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誌10日刊登一份研究報告,研究人員分析了數十年來非洲戰亂衝突對大型食草動物種群數量的影響。他們比對非洲19個國家126個保護區的253種大型食草動物的種群數量,結果發現,自1946年至2010年,非洲70%的野生動物保護區曾一次或多次遭受戰亂侵襲,野生動物種群數量隨之減少。
以莫三比克戈龍戈薩國家公園為例,在1964年至1974年莫三比克反抗葡萄牙殖民統治進行獨立戰爭期間,90%的大型食草動物死亡,包括大象、犀牛、斑馬、水牛、河馬和羚羊。
研究人員論證了可能影響野生動物種群數量的十個因素:戰爭、洪水、動物體型大小、保護區的有無、周邊人口密度等。結果顯示,戰爭次數對種群數量影響最大,戰爭激烈程度(以死亡人數衡量)影響最小。
報告主筆、耶魯大學生態學者喬希·達斯金說:「在戰爭最頻繁的區域,每年都會損失35%的野生哺乳動物。」報告共同作者、普林斯頓大學生態學者羅布·普林格爾指出,戰爭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狀況,令動物的處境變得艱難。戰爭導致周邊地區人類更加飢餓和貧窮,會更頻繁地盜獵象牙、獵食動物,而動物保護團體在戰亂中沒有足夠資金和能力發揮作用。
這項研究同時顯示,雖然戰爭會給動物種群數量造成惡劣影響,但後果「並非災難性」,戰亂結束後,種群數量會有所恢復。
1992年莫三比克內戰結束後至今,戈龍戈薩國家公園內野生動物數量已經恢復到戰前80%的水平。研究小組認為,戰爭期間持續的保護措施和停火後迅速的補救行動能夠改善因戰火減少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
(據新華社微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