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小朋友趴在地上放聲大哭,年輕的爸爸媽媽就站在不遠處淡定旁觀,沒有上前把孩子拉起來,也沒急著哄。
這段視頻引起了網友們的紛紛點讚:▼
「孩子好可憐,我笑得好開心!」
「90後都是同款父母,我只想說:幹得漂亮!」
「哼,小樣,你這都是我們玩剩下的」
這對父母的做法,比起以前只要孩子一哭家長就妥協的做法的確是更好的引導方式。
不要以為孩子太小,其實他們什麼都懂。對無理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撒潑打滾,是應該讓孩子明白,哭鬧是沒有用的。但是記得需要確保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
但實際生活中,我們不應該僅止於此,孩子情緒失控,大哭大鬧,是修煉我們父母功力的好時機,也正是引導孩子「情緒管理」的好時機。
積極性忽略
對於孩子的哭鬧,我也是當媽的,深知我們對於孩子哭鬧時那種希望孩子馬上不哭的迫切心情,是很容易因此妥協的。於是,也很容易就陷入孩子一哭就滿足的惡性循環。
因此,為人父母,首先要修煉的功力,就是「抗孩子哭的能力」。要能做到情緒穩定平和地陪伴孩子,讓TA完整地哭完。
不是說我們完全冷漠地對待孩子的哭鬧,而是不能因為孩子一哭鬧,我們就方寸大亂,無條件滿足。我們要鍛鍊出「不被孩子的哭鬧左右」的能力。
孩子哭鬧,我們第一時間去關注,去了解背後的原因,都是必要的,但是因為哭鬧改變規則,突破底線則是不行的。這就是對於孩子哭鬧的「積極性忽略」。
3歲以下的孩子,因為還比較小。不能理解他人也不能理解很多規則,就需要家長儘量去理解他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並提出方法,這樣才有用。
逐漸引導孩子識別情緒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家長需要逐步讓孩子認知各種情緒、進而理解他人的感受,讓孩子形成「換位思考」的能力。
有很多情緒類繪本可以幫助我們,《菲菲生氣了》、《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我的情緒小怪獸》等等,都是很不錯的情緒類讀物。
例如《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裡面很生動的描述了生氣的情形。很多寶寶都容易生氣、容易焦躁。可以告訴寶寶,生氣就會變成噴火龍喲!整套書對生氣情緒有精彩描述,配圖也很精彩!
故事由「有一隻會傳染噴火病的蚊子——波泰,最喜歡吸愛生氣的人的血……」開始,以古怪國怪模怪樣的阿古力當主角,將生氣、噴火與破壞做連結,只要一開口就會噴火的人,當然是人見人怕,作者誇張地強調了生氣帶來的破壞性,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非常誇張有趣,展示了憤怒的破壞性。孩子有各種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我們大人不要指責,而應該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情緒,從而學會管理和管制情緒。
還有我非常推薦《我的情緒小怪獸》這一本。可以幫助孩子識別五種基礎的情緒,開心是黃色、傷心是藍色、害怕是黑色、平靜是綠色、生氣是紅色。讓孩子通過具象的顏色識別抽象的不同的情緒。
當孩子慢慢學會識別不同的情緒了,我們一個簡單的情緒解讀就能讓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更加順暢。
當孩子哭了,大喊大叫了,直接問「你怎麼了」可能沒啥用。我們可以試著幫他們說出感受「你很生氣」「你看起來很傷心」,然後再問「發生什麼了」,孩子慢慢就能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比如,孩子搭積木,搭著就倒了,然後崩潰大哭。我們可以在孩子旁邊旁白「你很生氣!」,然後試著理解孩子」太討厭了,積木總是倒下來!」。這樣的溝通一方面能讓孩子識別當下的情緒,一方面是非常好的共情聯結。
孩子在生活中會經歷很多種不同的情緒:生氣、焦慮、興奮、失望、驕傲等等,我們可以幫助孩子認知各種情緒,能辨認出當下的情緒,孩子能給自己的情緒命名。一個孩子對情緒識別得越多,他就可以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些都為孩子日後的「高情商」打下基礎。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逐漸引導孩子認識各種情緒。
玩具被搶了,很生氣,很憤怒
媽媽去上班了,你是不是很傷心?
我們今天去了你一直想去的動物園,是不是很開心?
....
還有我們也可以對孩子說出我們自己的感受:
媽媽現在很生氣,因為.....
媽媽現在有些傷心,因為....
一邊共情,一邊
尋求情緒背後的原因
在孩子能夠識別各種不同的情緒時,我們還需要幫孩子找到情緒產生的原因。
作為家長的首先要客觀認識到,任何一種情緒都是客觀存在的,沒有好壞之分。不能忽視、否定孩子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需要的是疏通而不是壓制。不能要求孩子去壓抑自己地情緒,而是幫助孩子學習選擇對自己和他人無害的方式去宣洩情緒。
對小齡的孩子,可以轉移注意力,通過遊戲來疏導和緩解其消極情緒。
但是對於大孩子,我們則需要非常注意「共情」。
例如,孩子從學校回來,氣呼呼地說:「那個破學校我再也不去了!老師當著那麼多同學的面批評我!」
站在父母的立場,家長可能會想,老師是不可能平白無故批評孩子的,很多家長開導孩子:「要是你真沒做錯什麼,老師怎麼可能衝你發火呢?肯定有什麼理由吧?」這下可好,孩子氣呼呼地:「哼!媽媽根本就不了解情況,就知道冤枉我!」「你看看,你肯定也是這樣跟老師頂嘴的,是不是?難怪老師批評你!」
家長這種溝通方式我們不陌生吧。家長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安心讀書。但這種方式無疑是給孩子火上澆油,難怪他會腳踢書包來發洩。這樣一來家長肯定不會放過孩子這種無禮的行為,心想一定要讓孩子改掉這個臭毛病不可,於是家長的嗓門就更提高一截。「趕緊給我把書包放回原處。我的耐心是有限的。聽到沒有?」家長這麼一吼,孩子終於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
試試換一種理解孩子的方式,與之共情。
假設孩子從學校回來時,氣呼呼地抱怨道:「那個破學校我再也不去了!老師當著那麼多同學的面批評我!」父母首先會感到很意外:我的孩子究竟犯了什麼錯誤,竟然惹得老師在大家面前批評他?但心生疑慮的同時,家長也應意識到這是引導孩子的好機會。
先試著去讀懂孩子的情緒。「你不想去學校了嗎?老師當著大家的面訓斥你,真讓人洩氣,換了誰都不想去了(坦然接受孩子的情緒,試圖和他站在一起,感受他的心情)。不過,可不可以告訴媽媽,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表現出對此事的關心)」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一五一十地告訴你。「我們今天剛好檢查作業,我寫了。但是好多同學都沒寫,老師很生氣,決定懲罰大家。我已經寫了,就告訴老師我寫了。結果老師讓我站到前面去,還訓我說『你聽不懂什麼叫集體受罰,是不是?老師說話時竟然敢頂嘴。』就這樣,讓我在大家面前挨訓。」孩子似乎還是無法平靜下來,依然很生氣。
「唉,這的確是夠委屈的。明明寫了作業,卻還要跟大家一起受罰……其實媽媽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本來媽媽很用心地打掃班級衛生,結果因為其他人偷懶不幹,老師就罰我們全體受罰。我只是忍不住說了一句,結果被老師訓得更厲害。所以呀,媽媽能理解你現在為什麼不肯去上學了。(坦然接受孩子的心情,試著感同身受)」
「哦?媽媽也遇到過和我一樣的事情?」孩子吃驚地瞪大了眼睛,也比剛才平靜了許多。顯然,孩子感覺到媽媽和自己站在同一戰線上,正努力地理解自己的心情,這種信任讓孩子的內心恢復平靜。「嗯,是的。我覺得很丟人、很委屈,再也不想上學了。」這時媽媽如果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就可以和孩子營造一種共鳴。
「媽媽那時是怎麼做的呢?」此時,孩子開始認真思考遇到這種情形時該怎麼解決的問題了,這是給孩子講解如何正確「行動」的機會。「後來,我回到家,並不像當時那樣生氣了。我想,我們班的衛生那麼差,而我又是班長,也許老師覺得我作為班長責任重大,所以才會更嚴厲地要求我。於是,自從那以後,我就更努力地做班裡我就更努力地做班裡的工作。你猜怎麼樣?到期末時,老師竟然給了我三好學生獎。」
「對對對。我們班也是,每天不寫作業就上學的同學可多了,老師可能也是因為這個才發火吧!結果我中途插上一句,告訴老師就我一個人完成了作業,所以老師才會更生氣了。」一旦孩子的情緒被他人理解並接受,就會逐漸恢復平靜,這時他看待事物的洞察力會更出色。
這時,不妨這樣問他:「那你打算接下來怎麼做呢?」「等明天上學了,我去找老師真誠地道歉。老師正說話時,插嘴打斷老師的話,很不禮貌。」也許你不會相信,但這就是孩子給出的完善的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是,孩子逐漸學會獨立摸索出應對事態的合理情感和行為。
收穫的不僅是這些,通過這種溝通,會使親子關係會更好,彼此之間有很好的聯結。
為何要先共情,再疏通?
因此,當事情發生時,孩子遭遇「情緒泥沼「時,父母不要過於做」局外人」,站在高處評價、或者說教。這樣只會講孩子越推越遠。我們要試著去理解孩子當下的情緒。先共情,再疏通。
人的大腦是分區的,起到調節呼吸、血壓、體溫和心跳等作用,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功能。腦幹是「原始的大腦」,出生時便已經形成。
「邊緣大腦」主要負責情緒控制、記憶和激素分泌等。思維之大腦,又稱理性之大腦的前額葉,就需要相當漫長的發育時間。
因此,對於孩子來說思維和判斷能力還是很薄弱的。只有先接受和理解了大腦的情緒,才能讓思維大腦做出合理的思考,從而做出正確的行動。接納孩子的情緒,是很重要的。
假設六歲的哥哥正在全神貫注地用積木搭城堡,結果四歲的弟弟跑過來一下弄翻了他的積木城堡。哥哥非常生氣,也很恨弟弟的魯莽,一氣之下甚至可能會打弟弟。
這時候媽媽最常用來教育哥哥的一句話是:「他不是弟弟嗎?他還小呢!你是哥哥,你得讓著他,照顧他,怎麼能動手打他呢?」這就是針對思維大腦的指令要求。
但是對於思維大腦尚未發育完成的六歲孩子,媽媽的這番話就是火上澆油。本來城堡沒了他就很生氣,結果媽媽卻視而不見,還埋怨自己打了弟弟。不被媽媽理解,受到媽媽的不公平對待,這樣一來,孩子只能懷疑媽媽是不是不喜歡自己,還會覺得弟弟真討厭!
稍大一些的孩子其實也差不多。小學生的前額葉尚處於未成熟階段,所以只能是情緒感受先於理性思維。
「說幾遍了,把屋子打掃一下!你看看,亂成什麼樣了?在這種環境裡,怎麼可能集中精神做功課……」當你這樣不停地嘮叨時,如果以為會讓孩子非常理智地回應一聲「啊,對呀,我得把屋子收拾一下」,那你就錯了。
孩子很可能首先會對你的不友好態度做出反應:「媽媽總是嘮叨個不停,煩(情緒)死了!我討厭(情緒)媽媽的聲音!要是媽媽能不管我就好了。」
我們要上樓梯時,不可能越過一樓,一步到位地到達二樓。要求思維大腦尚未發育完成的孩子做出理性的判斷,就好比直接試圖跨上二樓一樣。正如只有通過一樓才能步入二樓一樣,只有先接受和理解了大腦的情緒,才能讓前額葉做出合理的思考,從而做出正確的行動。
孩子從小就需要被理解,這種被理解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學會的共情,不是孩子生氣的時候,旁白,「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xxxxx。」而是要試著再深一層,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
後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當下時代的孩子情緒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嚴重。當然與資訊的發達有關,越來越多的相關新聞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其次,還有原因就是我們目前社會結構的改變,30年來,我們家庭的成員結構在大大縮減。大家族變為單一的核心家庭。
家庭成員多的話,不但會多出許多體驗和學習多種情感的機會,接受和處理那些情感的學習機會也會更多。即使沒人刻意去教,孩子也可以通過觀察家庭成員之間發生的豐富的情緒變化,以及每個人的應對反應,來間接學習到這些交際經驗,甚至還可以親自感受和領悟。
但在核心家庭中,家庭成員人數大大減少,孩子能接觸到的情感和交流機會自然也會變少。更嚴峻的問題是,孩子正在經歷的許多多樣化的情感,往往被無視或放任。而如今,孩子的主要人際關係只有父母,一旦父母沒有處理好,就可能埋下隱患。
這種結構性的問題,我們也無力解決。今天的父母真的很難,但是為了孩子,大家一起努力吧!
參考資料
[美]約翰 戈特曼 ,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東方出版社,2018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