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緯62度12分,西經58度57分。這是我國在南極建立的第一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的坐標。長城站距離北京17500公裡,處於南極圈邊緣。眼下北京是隆冬四九,那裡卻是一年中最溫暖的「夏天」,並且幾乎日不落。
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的90後女生張媛媛已經在長城站工作了近半個月。作為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團隊的成員,她的任務是對長城站所在地區進行無人機航拍,監測海洋動物和植被變化。這也使得她成為國際上首位在極地進行無人機作業的女性科學工作者。記者近日遠程連線張媛媛,聽她講述這次南極科考的故事。張媛媛說,此次考察將首次精確評估長城站所在半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進而研究全球變暖對極地的影響。
張媛媛來自北師大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目前正在讀研究生二年級,研究方向是極地遙感。這個專業領域的每一位研究人員,都把進入極地實地研究作為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張媛媛當然也不例外,「如果能夠親身來到極地感受極地獨有的地貌地表類型,對於我今後的工作將大有裨益。」她對記者說。
來自東北冰城哈爾濱的她也對記者坦言,自己非常喜歡探險,極地風光、企鵝、賊鷗……讓她做夢都希望自己能踏上那塊神秘的大地。
張媛媛告訴記者,我國在南極共有四個科考站,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其中只有長城站可以公開申報。在導師程曉教授的支持下,去年1月,剛上研究生的她就毫不猶豫報了名。經過嚴格的答辯、專家評審,最終在當年9月份獲得了參與極地科考的資格。
此次極地科考,張媛媛是作為現場執行人完成《基於新型無人機平臺的南極長城站海洋動物及苔原植被航拍調查》項目。為了能在極地艱苦條件下圓滿完成任務,她從去年7月份開始就幾乎每周都跑去河北熟悉操作無人機,「這次任務我需要自己完成,沒有老師在場指導,所以必須要保證自己具備野外獨立作業能力。」張媛媛說。兩個月的訓練下來,等到最終獲批科考資格時,她已經從一無所知的「小白」成為一名擁有豐富操作經驗的合格無人機操作手,可以從容應對大風、強降溫等多種惡劣環境情況,「能把無人機放飛上天,也能把裝有航拍數據的無人機平安帶回家。」張媛媛笑著說。
隨身攜帶無人機,歷時三天奔赴南極
第32次南極科考長城站越冬隊員包括後勤人員和科考人員共計43人。張媛媛被安排在第四批次隊伍出發,該隊一共5位中國隊員、兩位泰國隊員。今年1月3日下午,張媛媛和4位中國隊友一起乘坐CA933航班離開北京,開啟了他們從東半球到西半球、從北半球到南半球的漫長科考徵途。
歷經11個小時的飛行後,他們抵達法國巴黎戴高樂機場,候機6個小時,再飛行近16個小時到達智利首都聖地牙哥。狹長國度智利的最南端有個名叫蓬塔阿雷納斯的城市,是往返南極科考探險的重要中轉站,距離聖地牙哥有5個小時的飛機航程。第二天上午,5人飛抵蓬塔阿雷納斯,與兩位泰國隊員會合,乘坐智利軍方飛機飛往南極大陸。張媛媛和隊伍抵達長城站時已經是1月6日中午,距離他們離開祖國已經過去了三天之久,「這是我經歷過的最長旅途,幸好不囧。」她笑道。
由於離盛行西風帶不遠,長城站天氣比較惡劣,晴天微風天氣很少見,但他們從蓬塔阿雷納斯去長城站時就趕上了好運,所以還提早抵達了站區,「一下飛機,第一反應就是南極好曬,天氣狀況完美,適合無人機作業。」她說。
張媛媛坦言,一路上她最擔心的就是隨身攜帶的兩箱儀器,裡面最主要就是要執行科考使命的無人機組件和配件,「設備很精密,一是擔心顛壞了,另外也擔心被沿途的海關扣留,幸好總體一切順利。」
根據申報的項目任務,張媛媛需使用所攜帶的極鷹1號無人機對長城站附近的生態保護區阿德雷島地區進行航拍調查。這架無人機採用電池動力,可在1500米的高度以20米/秒的航速工作。飛機搭載了可見光波段傳感器和熱紅外相機,獲得的數據經過處理可以獲得空間解析度最高為5釐米的影像。
不過由於體積、動力等原因,無人機作業對於天氣條件的要求比較高,而長城站的天氣條件比較惡劣。就在記者第二次聯繫張媛媛時,長城站站房外,8級大風吹得呼呼作響,「這裡的老隊員都已經見怪不怪,說極端的時候甚至看不清十幾米外的人。」她說,自己只好在室內反覆做好無人機的調試,確保飛機和設備以最好的狀態待命,「只要天氣好轉並和周圍站區溝通協調好空域問題後,我半個小時後就可以進行野外作業。」
臨近記者發稿時的幾天,長城站又迎來了難得的「好天氣」,張媛媛正在抓緊執行飛行任務。她和三位隊友來到長城站區北側大約400米的公路上,隊友用力投擲出無人機,張媛媛開始操控。飛機開始在南極的天空翱翔,還吸引了附近的賊鷗相伴,非常好看。
張媛媛告訴記者,南極科考根據不同的任務分成不同的隊伍,有長城站科考隊、中山站科考隊、南大洋科考隊等。大家所熟悉的「雪龍」號科考隊就擔負著南大洋科考、運送科考隊員和科考物資等重要任務。「雪龍」號每兩年到長城站進行一次補給。張媛媛抵達長城站時,它剛剛在卸貨。這也使得張媛媛有機會登上這艘中國極地科考隊員普遍情結濃厚的破冰船。
在「雪龍」號上,張媛媛見到了南大洋科考隊的隊員,溝通了南大洋科研的狀況。她還跑到後甲板參觀了大洋隊的科考捕撈設備,還有那架為極地科考立下汗馬功勞的卡爾32直升機,「跟在上海港口看到(『雪龍』號)感覺完全不一樣。」她興奮地對記者說。
長城站生活
極晝睡覺靠「人造」 受邀幫忙去「科考」
「早晨我們不是被太陽曬醒的,就是被風聲吵醒的。」這是剛到長城站第一個星期張媛媛最直觀的感受。位於南極圈邊緣的長城站現在正處於夏季,沒有真正意義的黑夜,午夜12點,自然光仍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這讓張媛媛一開始有些不適應,後來在站裡老隊員的經驗傳授下,她給自己設定了休息時間——從23點到第二天7點,「不過也很難完全遵守,比如這幾天長城站天氣很好,得抓緊完成航拍任務,休息時間就被打亂了。」她說。飲食方面,長城站有專門的食堂,每天三餐,正常情況下是兩葷兩素,「肉很多,蔬菜的話因為這兩天『雪龍』號剛剛補給過,也比較充足。再過一段時間蔬菜和水果就是緊俏貨了。」
遊子離家還思鄉,張媛媛坦言自己也想家,但是不想讓父母太擔心,所以報喜不報憂,「爸爸媽媽特別想我,前幾天發微信他們都是哭著發的,看照片覺得我瘦了。」她說。
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上還有包括智利在內不少國家的科考站。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張媛媛已經和國外的科考隊員成了朋友,「我們會溝通飛機的作業時間,也會聊一聊彼此國家的風土人情。」她說自己有一次還認識了智利空軍的主管,對方還邀請她在完成無人機作業後「幫他們把智利站區也飛了」。
目標:讀博繼續研究極地 夢想走遍兩極
從1月6日進站,張媛媛將在長城站一直待到3月10日長城站度夏科考結束。她利用無人機完成的航拍遙感觀測,結果可應用於提取這一地區企鵝數目、苔原面積,進而精確估算島上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對研究全球變暖對極地的影響有重要價值。雖然身在南極,但張媛媛和國內學校、老師的溝通從未中斷,「無論是國內的白天還是深夜,程曉老師提出了很多指導意見,一直鼓勵著我順利完成任務。」她說。
回到國內後張媛媛將參加一次重要考試,她已經申請繼續攻讀博士研究生,一旦通過,今年下半年就將升入博士學習階段,「我想延續我的極地研究夢想。」她說,這三個月的長城站科考經歷是她人生的一筆巨大財富,但未來她還夢想著去中國更多的極地科考站,比如位於南極大陸的中山站、北極的黃河站,「每個站區都有非常重要的科考價值,我想走遍兩極。」她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