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孩子其實也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2020-12-03 董一諾育兒科普

有一種說法"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聽上去感覺很有道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發展影響巨大——早期形成何種依戀模式、父母教養方式和情緒處理模式等都會深遠地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和習慣養成。

那麼,父母是怎樣孩子就完全是怎樣嗎?

顯然又不太對。

兒童是複印件的說法相當於把兒童的社會化看作是從父母到孩子單向的過程,就好像父母可以像小時候廟會上看到的捏泥人師傅一樣,把被動的兒童捏成跟自己"長得"差不多的樣子。

這個觀點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無比正確,那個時候行為主義大行其道,人們普遍認為兒童不良的行為完全源自不當的教養方式。但兒童氣質系統研究的鼻祖Thomas、Chess和Birch很不滿意,如果該如何解釋同一個家庭長大的兄弟姐妹,他們遵循同樣的規則、有著同樣的成長環境,基因還來自同樣的父母,但個性和發展往往大不相同呢?

為此,他們展開了一項長達20年的縱向研究,提出了不同的孩子存在氣質差異

現在我們知道了,任何的關係都是雙向的:父母會影響孩子的發展,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也會影響父母的養育行為。哪怕是剛生下來的小嬰兒,也會用他特有的方式影響父母。這種影響就跟父母對他的影響同樣巨大。

要了解孩子是怎麼影響到父母的,我們要先了解一下Thomas等人是怎樣區分出兒童不同的氣質類型的。基於訪談和觀察的經驗,他們設計出了一整套測量氣質類型的問卷,主要是根據不同孩子在9種不同類型行為上的得分高低來描繪兒童的氣質類型。

這9個維度是:

1、活動水平;2、節律性;3、趨避性;4、適應性;5、反應強度;6、反應閾;7、心境質量;8、注意力分散度;9、注意廣度和堅持性。

這些名詞看上去怪怪的,但實際所包含的行為都是父母非常熟悉的、孩子平時吃喝拉撒、玩耍娛樂時的表現。

比如說:

一個抱著懷著就使勁掙扎要用擔心他會不會掙脫掉下去的嬰兒,長大一點開始在家裡上躥下跳的孩子,就是活動水平比較高的孩子。如果一個孩子每天入睡、甦醒和上廁所的時間很沒有規律,今天7點半就睡了,明天會熬到12點,那說明他節律性比較差。如果他不願意玩新玩具,見到陌生人會讓他緊張焦慮,第一次去新的地方會大哭或者退縮,他很有可能是"趨避性"中靠近"避"那個維度的孩子。適應性低的孩子不喜歡吃胡蘿蔔的話,不管你用什麼方式,哪怕剁碎了摻在蛋羹裡都不肯吃。可以參考林心如的吐槽。他們還可能完全不配合理髮和剪指甲,父母只能趁他們睡著了悄悄進行。我的小女兒看到好朋友來串門會興奮地尖聲大叫,在烈日下走出房門會馬上閉上眼睛,大喊"太陽!",而反應強度低的孩子遇到同樣的情況不會做出這麼激動的反應。如果一個孩子受不了只有一泡尿的尿不溼,在公園玩的時候他總是被鳥叫聲吸引,他可能是一個反應閾低的孩子。心境質量是看這個孩子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是開心的還是不那麼開心的。剩下幾個跟注意力有關的維度,注意的分散度看孩子是否會容易被別的事情分散注意力,注意的廣度和堅持度不好的孩子玩了一會小汽車可能又去玩積木,但又很容易因為哥哥走進房間而中斷。

這個研究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這些不同行為好像在給孩子畫像,從而拼湊、描繪出一個孩子大致的模樣。事實上,他們發現某些氣質維度往往是共存的,比如一個高迴避的孩子往往節律性差、心境質量消極、應性差且反應強度大,他們把這些孩子稱為困難型兒童。

困難型兒童在養育之初就會給父母的養育行為帶來極大的挑戰。他們可能半夜哭鬧著不睡覺,怎麼都安撫不了,讓父母心力憔悴。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對吃的東西和用的東西極度挑剔,經常表現出暴躁和失落,第一次去幼兒園的時候,可能會哭到聲嘶力竭… …

這些行為很可能被父母誤解為孩子不乖、矯情、故意找茬兒從而對孩子失去耐心、打罵甚至體罰,甚至有很多父母因為第一胎養育了困難型的孩子,從而徹底打消了再生一個的念頭。從這個角度講,孩子就成功地"影響"了父母的養育。

那麼如果我們攤上了一個困難型的孩子就是命苦嗎?困難型的孩子長大了一定會有問題嗎?事實上,氣質類型無所謂好壞,歡迎關注我後面的文章詳細為您解讀。

我是董一諾,養娃跟我做,帶你上王者!關注我,為您提供專業的養娃攻略,做最親民的心理科普,跟我一起做更自在的父母。

相關焦點

  • 為什麼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萬有引力有反作用力嗎?
    萬有引力的反作用力當然也是萬有引力,在牛頓力學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類型的力,並且總是大小相等,方向方向,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同時產生,同時消失。但是在相對論力學中,牛頓第三定律就具有局限性。比如地球對月球產生的萬有引力,提供了月球繞地球運轉的向心力,同時月球對地球也有吸引力,其大小與前者相等,兩個力相互作用,使得月球和地球本質上是繞著一個質量中心旋轉,這個質量中心大約距離地球幾何中心4000公裡處,處於地面之下。
  • 作用力&反作用力
    忘記高中物理是怎麼用文字描述的,來自度娘的總結:       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有作用力時,同時也受到另一個物體對它的作用力
  •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平衡力的區別
    物理的之間相互作用的一對力,我們稱之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成對出現的,同時產生,同時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這樣的規律也被稱為牛頓第三定律。延申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同樣性質的力,比如地面物體的重力是由於受到地球的萬有引力產生的,同樣地球也受到了該物體對地球的萬有引力。
  • 物理學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生命修煉實踐中的對應關係
    比如物理學常用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在生命修煉實踐中就有很明顯的對應關係。中國人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就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生命運程與人際關係上的運用。唯一差別是,物理學上的兩個力是同時性的,關係更為單純。
  • 一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一對平衡力的比較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與平衡力在我們對物體受力分析時經常遇到,也是同學們經常出錯的地方,下面我們就這兩種不同的受力情況進行分析。依賴關係不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同時產生,同時消失,相互依存,同時變化,不可以單獨存在。平衡力之間則沒有這種依賴關係,去掉其中一個力後,另一個可以單獨存在。比如說重力和支撐力平衡,當把支撐力去除後物體就會做自由落體運動。
  • 作用力vs反作用力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性質相同、同時變化、同時消失,彼此以對方的存在而存在。     從力的三要素來說:二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於同一直線、作用點不同。     從衝量角度來看:二者衝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從功的角度看:二者可能都做正功、都做負功、一個做正功一個做負功、都不做功等。
  • 反作用力的重要性與效果
    我們總在屈膝使之低於來球的高度,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在網球運動中「反作用力」與「作用力反作用力法則」很普遍,這樣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在網球技術的開發和運用中得到很多借鑑。屈膝的理由,除了保持身體平衡(降低重心)外,還有從地面獲得「反作用力」這一決定性的因素。在入門階段的訓練中,教練經常會讓學生「屈膝」。這樣的語言,恐怕沒法讓學生掌握到屈膝的真諦,只是變成一種強制性的習慣而已。為什麼要屈膝,理解這麼做的理由是關鍵。為什麼要屈膝?
  • 汽車的安全氣囊應用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看似平坦的柏油路,其實表面上或有起伏,或有檢修孔1,或有白線。為了解其影響,行駛過程中傳感器會檢測時時變化的輪胎與路面摩擦的關係。並且,當汽車即將超過輪胎與路面間的摩擦極限時,駕駛輔助系統會通過控制加速器或啟動制動器自動減速,保證汽車緊貼路面。安全氣囊也是同樣。當乘員的上半身撞到裝滿空氣(實際上是氮氣)的氣球狀的安全氣囊時,氣球就會變形。
  •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牛頓定律也適用交際
    在物理學上,有一個牛頓第三定律:任何作用力,都會有一個與之相等的反作用力。在交際中,似乎也有這樣的一個「牛頓定律」:你喜歡別人,別人最終也會喜歡上你;你討厭別人,別人有一天一定也會嫌棄你。
  • 這個反作用力沒幾個人知道
    牛頓第三定律說有力就有反作用力,它們成對出現,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然後,有人問道:對著空中打一拳,很用力,那它的反作用力在哪?面對這問題,有人這樣回答:空中不是真空,還有空氣,空氣給了反作用力。假如不是在空氣中,而是在真空中出拳,那反作用力又在哪呢?又有人回答說:牛頓第三定律不是絕對成立的,有作用力不一定有反作用力。並舉例說明:用雷射照月球,當光照上月球時,光量子對月球表面的衝量,有—個衝力作用。但光量子照到月球上就消失了,沒有受力物體,衝力的反作用力不存在。於是有作用力而無反作用力,牛頓第三定律也是有適用範圍的。
  • 走路時足部前後反作用力
    地面反作用力的前後分力也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爪回和腳跟著地的瞬間爪回是一個走路並不一定起始向前作用力,被擺動的肢體以一個向後的速度擊到地面所造成。爪回常在前進要減速時由擺動的肢體向後接觸地面而動作變大。
  • 反作用力
    在反作用力這款遊戲中,擁有非常多遊戲類型的射擊,通過掌握它們的物理特性來完成相應的遊戲任務,在此過程中需要開動玩家的大腦,遊戲的手感界面都是非常的真實,讓玩家擁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並且非常吸引玩家,喜歡的玩家快來體驗吧。
  • 科學家首次測量到反物質間作用力
    由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所研究員馬餘剛與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研究員唐愛洪領銜的STAR合作組的中外科學家,在位於紐約長島布魯克海文國立實驗室的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上,首次測量到反質子—反質子間的相互作用力。 今天凌晨,這項重要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開啟反物質研究新篇章
  • 用反作用力來改造相貌
    佛法中的道理非常清楚告訴我們,所謂「如是因,如是果」。每個人都希望健康、有錢、快樂、漂亮、有人緣。得到這一切的方法是什麼? "擊人得擊,敬人者,人恆敬之",很簡單,有六個字「行為反作用力」。就像身高、體重,為什麼某人一百八十公分?我只有一百五十?怎麼也弄不高,你不能說這是因為父母的問題,所以責怪父母.這是很不孝的。其實這都是你自己給自己的禮物。
  • 每個作用力都有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其實這段話隱藏著一個未解之謎,等待人們將它揭曉,謎底一旦揭曉,一個全新的世界將在你眼前展現。這句數千年來被人誤讀的話語,其中暗藏了一個謎底:感恩。 「心懷感恩之人將被賜予更多,變得富餘。不存感恩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正是「感恩」這個簡單的詞語,讓這句話的內涵瞬間變得清晰。
  • 太空是真空,沒有反作用力,飛船無法前進?這個問題讓人無語了
    有人問:在太空的真空環境裡,沒有反作用力,噴氣發動機如何推動飛船前進?這個問題有點讓人無語了。估計提問者是把飛船想像成人在水中遊泳了,必須用手把介質(水)推開,人才能藉助反作用力向前運動。但這個比喻實際是不恰當的,如果非要用人在水中運動來比喻的話,事實應該是人在水中向後噴射出某種不明氣體,由於氣體向後運動,人在氣體的反作用力下向前運動。牛頓第三運動定律說,當兩個物體相互作用時,彼此施加於對方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
    在任何力的現象中,至少會同時出現兩個物體和兩個力: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人推木塊,人是作用力F1的施力物體,木塊是F1的受力物體,同時,人也是木塊對人的反作用力F3的受力物體,木塊就成了施力物體。二力平衡現象要發生在三個物體之間,其中兩個施力物體,一個受力物體,這裡不研究受力物體的反作用。
  • 從《一個桶》看父母對子女們的愛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但剝落這些華麗的外在,短片的故事其實很簡單。桶,父母的愛的具象春節假日結束,男主人公收拾好行李準備出門時,母親冷不防地給他準備了一個白胖白胖的桶。桶的外邊,母親用黃色膠帶貼得嚴嚴實實,就怕桶蓋開了。桶其實是父母對兒子出門在外的擔心和牽掛的產物。桶在這裡,更像是父母的愛的具象。桶的勒手,更像是因為父母這份愛的分量太過沉重,甚至有時候,這份愛,還會因為過度而帶來反作用力。
  •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其實在我意料之中,因為我的思路,涉及到了項目的整體調整,直屬領導沒那個膽量,也沒那個見識,他看不出我思路的大局觀。在他,最多覺得我多事,又不好意思批評我,或者內心深處也知道我說的有點道理,但不敢向上匯報,只好不理我,冷處理。
  • 在真空環境下,噴氣發動機為什麼還能利用反作用力推動飛船?
    火箭發動機兩者的結構和工作原理是不同的,不過兩者都是藉助反作用力,都向外噴氣。反作用力的實質和產生條件,反作用力的產生與是否真空無關。的確,反作用力必須產生於兩個以上的物體之間,一個物體是產生不了反作用力的(當然也不會產生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成對出現)。如果不藉助外物外力,一個物體內部的力再大,也不會使物體相對外部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