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星系,小到一顆恆星,宇宙萬物被「絲狀氣體」網絡連通了!

2020-10-18 博科園

宇宙星系中的分子氣體被組織成一個層次結構,巨型分子氣雲中的分子物質,沿著錯綜複雜的絲狀氣體通道網絡向氣體和塵埃的擁堵中心移動,在那裡它被壓縮成恆星和行星,就像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人通勤到城市工作一樣。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過程,由馬克斯·普朗克天文學研究所(MPIA)喬納森·亨肖領導的一個天文學家小組:

測量了從星系尺度流出的氣體運動,一直到單個恆星形成的氣團尺度。研究結果表明,流經每個尺度的氣體是動態相互聯繫的:雖然恆星和行星的形成發生在最小尺度上,但這個過程是由始於星系尺度物質流的級聯控制,其研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天文學》期刊上。星系中的分子氣體由物理機制啟動,如星系旋轉、超新星爆炸、磁場、湍流和重力,塑造了氣體結構。

理解這些運動如何直接影響恆星和行星的形成很困難,因為這需要量化空間尺度上巨大範圍內的氣體運動,然後將這種運動與觀察到的物理結構聯繫起來。現代天體物理設備現在例行地繪製大片天空的地圖,一些地圖包含數百萬像素,每張地圖都有數百到數千個獨立的速度測量。因此,測量這些運動在科學和技術上都是具有挑戰性的。為了應對這些挑戰,研究小組開始利用對銀河系和附近星系中氣體的觀測。

絲狀氣體網絡

測量各種不同環境中的氣體運動,通過測量由光源和觀察者之間相對運動引起分子發出光的頻率明顯變化來檢測這些運動,這種現象被稱為都卜勒效應。通過應用設計的新穎軟體,研究小組能夠分析數百萬的測量結果,這種方法使研究人員能夠以一種新的方式可視化星際介質。研究發現,冷分子氣體運動似乎在速度上波動,這讓人想起海洋表面的波浪。

這些波動代表氣體運動。波動本身並不特別令人驚訝,因為研究人員知道氣體在移動。研究的合著者史蒂夫·朗莫爾(Steve Longmore)說:讓我們驚訝的是,這些不同區域的速度結構看起來是如此相似,無論我們是觀察整個星系,還是我們銀河系內的單個氣體雲,結構都大致相同。為了更好地了解氣流性質,研究小組選擇了幾個區域進行仔細檢查,使用先進統計技術來尋找波動之間的差異。

通過結合各種不同的測量,研究人員能夠確定速度波動是如何依賴於空間尺度的。分析技術的一個巧妙特點是對周期性很敏感,如果數據中有重複的圖案,比如沿著螺旋臂等間距分布的巨型分子雲,可以直接識別圖案重複的尺度。研究確定了三條絲狀氣體通道,儘管追蹤的尺度差異很大,但它們似乎都顯示出沿著頂部大致等距分布的結構,就像串起來的珠子一樣,無論是沿著螺旋臂的巨大分子雲,還是沿著絲狀物形成恆星的微小「核心」。

分子雲的研究發現

研究發現,與等間距結構相關的速度波動,都顯示出一種獨特的模式。這些波動看起來像是沿著細絲頂部振蕩的波,它們有一個明確的振幅和波長。大尺度上的巨型分子雲或小尺度上單個恆星形成核心的周期性間隔,很可能是它們母絲變得引力不穩定的結果。這些振蕩流是氣體沿著螺旋臂流動或向密度峰值匯聚的特徵,為恆星的形成提供了新燃料。

相反,研究小組發現,在整個巨型分子雲中測量到的速度波動,在整個雲和其中的微小核心之間的尺度上,沒有顯示出明顯的特徵尺度。在巨型分子雲中看到的密度和速度結構是『無尺度』的,因為產生這些結構的湍流形成了一個混沌級聯,當放大時會顯示出越來越小的波動。這種無尺度行為發生在兩個定義明確的極端之間:整個氣體雲的大尺度,以及形成核心的小尺度。

把巨大分子雲想像成由高速公路連接起來的等間距特大城市。從鳥瞰圖來看,這些城市的結構,以及穿行其中的汽車和人,顯得混亂和無序。然而,當放大個別道路時,會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人,有序地進入他們各自的寫字樓,寫字樓代表著恆星和行星誕生密集而寒冷的氣體核心。

博科園|研究/來自: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參考期刊《自然天文學》

DOI: 10.1038/s41550-020-1126-z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大到星系,小到一顆恆星,宇宙萬物被「絲狀氣體」網絡連通了
    宇宙星系中的分子氣體被組織成一個層次結構,巨型分子氣雲中的分子物質,沿著錯綜複雜的絲狀氣體通道網絡向氣體和塵埃的擁堵中心移動,在那裡它被壓縮成恆星和行星,就像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人通勤到城市工作一樣。,一直到單個恆星形成的氣團尺度。
  • 宇宙中最長的一根「絲」,長達5000萬光年,總算被人類觀測到
    宇宙中一半以上的物質對我們來說都是"隱身"的,看不見也摸不著。然而,天體物理學家有一個預感:在所謂的"宇宙網"絲狀結構中,巨大的絲狀熱氣結構環繞並連接著星系和星系團。現在由波恩大學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首次觀測到"一根"長度為5000萬光年的氣體絲,它的結構與計算機的模擬預測驚人地相似。
  • 萬物起源於宇宙大爆炸 (從大爆炸到地球的產生)
    1929年,美國物理學家埃德溫·哈勃通過觀測發現,從地球到達遙遠星系的距離正比於這些星系的紅移,從而推導出宇宙膨脹的觀點。所謂紅移是指電磁輻射由於某種原因導致波長增加、頻率降低的現象,當光源移動遠離觀測者時,觀測者觀察到的電磁波譜會發生紅移。哈勃的觀測表明所有遙遠的星系和星系團在視覺上都在遠離我們,並且距離越遠退行視速度越大。
  • 除了最大的恆星,宇宙中最大的行星、黑洞、星系分別是哪個?
    最大的行星木星在太陽系稱王稱霸,在整個宇宙就沒有什麼脾氣了。
  • 科學家的夢想:觀測到宇宙第一顆恆星!真的能實現嗎?
    作為一名天文學家,相信這是大多數人的夢想:那就是希望看到宇宙中最早的恆星和星系!但是,真的很難!當你所觀測的天體目標是一些簡單而明亮的存在時,很簡單,把你的望遠鏡對準它,然後等著大量的光子湧進來,進而觀測到。但是,當你試圖研究宇宙中出現的第一批恆星。它們離我們太遠,太暗,無法用望遠鏡直接觀測。
  • 暗物質主導「宇宙大尺度絲狀結構」,星系連接成網,如人體脈絡
    原先那些看上去像星星的天體,實際上是由眾多恆星組成的星系。這個時候天文學家們才認識到,有無數恆星組成的宇宙是分結構的。但是當時只知道恆星組成了星系。而且科學家們還以為星系在宇宙中的分布是很均勻的。愛因斯坦發展出廣義相對論以後,才對宇宙的誕生與演化有了一個理論上的框架模型。
  • 宇宙臺階:從無限大到無限小
    太陽系之外那廣大的宇宙對我們來說也並非多餘,只有在一個足夠巨大的宇宙中才有可能產生擁有複雜智慧的生命。這就是我們的大自然,世間萬物並不是隨意散布在自然界中的,它們的大小是大自然中各種力之間的一種平衡,它們的位置是由自然常數的固定值所確定的。從亞原子粒子的世界到無垠的宇宙,事物的排列有著出乎我們意料的秘密。
  • 宇宙臺階:從無限大到無限小
    以成人和嬰兒為例,成人和嬰兒都摔倒時,成人倒地時的動能要比嬰兒倒地時大6倍。如果成人是現在的2倍大,他走路時就會像踩高蹺那麼危險。而最大的宇宙和最小的原子都在我們身上交相輝映:我們會受到一個小到百萬分之一米的病毒的侵害;小小的DNA雙螺旋分子居然包含了我們所有的遺傳密碼;同時,我們也在接受太陽的光輝,依賴它的能量。
  • 「史萊姆黴菌」到暗物質網絡,折射出人類對於宇宙探索的新思考
    暗物質(藍色)的長絲連接星系和星系團(粉紅色)的「結」,而氣體(橙色)則遍及整個。通過建模和觀察宇宙網絡,研究人員正在獲得對早期宇宙的結構和演化的見識)宇宙網(或暗物質網)是由暗物質和氣體製成的相互連接的長絲組成的龐大網絡,形成了整個宇宙的基礎。這些細絲可以伸展數億光年,並且它們將各大星系,星系團甚至是星系超級團簇都相互連接了起來。
  • 宇宙幽靈——被困在超大質量黑洞的宇宙氣體蜘蛛網中的星系
    在天文學家的幫助下ESO氏超大型望遠鏡天文學家發現了六個星系圍繞著一個超大質量的星系,ESO的VLT的新觀測揭示了圍繞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的幾個星系,所有這些星系都躺在一個宇宙的「蜘蛛網」中,氣體的體積是銀河系的300多倍。
  • 宇宙那麼大,科學家是如何測量地球到恆星、星系的距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幾種測量天體距離的方法,每種方法都有不同的精度,第一種方法最精確叫三角式插法,兩個人相隔一定距離觀察同一個物體時,物體到兩個人間的夾角叫時差角要想求物體到兩個人的距離分別是多少,可以把問題放進一個三角形來解決,兩個人和物體構成一個三角形,兩個人間的距離作為底邊已知底邊長和頂角視覺差就能利用三角法算出距離測量天體的距離也是同樣的原理。
  • 恆星都比行星大嗎?《自然》:小恆星比大行星小7倍的奇異星系
    #科學了不起#宇宙中最常見的天體莫過於恆星和行星,太陽系有一顆恆星和八顆行星。從質量來看,太陽擁有絕對優勢,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而地球只佔太陽系總質量的0.0003%,太陽質量是地球的33萬倍。
  • 紀錄片《旅行到宇宙邊緣》每一分鐘都讓你對萬物充滿震撼與敬畏
    ,懸掛在天空,環繞著曾經類似我們太陽的恆星。唯一剩下的就是這些五彩亮麗的氣體,在恆星內部深處核聚變反應形成的各種元素,在恆星死亡之時被釋放到太空中。綠色和紫色的是氫和氦,它們是宇宙的原始原料。紅色和藍色的是氮和氧,它們是構成地球生命的材料。為了我們的生存,這樣的恆星必須死去,我們身體的每個原子都產自這些已經死亡的恆星核聚變。
  • 如何測量我們到一顆恆星的距離?
    我們都聽說過,在討論星際距離時,涉及到的數字會大得令人難以置信。話雖如此,我們怎麼知道一顆恆星到底有多遠呢?雖然有很多方法來計算我們的行星和另一顆恆星之間的距離,但有三種方法是最主要的。通過簡單的數學和邏輯推理,我們的天文學家已經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更為生動的宇宙圖景。現在坐下來,喝杯茶,讓你的大腦為一些不可思議的數學做好準備。
  • 宇宙是由數不清的星系「小島」組成?
    憑藉肉眼,人類能夠看到銀河系的諸多恆星,甚至用肉眼還可以看到,在仙女座方向上有一個雲霧狀的光斑,天文學家們起初猜想,它大概如同漂浮在藍天上的白雲一樣,是一塊漂浮在宇宙中的巨大、發光的氣體塵埃雲,因此人們把它叫做「仙女座大星雲」。早在1755年,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就對這團宇宙中的「雲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覺得,這個昏暗的光斑似乎並不是什麼雲霧,而是一個巨大的恆星集團。
  • 宇宙的「盡頭」,生與死的神秘規則,連星系和恆星都逃不過
    星系團在宇宙中,眾多的星系是如何定位,如何與星系之間和周圍的物質(我們可以稱之為「環境」)進行相互作用的,這些問題是該星系如何形成恆星,以及恆星如何「長大」都是息息相關的。然而,不幸的是,這個環境決定星系生與死的關鍵點仍然是個謎。
  • 宇宙「超級星爆星系」每年誕生4500顆恆星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天文學家最新觀測顯示,一個遙遠星系每年「大量生產」恆星,預計每年可形成4500顆太陽質量的恆星,它被命名為SPT 0346-52。  相比之下,銀河系每年形成一顆太陽大小的恆星,而距離地球127億光年之遙的SPT 0346-52星系能夠每年形成4500顆太陽質量的恆星,科學家對該現象迷惑不解。
  • 宇宙中的12大星系!我們應心懷謙卑
    宇宙是一個大地方,充滿了大東西。行星、恆星、星系和星系團在越來越大的尺度上向上延伸。在這裡,我們對一些不同宇宙類別的記錄保持者感到驚奇,也許是因為宇宙有能力創造出難以置信的大小和宏偉的實體而感到謙卑。圍繞一顆年輕恆星運行的軌道比冥王星離太陽的距離要遠2.5倍,伴星似乎要麼是行星,要麼是褐矮星,其實是一種小恆星。隨後的觀測還沒有澄清這一困惑,但最好的估計表明,GQ Lupi B的半徑約為木星的3.5倍,這意味著如果它是一顆系外行星,它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行星。
  • 仙女座星系的一顆恆星瘋了!
    仙女座星系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大型星系,也是本星系群中最大的星系,直徑約20萬光年。
  • 宇宙中所有星系的結局是怎樣的?它們會隨著恆星的死亡消失嗎?
    在銀河系潮汐引力的作用下,大麥哲倫星系內的氣體已經開始崩潰、混亂,並且開始產生宇宙中最新、最熱、最大的恆星,這個過程就是一個星系恆星爆發的時期,我們稱為星爆星系。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目前我們最宇宙中發展的質量最大的恆星就處在大麥哲倫星系中的狼蛛星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