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人點讚:4歲孩子趴地大哭,爸媽淡定旁觀。孩子大哭大鬧要不要...

2021-01-08 騰訊網

前面看到這樣一則新聞:一個小朋友趴在地上放聲大哭,年輕的爸爸媽媽就站在不遠處淡定旁觀,沒有上前把孩子拉起來,也沒急著哄。

這段視頻引起了網友們的紛紛點讚:▼

「孩子好可憐,我笑得好開心!」

「90後都是同款父母,我只想說:幹得漂亮!」

「哼,小樣,你這都是我們玩剩下的」

這對父母的做法,比起以前只要孩子一哭家長就妥協的做法的確是更好的引導方式。

不要以為孩子太小,其實他們什麼都懂。對無理的要求得不到滿足的,撒潑打滾,是應該讓孩子明白,哭鬧是沒有用的。但是記得需要確保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

但實際生活中,我們不應該僅止於此,孩子情緒失控,大哭大鬧,是修煉我們父母功力的好時機,也正是引導孩子「情緒管理」的好時機。

積極性忽略

對於孩子的哭鬧,我也是當媽的,深知我們對於孩子哭鬧時那種希望孩子馬上不哭的迫切心情,是很容易因此妥協的。於是,也很容易就陷入孩子一哭就滿足的惡性循環。

因此,為人父母,首先要修煉的功力,就是「抗孩子哭的能力」。要能做到情緒穩定平和地陪伴孩子,讓TA完整地哭完。

不是說我們完全冷漠地對待孩子的哭鬧,而是不能因為孩子一哭鬧,我們就方寸大亂,無條件滿足。我們要鍛鍊出「不被孩子的哭鬧左右」的能力。

孩子哭鬧,我們第一時間去關注,去了解背後的原因,都是必要的,但是因為哭鬧改變規則,突破底線則是不行的。這就是對於孩子哭鬧的「積極性忽略」。

3歲以下的孩子,因為還比較小。不能理解他人也不能理解很多規則,就需要家長儘量去理解他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並提出方法,這樣才有用。

逐漸引導孩子識別情緒

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家長需要逐步讓孩子認知各種情緒、進而理解他人的感受,讓孩子形成「換位思考」的能力。

有很多情緒類繪本可以幫助我們,《菲菲生氣了》、《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我的情緒小怪獸》等等,都是很不錯的情緒類讀物。

例如《我變成一隻噴火龍了!》裡面很生動的描述了生氣的情形。很多寶寶都容易生氣、容易焦躁。可以告訴寶寶,生氣就會變成噴火龍喲!整套書對生氣情緒有精彩描述,配圖也很精彩!

故事由「有一隻會傳染噴火病的蚊子——波泰,最喜歡吸愛生氣的人的血……」開始,以古怪國怪模怪樣的阿古力當主角,將生氣、噴火與破壞做連結,只要一開口就會噴火的人,當然是人見人怕,作者誇張地強調了生氣帶來的破壞性,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非常誇張有趣,展示了憤怒的破壞性。孩子有各種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我們大人不要指責,而應該幫助孩子正確的認識情緒,從而學會管理和管制情緒。

還有我非常推薦《我的情緒小怪獸》這一本。可以幫助孩子識別五種基礎的情緒,開心是黃色、傷心是藍色、害怕是黑色、平靜是綠色、生氣是紅色。讓孩子通過具象的顏色識別抽象的不同的情緒。

當孩子慢慢學會識別不同的情緒了,我們一個簡單的情緒解讀就能讓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更加順暢。

當孩子哭了,大喊大叫了,直接問「你怎麼了」可能沒啥用。我們可以試著幫他們說出感受「你很生氣」「你看起來很傷心」,然後再問「發生什麼了」,孩子慢慢就能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比如,孩子搭積木,搭著就倒了,然後崩潰大哭。我們可以在孩子旁邊旁白「你很生氣!」,然後試著理解孩子」太討厭了,積木總是倒下來!」。這樣的溝通一方面能讓孩子識別當下的情緒,一方面是非常好的共情聯結。

孩子在生活中會經歷很多種不同的情緒:生氣、焦慮、興奮、失望、驕傲等等,我們可以幫助孩子認知各種情緒,能辨認出當下的情緒,孩子能給自己的情緒命名。一個孩子對情緒識別得越多,他就可以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些都為孩子日後的「高情商」打下基礎。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逐漸引導孩子認識各種情緒。

玩具被搶了,很生氣,很憤怒

媽媽去上班了,你是不是很傷心?

我們今天去了你一直想去的動物園,是不是很開心?

....

還有我們也可以對孩子說出我們自己的感受:

媽媽現在很生氣,因為.....

媽媽現在有些傷心,因為....

一邊共情,一邊

尋求情緒背後的原因

在孩子能夠識別各種不同的情緒時,我們還需要幫孩子找到情緒產生的原因。

作為家長的首先要客觀認識到,任何一種情緒都是客觀存在的,沒有好壞之分。不能忽視、否定孩子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需要的是疏通而不是壓制。不能要求孩子去壓抑自己地情緒,而是幫助孩子學習選擇對自己和他人無害的方式去宣洩情緒。

對小齡的孩子,可以轉移注意力,通過遊戲來疏導和緩解其消極情緒。

但是對於大孩子,我們則需要非常注意「共情」。

例如,孩子從學校回來,氣呼呼地說:「那個破學校我再也不去了!老師當著那麼多同學的面批評我!」

站在父母的立場,家長可能會想,老師是不可能平白無故批評孩子的,很多家長開導孩子:「要是你真沒做錯什麼,老師怎麼可能衝你發火呢?肯定有什麼理由吧?」這下可好,孩子氣呼呼地:「哼!媽媽根本就不了解情況,就知道冤枉我!」「你看看,你肯定也是這樣跟老師頂嘴的,是不是?難怪老師批評你!」

家長這種溝通方式我們不陌生吧。家長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能安心讀書。但這種方式無疑是給孩子火上澆油,難怪他會腳踢書包來發洩。這樣一來家長肯定不會放過孩子這種無禮的行為,心想一定要讓孩子改掉這個臭毛病不可,於是家長的嗓門就更提高一截。「趕緊給我把書包放回原處。我的耐心是有限的。聽到沒有?」家長這麼一吼,孩子終於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

試試換一種理解孩子的方式,與之共情。

假設孩子從學校回來時,氣呼呼地抱怨道:「那個破學校我再也不去了!老師當著那麼多同學的面批評我!」父母首先會感到很意外:我的孩子究竟犯了什麼錯誤,竟然惹得老師在大家面前批評他?但心生疑慮的同時,家長也應意識到這是引導孩子的好機會。

先試著去讀懂孩子的情緒。「你不想去學校了嗎?老師當著大家的面訓斥你,真讓人洩氣,換了誰都不想去了(坦然接受孩子的情緒,試圖和他站在一起,感受他的心情)。不過,可不可以告訴媽媽,究竟是怎麼回事呢?(表現出對此事的關心)」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一五一十地告訴你。「我們今天剛好檢查作業,我寫了。但是好多同學都沒寫,老師很生氣,決定懲罰大家。我已經寫了,就告訴老師我寫了。結果老師讓我站到前面去,還訓我說『你聽不懂什麼叫集體受罰,是不是?老師說話時竟然敢頂嘴。』就這樣,讓我在大家面前挨訓。」孩子似乎還是無法平靜下來,依然很生氣。

「唉,這的確是夠委屈的。明明寫了作業,卻還要跟大家一起受罰……其實媽媽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經歷。本來媽媽很用心地打掃班級衛生,結果因為其他人偷懶不幹,老師就罰我們全體受罰。我只是忍不住說了一句,結果被老師訓得更厲害。所以呀,媽媽能理解你現在為什麼不肯去上學了。(坦然接受孩子的心情,試著感同身受)」

「哦?媽媽也遇到過和我一樣的事情?」孩子吃驚地瞪大了眼睛,也比剛才平靜了許多。顯然,孩子感覺到媽媽和自己站在同一戰線上,正努力地理解自己的心情,這種信任讓孩子的內心恢復平靜。「嗯,是的。我覺得很丟人、很委屈,再也不想上學了。」這時媽媽如果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就可以和孩子營造一種共鳴。

「媽媽那時是怎麼做的呢?」此時,孩子開始認真思考遇到這種情形時該怎麼解決的問題了,這是給孩子講解如何正確「行動」的機會。「後來,我回到家,並不像當時那樣生氣了。我想,我們班的衛生那麼差,而我又是班長,也許老師覺得我作為班長責任重大,所以才會更嚴厲地要求我。於是,自從那以後,我就更努力地做班裡我就更努力地做班裡的工作。你猜怎麼樣?到期末時,老師竟然給了我三好學生獎。」

「對對對。我們班也是,每天不寫作業就上學的同學可多了,老師可能也是因為這個才發火吧!結果我中途插上一句,告訴老師就我一個人完成了作業,所以老師才會更生氣了。」一旦孩子的情緒被他人理解並接受,就會逐漸恢復平靜,這時他看待事物的洞察力會更出色。

這時,不妨這樣問他:「那你打算接下來怎麼做呢?」「等明天上學了,我去找老師真誠地道歉。老師正說話時,插嘴打斷老師的話,很不禮貌。」也許你不會相信,但這就是孩子給出的完善的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是,孩子逐漸學會獨立摸索出應對事態的合理情感和行為。

收穫的不僅是這些,通過這種溝通,會使親子關係會更好,彼此之間有很好的聯結。

為何要先共情,再疏通?

因此,當事情發生時,孩子遭遇「情緒泥沼「時,父母不要過於做」局外人」,站在高處評價、或者說教。這樣只會講孩子越推越遠。我們要試著去理解孩子當下的情緒。先共情,再疏通。

人的大腦是分區的,起到調節呼吸、血壓、體溫和心跳等作用,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功能。腦幹是「原始的大腦」,出生時便已經形成。

「邊緣大腦」主要負責情緒控制、記憶和激素分泌等。思維之大腦,又稱理性之大腦的前額葉,就需要相當漫長的發育時間。

因此,對於孩子來說思維和判斷能力還是很薄弱的。只有先接受和理解了大腦的情緒,才能讓思維大腦做出合理的思考,從而做出正確的行動。接納孩子的情緒,是很重要的。

假設六歲的哥哥正在全神貫注地用積木搭城堡,結果四歲的弟弟跑過來一下弄翻了他的積木城堡。哥哥非常生氣,也很恨弟弟的魯莽,一氣之下甚至可能會打弟弟。

這時候媽媽最常用來教育哥哥的一句話是:「他不是弟弟嗎?他還小呢!你是哥哥,你得讓著他,照顧他,怎麼能動手打他呢?」這就是針對思維大腦的指令要求。

但是對於思維大腦尚未發育完成的六歲孩子,媽媽的這番話就是火上澆油。本來城堡沒了他就很生氣,結果媽媽卻視而不見,還埋怨自己打了弟弟。不被媽媽理解,受到媽媽的不公平對待,這樣一來,孩子只能懷疑媽媽是不是不喜歡自己,還會覺得弟弟真討厭!

稍大一些的孩子其實也差不多。小學生的前額葉尚處於未成熟階段,所以只能是情緒感受先於理性思維。

「說幾遍了,把屋子打掃一下!你看看,亂成什麼樣了?在這種環境裡,怎麼可能集中精神做功課……」當你這樣不停地嘮叨時,如果以為會讓孩子非常理智地回應一聲「啊,對呀,我得把屋子收拾一下」,那你就錯了。

孩子很可能首先會對你的不友好態度做出反應:「媽媽總是嘮叨個不停,煩(情緒)死了!我討厭(情緒)媽媽的聲音!要是媽媽能不管我就好了。」

我們要上樓梯時,不可能越過一樓,一步到位地到達二樓。要求思維大腦尚未發育完成的孩子做出理性的判斷,就好比直接試圖跨上二樓一樣。正如只有通過一樓才能步入二樓一樣,只有先接受和理解了大腦的情緒,才能讓前額葉做出合理的思考,從而做出正確的行動。

孩子從小就需要被理解,這種被理解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要學會的共情,不是孩子生氣的時候,旁白,「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xxxxx。」而是要試著再深一層,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

後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當下時代的孩子情緒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嚴重。當然與資訊的發達有關,越來越多的相關新聞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其次,還有原因就是我們目前社會結構的改變,30年來,我們家庭的成員結構在大大縮減。大家族變為單一的核心家庭。

家庭成員多的話,不但會多出許多體驗和學習多種情感的機會,接受和處理那些情感的學習機會也會更多。即使沒人刻意去教,孩子也可以通過觀察家庭成員之間發生的豐富的情緒變化,以及每個人的應對反應,來間接學習到這些交際經驗,甚至還可以親自感受和領悟。

但在核心家庭中,家庭成員人數大大減少,孩子能接觸到的情感和交流機會自然也會變少。更嚴峻的問題是,孩子正在經歷的許多多樣化的情感,往往被無視或放任。而如今,孩子的主要人際關係只有父母,一旦父母沒有處理好,就可能埋下隱患。

這種結構性的問題,我們也無力解決。今天的父母真的很難,但是為了孩子,大家一起努力吧!

參考資料

[美]約翰 戈特曼 ,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東方出版社,2018年08月

相關焦點

  • 嬰兒大哭超20分鐘會傷大腦?
    20分鐘會傷大腦,這事真的嗎?一、嬰兒大哭超20分鐘會傷大腦?英國《每日郵報》日前報導,美國醫生皮尼羅普-林奇在其新書中表示,如果孩子大哭20分鐘以上,大腦就會受到損害。孩子大哭不止時,如果不予理睬,他們的確會哭累了自己停下來。但這種失望、壓抑的情緒會讓他們分泌一種「壓抑激素」,對嬰兒大腦產生負面影響。如果這樣的事情反覆發生,將給孩子未來的成長留下陰影。南京市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梁超表示,「即便大哭超過20分鐘,如果沒有明顯閉氣缺氧反應,應該不會傷到大腦這麼嚴重。」按照研究結果,所謂的大腦傷害更多的是心理上的。
  • 孩子看見老人大哭不是有天眼,而是在經歷這兩個階段,可不是迷信
    「小孩在3歲前,天眼是開著的!」大家是不是也似曾聽說過「風水大師說小孩子在3歲之前,天眼都是開著的,可以看見大人看不到的「妖魔鬼怪」,特別是看見不乾淨的東西時會害怕會哭。」也有的人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見到某些老人會大哭?」是活不久了嗎?相信風水的人覺得這不是迷信,就比如陰陽眼。陰陽眼所指的是一種特異功能,代表他能看見絕大多數人看不到的詭異現象,被鬼附體、從一個人身上看見了其他人、角落裡有鬼等等。這些都和說有天眼的人差不多,都算是特殊的能力,甚至被人說成超能力。
  • 孩子到點不睡覺,打罵大哭後就睡著?魯瓦:是「白熾燈耗能」現象
    2、見到父母比較激動絕大多數家庭,都是父母上班,孩子扔給老人照顧,孩子在白天很少能看見爸媽,等晚上碰面,他就會變得很興奮。爺爺奶奶再親,在一起時間再久,畢竟隔著一層血緣關係,孩子還是更加喜歡親生父母,有些寶寶不睡覺,就是想父母多陪他玩一會,其實他們已經很困了,純粹靠著那股勁強撐著不去睡覺。
  • 3歲寶寶凌晨4點就醒,寶媽崩潰大哭,父母學會這幾招孩子不再早醒
    小薇最近很苦惱,3歲的兒子這幾天像鬧鐘一樣準時,每到凌晨4點就醒。她作為一名自媒體人,每天凌晨1-2點睡覺是經常的事情,全靠早上的小睡續命呢,兒子這樣讓她很頭疼!這一天,兒子又早早地醒了,她抱起兒子拍了拍,試圖把他哄睡。
  • 吉娜崩潰大哭,郎朗落淚:那些被「狠逼」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談及10歲的自己,吉娜崩潰大哭,郎朗落淚如果讓你對10歲的自己說一句話,你會說什麼?這是最近熱播劇《妻子的浪漫旅行》中的一個環節,沒想到吉娜情難自禁,崩潰大哭,朗朗聽了妻子一番話後也紅了眼圈。吉娜回憶起小時候的練琴經歷,從4歲開始,直到今天,生日、聖誕節、新年……沒有一天不用練琴。儘管如此,她依然想對小時候的自己說,「辛苦沒關係,一定要堅持,聽父母話的,好好練琴」,這也讓鏡頭外的郎朗頗有同感。
  • 「我不要」2歲的孩子為什麼變成「小惡魔」?媽媽要懂得引導
    你眼中的「作」卻是孩子的探索之旅2歲的年紀俗稱可怕的2歲,因為這一時期的孩子與1歲的低齡兒童或者更年長的高齡兒童都有著完全不同的發展特點。2歲的孩子開始逐漸擁有自我獨立意識,她們不再滿足於父母的懷抱,更多地是想要走出去自我探索這個世界。
  • 寶寶3歲前,洗澡最常見的這種表現,媽媽別大意,弄傷孩子苦了自己!
    每次放好洗澡水,寶寶剛放進水裡,就開始大哭、大鬧。不僅我家寶寶是這樣,昨天媽媽群裡,都在吐槽給寶寶洗澡的這些事:小月媽媽:我家兒子月子裡,都是婆婆幫著洗澡,每次婆婆剛把寶寶放水裡,寶寶就大哭大鬧,婆婆好幾回都說,這小子不愛洗澡。每次看到寶寶哭的那麼傷心,我都心疼死了,也不知道寶寶為什麼哭。
  • 調節孩子的情緒,方法有哪些?
    本來玩得好好孩子,突然大哭大鬧,或者出門在外,看見喜歡的玩具不給買,就立即在地上打滾,這些場景是不是很熟悉,這也使得很多家長為之頭疼,那麼究竟該怎麼做才能更加有效調節孩子的情緒一、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情緒想要了解如何讞節孩子情緒,那麼就最好先知道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的情緒,通常來說會有以下幾點:1
  • 婆婆帶孩子說腰酸背疼,孩子一到手上就大哭,換尿不溼知曉真相
    小的時候一直希望能夠擁有家庭的溫暖,因此也希望在長大之後可以嫁一個好婆家,會把婆婆真正的當成親媽一般對待,可是自從我和丈夫交往之後,丈夫就坦白的告訴我,婆婆是一個好吃懶做的人,以後不要指望著能夠伺候月子幫助帶孩子。
  • 兒童發展心理學:0到2歲孩子的智力發展,爸媽早知寶寶早受益
    兒童發展心理學:0到2歲孩子的智力發展,爸媽早知寶寶早受益昨天在和閨蜜聊天的時候,她就在不停的感嘆說她兒子的一些事,說從更出生的什麼都不知道到現在已經兩歲了,會認識簡單的顏色、畫畫、聽到歌曲也會不由自主的哼哼唧唧,有時候還跟著舞起來。她自己還生怕有什麼教的不好的地方。
  • 母親輔導作業大哭,2億家長點讚:別勸我,你什麼都不懂!
    近日,一媽媽因輔導作業崩潰大哭的視頻,在網上傳開。房間一片狼藉,書本文具扔了一地,媽媽趴在床上嚎啕大哭,孩子在地上陪哭。全網家長表示有同感:當媽太辛苦了!我有同感!前兩天,期中考試成績出來了。北京一名10歲女孩沒考好,被父母批評後深夜離家出走。父母報警後,才在一家便利店找到失蹤近24小時的女孩。看到媽媽那一瞬間,女孩與媽媽相擁而泣。為什麼當個「中國式家長」這麼難?
  • 為啥寶寶睡覺時會突然大哭?不是故意在磨人,而是「有苦難言」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有孩子後,家長攻克了各種難關,抱娃睡覺練出肌肉,奶水睡也可以堅持很長時間不動。但對於大人來說,孩子睡著還不是結束,睡覺過程中孩子的各種表現,也會讓他們感到擔心,尤其是當孩子睡覺時突然大哭起來,大人會手足無措。
  • 男孩名字103筆考場崩潰大哭,這個村子更厲害,首字就30個筆畫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名字是父母給孩子的第一份禮物,正因為如此才顯得特殊,當孩子還沒出生的時候,每個父母就絞盡腦汁,想著要給孩子起一個與眾不同而又寓意美好的名字。
  • 4歲男孩幼兒園被噎斷氣,媽媽看監控大哭:3分鐘還沒人救他?
    一個4歲的小男孩吃飯時,不小心被食物嗆住了喉嚨。當她趕到醫院時,見到的卻是晴天霹靂的一幕:孩子已經停止了呼吸。 媽媽幾度哭暈過去,最後在丈夫的陪同下,查看了事發時的監控畫面,邊看邊落淚。 尤其是看到孩子被噎住後整整3分鐘,都沒有老師過來,媽媽急得嚎啕大哭!
  • 帶兒子4年環湖騎行4大淡水湖,爸爸直言:帶孩子看世界是好的教育
    父子倆騎行四大湖的路線但開始,不是那麼順利,最開始是環湖3公裡後,兒子就嚎啕大哭。方文廣說「騎了3公裡多的樣子,突然摔了一跤,他嚎啕大哭,當時他可能有放棄的念頭。我在前面沒理他,等他哭完,把他自行車扶起來繼續前行。我問他可以嗎,他說可以了,我們重新開始走。於是就這樣開啟了他們父子兩個人接連4年的環湖騎行。
  • 孕媽大哭時,胎兒會有什麼反應?四維彩超下的故事讓人淚目
    文|秘籍君郭女士屬於未婚先孕,男友對她感情不深,婚期一拖再拖,如今更是以腹中胎兒已大為藉口,想等到郭女士生完孩子再說。這一系列的複雜變化讓郭女士很被動,每日以淚洗面,甚至影響到了腹中胎兒的健康,胎動開始不規律。
  • 新媽媽餵奶被圍觀委屈大哭:感覺自己像動物,真的難以接受
    想必很多人的第一答案是要,然後可以舉出一堆原因,比如母乳讓孩子吸收營養更豐富,免疫力更強等等。然而媽媽們在餵母乳時的尷尬體驗,則是他人很難體會到的。前不久在一期綜藝節目上,說唱歌手GAI的妻子王斯然就引起了大家的熱議,她因為餵奶被圍觀委屈大哭,使得輿論出現兩極分化。
  • 主持人方瓊崩潰大哭,被困石家莊想念孩子沒法見,激動掩面惹心疼
    方瓊在視頻中大哭表示今年在石家莊遇到了最冷的冬天,最冷的那一天接到通知,要三天之內檢測完石家莊所有小夥伴,但是那天之後周圍聽到的看到的都是很多溫暖的故事。在石家莊有很多人和她一樣,她孩子在學校裡出不來,就算想念也沒法見面,孩子的爸爸在外地,也沒法回來,她一個人孤獨無助地待在石家莊。但是每當她看見粉絲給的鼓勵和安慰,心裡就會非常感動。
  • 為何寶寶睡覺時會突然大哭?並不是故意折磨人,卻是「有苦難言」
    有孩子之後,家長們也都攻克了各種各樣的一些難關,抱孩子睡覺,練出了肌肉,奶水睡也可以堅持很長的一段時間能不動,但是對於大人們來說孩子睡著還不算是結束了,因為睡覺的過程當中孩子會有各種各樣的一些表現,也可能就會讓他們感覺非常的擔心,尤其是當孩子睡覺時突然這樣大哭起來,大人可能就會變得手無足策。
  • 寶寶見狗就大哭,如果你的孩子害怕動物,這個好建議會有幫助
    案例樓樓的寶寶今年4歲了,小姑娘性格還是蠻靦腆的,別人一逗就害羞的躲在媽媽背後笑,聽話的孩子還是蠻招人稀罕的。不過有一天樓樓的女兒在電梯裡失控了,新來的鄰居家養了兩隻大狗,在出門的時候媽媽帶著樓樓乘坐電梯,遇見了新鄰居樓樓讓女兒打個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