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0日,湖南益陽的一家幼兒園上了「風口浪尖」。
一個4歲的小男孩吃飯時,不小心被食物嗆住了喉嚨。
3分鐘後老師趕到,但孩子依舊無法挽回,這起意外為所有家長和老師都敲響了警鐘。
但願這樣的悲劇,別在孩子們身上重演。
當時,小朋友正在幼兒園裡吃東西,老師把食物(發糕)放下後就離開了,小朋友圍在一起,邊吃邊玩。
其中一名穿白色上衣的小男孩,背對著攝像頭,邊吃邊和隔壁的小朋友玩鬧。
過了一陣,小男孩突然緊緊捂住了嘴巴,不停地咳嗽。
周圍的小朋友也不知道啥事,沒有把這個異常反應報告給老師。
隨後,白衣男孩開始用手指摳自己的喉嚨,急得連連跺腳,甚至難受得跳起來!
3分鐘後,之前離開的老師終於注意到了小男孩的異常反應,趕緊跑過來,將他送往醫院……
當天下午,小男孩的媽媽接到了幼兒園打來的電話,稱孩子在學校被食物噎住,正在送往醫院的路上。當她趕到醫院時,見到的卻是晴天霹靂的一幕:孩子已經停止了呼吸。
媽媽幾度哭暈過去,最後在丈夫的陪同下,查看了事發時的監控畫面,邊看邊落淚。
尤其是看到孩子被噎住後整整3分鐘,都沒有老師過來,媽媽急得嚎啕大哭!
經過調解,幼兒園和家長雙方已達成協議,園方願承擔所有責任。
類似的悲劇時有發生,2017年,上海長寧區一家小學的四年級孩子也是突然氣道異物梗阻倒地,孩子最終沒有搶救過來。
看完上面的視頻,很多家長都心裡發涼,畢竟孩子吃東西卡住喉嚨,是隨時會發生的事情,在學校裡,在家裡,出去玩,都可能遇到。這時我們該怎麼辦?
很多人都會噴老師:
但其實這並不是最關鍵的。重要的是,老師發現後,是否懂得及時處理!
嚴重的異物卡喉,就像心臟驟停一樣,直接中斷身體的氧氣供應,即使第一時間發現了,如果不懂緊急處理,等送到醫院,往往都已經晚了。
怎麼急救?有家長說:趕緊拍背啊!
拍背,這是很多人潛意識的急救動作,但講真,這個方法並不科學!
應對異物卡喉,真正有效的手段,是全世界通用的——
海姆立克(Heimlich)是美國一位已故的胸外科醫生。在日常搶救中,他被大量異物卡喉、導致氣絕身亡的慘劇震驚了(1972年,《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每年3000人死於窒息)。
以前急救時,醫生常用的辦法是拍打病人的背部,或者將手指伸進口腔咽喉去摳異物,結果反而讓異物在呼吸道裡鑽得更深!
海姆立克醫生經過反覆研究和多次動物實驗,終於發明了一個有效的腹部衝擊法:利用肺部的殘留氣體,形成急促的氣流,瞬間衝出異物。
後來,這也成為了全世界搶救異物卡喉的標準方法。
懂這個方法的家長,都說很好用!
海姆立克急救法分為很多個版本,成人、兒童、嬰兒、孕婦等,但原理都一樣:瞬間壓迫胸腔,讓肺部的急促氣流把異物衝出。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微博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的王西富醫生親自講解和示範,成人、兒童、嬰兒、孕婦的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起來,有何區別。
視頻共11分45秒,有點長,但講得很清晰很詳細,為了孩子和家人,你值得花這個時間。
給孩子吃東西,必須百般謹慎。
有一些食物,常常讓孩子(甚至老人)卡喉窒息,被醫生們列入了「黑名單」。它們不是不能吃,而是必須正確地吃。
堅果類
顆粒比較小,很容易未經充分咀嚼就吞食,堅果幾乎是窒息食物黑名單的No.1。給3歲以下孩子餵食堅果,必須研磨成粉末或是小顆粒。
果凍
果凍的形狀很像一個「塞子」,容易卡在喉嚨,給小孩吃果凍的時候,不要給一整顆,可以先弄碎。
糖果
包括硬糖、軟糖、小熊糖等,都有可能讓孩子噎住。
大勺花生醬
黏稠度過高,容易粘在喉嚨口,不適合老人和小孩吞食;可以將花生醬薄薄地塗在餅乾或麵包上給孩子吃。
圖片來源:giphy.com
小個的水果
整顆的葡萄、聖女果、櫻桃、青棗都不能直接餵給孩子,要去核,切成小丁才可以。
整條的火腿腸、大的肉塊
都需要切成小塊塊才能給孩子吃。
多刺的魚
容易噎到並會刺傷小孩的食道與口腔。
湯圓、粽子、年糕
這些傳統節日裡經常出現的食品,普遍都很黏,容易卡住小朋友喉嚨。
-End-
點讚轉發,記牢這個救人大法!
資料來源:「急診夜鷹」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微博、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