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說法"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聽上去感覺很有道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發展影響巨大——早期形成何種依戀模式、父母教養方式和情緒處理模式等都會深遠地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和習慣養成。
那麼,父母是怎樣孩子就完全是怎樣嗎?
顯然又不太對。
兒童是複印件的說法相當於把兒童的社會化看作是從父母到孩子單向的過程,就好像父母可以像小時候廟會上看到的捏泥人師傅一樣,把被動的兒童捏成跟自己"長得"差不多的樣子。
這個觀點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無比正確,那個時候行為主義大行其道,人們普遍認為兒童不良的行為完全源自不當的教養方式。但兒童氣質系統研究的鼻祖Thomas、Chess和Birch很不滿意,如果該如何解釋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兄弟姐妹,他們遵循同樣的規則、有著同樣的成長環境,基因還來自同樣的父母,但個性和發展往往大不相同呢?
為此,他們展開了一項長達20年的縱向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孩子存在氣質差異。
現在我們知道了,任何的關係都是雙向的:父母會影響孩子的發展,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也會影響父母的養育行為。哪怕是剛生下來的小嬰兒,也會用他特有的方式影響父母。這種影響就跟父母對他的影響同樣巨大。
要了解孩子是怎麼影響到父母的,我們要先了解一下Thomas等人是怎樣區分出兒童不同的氣質類型的。基於訪談和觀察的經驗,他們設計出了一整套測量氣質類型的問卷,主要是根據不同孩子在9種不同類型行為上的得分高低來描繪兒童的氣質類型。
這9個維度是:
1、活動水平;2、節律性;3、趨避性;4、適應性;5、反應強度;6、反應閾;7、心境質量;8、注意力分散度;9、注意廣度和堅持性。
這些名詞看上去怪怪的,但實際所包含的行為都是父母非常熟悉的、孩子平時吃喝拉撒、玩耍娛樂時的表現。
比如說:
一個抱著懷著就使勁掙扎要用擔心他會不會掙脫掉下去的嬰兒,長大一點開始在家裡上躥下跳的孩子,就是活動水平比較高的孩子。如果一個孩子每天入睡、甦醒和上廁所的時間很沒有規律,今天7點半就睡了,明天會熬到12點,那說明他節律性比較差。如果他不願意玩新玩具,見到陌生人會讓他緊張焦慮,第一次去新的地方會大哭或者退縮,他很有可能是"趨避性"中靠近"避"那個維度的孩子。適應性低的孩子不喜歡吃胡蘿蔔的話,不管你用什麼方式,哪怕剁碎了摻在蛋羹裡都不肯吃。可以參考林心如的吐槽。他們還可能完全不配合理髮和剪指甲,父母只能趁他們睡著了悄悄進行。我的小女兒看到好朋友來串門會興奮地尖聲大叫,在烈日下走出房門會馬上閉上眼睛,大喊"太陽!",而反應強度低的孩子遇到同樣的情況不會做出這麼激動的反應。如果一個孩子受不了只有一泡尿的尿不溼,在公園玩的時候他總是被鳥叫聲吸引,他可能是一個反應閾低的孩子。心境質量是看這個孩子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是開心的還是不那麼開心的。剩下幾個跟注意力有關的維度,注意的分散度看孩子是否會容易被別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注意的廣度和堅持度不好的孩子玩了一會小汽車可能又去玩積木,但又很容易因為哥哥走進房間而中斷。
這個研究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這些不同行為好像在給孩子畫像,從而拼湊、描繪出一個孩子大致的模樣。事實上,他們發現某些氣質維度往往是共存的,比如一個高迴避的孩子往往節律性差、心境質量消極、應性差且反應強度大,他們把這些孩子稱為困難型兒童。
困難型兒童在養育之初就會給父母的養育行為帶來極大的挑戰。他們可能半夜哭鬧著不睡覺,怎麼都安撫不了,讓父母心力憔悴。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對吃的東西和用的東西極度挑剔,經常表現出暴躁和失落,第一次去幼兒園的時候,可能會哭到聲嘶力竭… …
這些行為很可能被父母誤解為孩子不乖、矯情、故意找茬兒從而對孩子失去耐心、打罵甚至體罰,甚至有很多父母因為第一胎養育了困難型的孩子,從而徹底打消了再生一個的念頭。從這個角度講,孩子就成功地"影響"了父母的養育。
那麼如果我們攤上了一個困難型的孩子就是命苦嗎?困難型的孩子長大了一定會有問題嗎?事實上,氣質類型無所謂好壞,歡迎關注我後面的文章詳細為您解讀。
我是董一諾,養娃跟我做,帶你上王者!關注我,為您提供專業的養娃攻略,做最親民的心理科普,跟我一起做更自在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