽鋼做的餐具,因為它們同屬「奧氏體鋼」,磁鐵也吸不住,給這個地區的朋友建議增加錳試劑鑑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