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寶媽發現孩子有一個奇怪的地方,就是他們在應該睡覺的點不肯睡覺,精力十足,不停地在鬧騰,有時候把家長惹煩了,情緒激動之下,一頓收拾,之後孩子就聽話了,很快入睡。不少媽媽甚至產生這樣的錯覺,孩子不是因為困才睡覺的,而是因為被她們收拾之後,才睡覺的。聽上去好像存在逼迫的意思,可實際上,孩子睡得特別香,比平時自己睡覺還要香。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小孩子不願意睡覺,那是正常現象
1、入睡的時間點
美國兒科學會的一項報告顯示:24個月大的寶寶,白天只需要睡一次覺就可以了,36個月大的寶寶,已經有12%左右的孩子不需要白天睡覺。
因此,很多家長會發現等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很多孩子都不願意睡午覺。那是因為他們在哪個時間不困,不困的孩子當然不需要睡午覺。家長都知道睡覺對孩子身體有好處,但如果選的時間點不對,孩子就完全沒有睡覺的欲望。
2、見到父母比較激動
絕大多數家庭,都是父母上班,孩子扔給老人照顧,孩子在白天很少能看見爸媽,等晚上碰面,他就會變得很興奮。爺爺奶奶再親,在一起時間再久,畢竟隔著一層血緣關係,孩子還是更加喜歡親生父母,有些寶寶不睡覺,就是想父母多陪他玩一會,其實他們已經很困了,純粹靠著那股勁強撐著不去睡覺。
3、睡覺之前處於亢奮狀態
對於長跑,大家都知道,運動員到達終點之後,是不能立即停下來的,需要慢慢走動,讓自己的身體逐漸平靜下來。孩子也是一樣,如果他們在睡覺之前,處於很亢奮的狀態,而且這種亢奮又沒有達到他的生理極限,就是說,孩子玩得很開心,身體又沒有感到疲倦。這個時候,他就不困,反而精神很足,家長要求孩子立即去睡覺,那肯定睡不著,孩子只想繼續玩。
為何孩子被收拾一頓之後,能很快入眠?
打罵只會讓人生氣,而憤怒的人不想睡覺,所以說,孩子之所以能快速入眠,其實並非打罵本身帶來的效果。孩子被訓斥之後,很自然會哭,那些哭得越慘的孩子,睡得越香,所以很明顯,"哭泣"跟睡眠有直接聯繫。
1、哭泣本身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疲倦是正常生理反應
著名兒科醫生魯瓦在美國《健康日報》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講到,人每痛哭半小時,消耗的能量能點燃一個白熾燈,在所有情緒中,哭泣消耗的能力與憤怒不相上下。這也被稱作「白熾燈耗能」現象。此外,哭啼本身還會打亂人原本的呼吸節奏,致使我們身體陷入缺氧狀態,人的大腦一旦供氧量不夠,就會很快產生疲倦感。
孩子被家長收拾之後,肯定就容易哭,而"哭"這個行為,會導致孩子體內能量損耗嚴重,加上缺氧造成的疲倦,自然能很快入睡。其實不僅僅是哭泣,只要孩子情緒變化大,等那一陣子興奮勁過去之後,他們都會覺得累,這是人體耗能之後的自然表現。
2、孩子大哭之後,身體會自然放鬆
孩子在被父母訓斥的時候,精神緊繃,情緒激動,體內各種激素大量分泌,雖然沒有劇烈運動,但是全身肌肉其實都處於高負荷狀態。孩子通過哭泣發洩不滿情緒之後,身體會自動進入放鬆狀態,精神也會陷入一種解脫感。
但是這樣的入眠其實存在一些弊端,孩子表面上是睡著了,但其實腦部活動依舊活躍,我們不難發現,那些被訓哭之後睡覺的孩子,表情經常變換,很明顯,他們在做夢,這是很典型的身體與精神不同步。
3、大哭會讓孩子眼部肌肉疲倦,睫狀肌收縮
從神經科學來講: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眼部肌肉劇烈運動,睫狀肌不斷收縮,這會讓孩子視力產生模糊感。
我們的身體為了緩解這種不適,會本能地選擇最簡單有效的辦法:睡覺。眼睛閉上之後,肌肉進入休眠狀態,自我修復損傷,急劇增大的耗氧量,同樣會增加孩子的困意。
"打罵睡覺"其實壞處很多,家長萬不可掉以輕心
年輕一輩家長總是追求效率,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只要目的達到了,過程不重要",這種思維模式在工作上沒問題,可在對待孩子的時候,就不能這麼用。雖然"打罵"能迅速直接孩子不睡覺的問題,但是其帶來的問題非常多。
1、睡眠質量不行
孩子本來很開心,突然被父母一頓訓斥,情緒起伏變化非常大,這種情況下,他們的睡眠質量其實非常的差。很多時候,父母可以看到,孩子雖然睡著了,可是他們還會不自覺的流眼淚,說夢話,手腳也一抽一抽的,嘴裡喃喃細語,也不知道在說什麼。有這些表現,很明顯,孩子雖然身體已經完全放鬆下來,但是大腦還在高速運轉。兒童心理學大師喬斯認為,5歲以下的孩子,當他們被父母訓斥之後,影響將持續至少36個小時,在此期間,孩子腦海中會不斷循環加深"固有印象",嚴重影響其正常作息。
2、破壞家庭和睦
曾經遇見過這麼一個朋友,他耐心很差,不算什麼事情都怕麻煩,後來愛人跟他離婚了,問題就出在"打罵睡覺"上。有一次兒子不肯睡覺,他被折騰了半個多小時,最後爆發了,給了孩子一巴掌,打完立馬後悔,下手重了,將孩子嘴巴打出了血。他愛人看到之後,無法接受,認為他這個人性格有缺陷,堅決離婚。因為有這樣的"前科",周圍的朋友沒人敢給他介紹對象的,如今36歲了還是單身。無論出於什麼理由,打罵孩子都是不對的,尤其是"不睡覺"這類小事情,動手就意味著犯錯。
3、造成孩子性格極端化
家長"打罵"孩子,只是想讓他睡覺,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家長是"為達目的,不惜施加暴力"。長期處於這樣的家庭,孩子性格會極端化,他們喜歡暴力,性格也比較偏激,一旦有什麼事情不合心意,就會充滿攻擊性,比如摔東西,大喊大叫,情緒失控等等,這一類人通常會遭到群體其他成員的排擠,大家都覺得此人不好共事。而因為缺少朋友,又會帶來"自閉"、"孤僻",一環扣一環,形成惡性循環。
想要讓孩子睡覺,其實很簡單
1、食物促眠
當人腦中的血液含量不夠高的時候,人就很容易犯困,而食物消化吸收需要大量血液供給氧氣,所以說,讓孩子吃飽飯,這一點很關鍵。民間一直認為,晚上要吃少,這樣對腸胃好,結果一些家長曲解了含義,真的不讓孩子吃飽。其實這不僅會導致孩子營養不足,還會讓寶寶處變得興奮。
二戰期間,科學家研究發現,人在7分飽的時候,注意力最容易集中,偷襲的成功率最低,因此在戰場上,士兵一般不會吃得太飽,就是怕自己犯困。"7分有益於健康"那是養生手段,孩子正在長身體,不需要養生。此外,睡前一杯牛奶,確實可以幫助人們入眠。睡覺之前,要讓孩子吃飽,
2、讓孩子瘋玩
當初寶寶7個月大的時候,白天不醒,晚上不睡,把家裡人折騰到快崩潰,後來有人想了一個主意,在大人要睡覺之前,跟孩子瘋玩,將其全部精力消耗完,之後寶寶一覺到天亮,再也沒有鬧騰。孩子不肯睡覺,說明他不困也不累,困意我們無法直接控制,但是要孩子疲憊還是很簡單的。就讓孩子瘋,什麼樣的活動運動量大,就讓他玩什麼活動。孩子的身體構造跟成人不一樣,他們對氧氣的利用率更高,但相對的,產生的乳酸也更多,耐心不足,容易感到疲倦。
3、提早醒來的時間
家長有時候就是關心則亂,孩子不睡覺,自己在那干著急,總想著有什麼辦法能哄孩子睡覺,然而他們忽略了問題的關鍵,孩子不睡覺,說明此刻不困,那就想辦法讓他們困。晚上10點睡覺,早上8點起床,肯定睡得飽飽的,那要換成早上5點起來呢?提早孩子的起床時間,不要過於遷就他們,早上你的咬牙,能給晚上的自己省下無數精力。實在有困難的,可以減少孩子午休的時間,白天儘可能不讓孩子閒著,哪怕不運動也得多看書,多動腦子也會幫助孩子入睡。
總之,在孩子睡覺這件事情上,我們不能過於幹涉,也不能不聞不問,該睡的時間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快點入睡,早點養成習慣。孩子不困的時候,也別強迫孩子睡覺。只有讓孩子在心情舒暢,身體舒服的情況下,入睡,孩子才能長得好,希望家長能夠明白這個道理。
聰明的父母都會關注J媽學堂,每日分享孕產育兒小知識。
有愛的父母都會分享這篇文章,讓更多的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