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極晝期間抵達南極中山站,漫步於站區附近的丘陵地帶,就能看到一些翩翩飛翔、通體雪白的鳥兒。它們屬於鸌形目鳥類,羽毛潔白,因此得名「雪鸌」,也有人稱之為「雪海燕」。憑藉高貴典雅的羽色與靈巧可愛的身姿,雪鸌被公認為南極最漂亮的鳥類之一。因其一生多與冰雪為伴,曾經有人賦予它童話裡的名字——「白雪公主」。
這種鳥類一年四季都棲息在南極大陸邊緣及島嶼上,即便是冬天也不長距離遷徙,只活動在有浮冰分布的海域。2018年12月~2019年2月間,中國第35次南極科考隊隊員、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正旺首次系統調查了中山站雪鸌繁殖情況,進一步揭示了雪鸌不為人知的生活習性。
冰海初次相遇
記者在參加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期間,第一次在中山站外圍的普利茲灣看到了雪鸌。它們追隨著航船,翱翔於浮冰與冰山間,仿佛仙境的精靈。很多隊員都拿出相機拍攝這些渾身披著白羽、長著黑眼睛的小傢伙。
資料顯示,雪鸌體長30釐米~40釐米,翼展75釐米~95釐米,除了眼睛、喙和腿爪為黑色外,通體潔白。它們主要以磷蝦為食,也捕食小魚、軟體動物和甲殼類動物,有時還在陸上取食其他動物的腐肉,經常在南大洋浮冰和海上覓食,壽命一般為14年~20年,最長記錄可達45年。
雪鸌不僅「顏值高」,生命力還相當頑強。它們不僅要適應極地惡劣的自然環境,還得應對南極賊鷗、黑背鷗、巨鸌等大型掠食性鳥類的侵襲。在海上相遇時,記者還不知道它們在何處棲息,一度以為它們整天在海上漂泊,以冰雪為家。
中山站再相逢
資料顯示,每年9月~11月,雪鸌就集群飛往繁殖地,大多選擇靠近海岸的巖石峭壁縫隙築巢,少數深入到海拔2400多米、離岸300多公裡的內陸繁殖。
中山站地處東南極大陸拉斯曼丘陵,位於南極圈之內、普裡茲灣東南沿岸,是南極大陸上少數裸露出巖層的地方。這裡的地貌特徵正中雪鸌「下懷」,成為築巢繁殖的絕佳地點。
2018年12月初,考察隊乘「雪龍」船抵達中山站。一天傍晚,記者隨張正旺登上站區附近的小山尋找雪鸌巢穴。地平線上,南極極晝的太陽懸於天際,地面上的冰雪反射著刺眼的白光。忽然,山崖間閃過幾個白色的身影,它們互相追逐,有時還發出尖銳的鳴叫。那正是雪鸌配對求偶時在表演炫技飛行。
如何在寸草不生的崖壁上找到雪鸌巢呢?張正旺教給了記者一個簡單的方法。原來,雪鸌在巢區附近活動時,經常會留下一些白色糞便。這些糞便成為了雪鸌「家門」的「門牌」。
很快,我們發現了一處「點綴」著白色糞便的巖石縫。當我們接近洞口的時候,從裡面傳出了雪鸌的叫聲。順著縫隙往裡望去,果然發現一隻雪鸌正趴臥在洞中,警惕地看著我們。張正旺用記號筆在這處巖石上作了標記,方便日後跟蹤調查。
當天,張正旺一共找到了20多處雪鸌巢,當他結束南極度夏考察時,一共在中山站附近找到了470個雪鸌巢,並用紅外相機對其中一些巢的繁殖狀況開展了連續監測。這是我國首次利用紅外相機在南極自動監測雪鸌繁殖情況。
揭開「白雪公主」的神秘面紗
紅外相機外觀像一個綠色鐵盒,裡面裝有攝像頭和存儲卡,可每隔幾分鐘拍攝一張照片或一段視頻。與可見光相比,紅外線擁有更強的穿透能力,適用於在黑暗的環境下拍攝,例如光線較差的巖石縫中。通過紅外相機可以排除人為觀測的幹擾,觀察到動物在自然狀態下的行為特徵。近年來,這種監測方式廣泛應用於一些珍稀物種研究。
張正旺在中山站附近的研究區域共設置了15臺紅外相機。通過實地觀察與自動監測,他在兩個多月時間裡記錄到了雪鸌從孵卵到雛鳥出殼的過程。觀察顯示,雪鸌11月底~12月初產卵,每窩產1枚白色卵,雙親輪流孵卵,孵化期需40天~50天。雛鳥破殼後,雪鸌雙親輪流外出覓食,歸來後飼餵並看護雛鳥,育雛期同樣為40天~50天。3月,待到小「白雪公主」羽翼豐滿,就可離開巢穴自由飛翔了。
「中山站極晝期間,雪鸌通常在22時以後活動比較頻繁。」張正旺介紹,從22時到次日1時,正是雪鸌從海上覓食歸來、準備「換班」孵卵或者餵食雛鳥的時間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雪鸌出外覓食一兩天後才回來。張正旺從紅外相機拍攝的視頻中發現,有些雛鳥因為成鳥外出未歸而被活活餓死。
「成鳥可能是在覓食時遇到了惡劣天氣。」張正旺通過紅外相機監測發現了兩例這樣的雪鸌巢,雛鳥因為飢餓而拼命在巢邊叫喚,召喚外出的成鳥早日回家。當在外覓食的成鳥終於歸來,發現雛鳥已經死亡時,便不住地發出哀鳴,守在雛鳥屍體旁不願離開。
「南極氣候多變,如果成鳥發生意外,雛鳥就會因得不到足夠食物餓死。」張正旺記錄到了大自然殘酷的一面,他的統計數據顯示,儘管中山站的雪鸌孵化成功率達到了90%以上,但雛鳥的成活率還不到40%,充分說明了雪鸌在極地生存的艱辛。
對研究者而言,中山站區域的鳥類研究資料仍然稀少。張正旺將和他的團隊對包括雪鸌在內的南極鳥類開展長期業務化觀察和監測,以期進一步揭開南極鳥類生活的神秘面紗。
來源:中國海洋報
記者 :王自堃
編輯: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