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極中山站吃著蔬菜,也別忘了當年的冰海驚魂!

2021-02-07 央視網

      

最近,一條「南極中山站科考隊員們新鮮蔬菜自己種」的微視頻火遍了朋友圈。為了能讓駐守南極越冬的科考隊員們吃到新鮮蔬菜,南極中山站特意設置了無土栽培的溫室大棚,種上黃瓜辣椒生菜,這些在內陸很普通的食材在這裡顯得彌足珍貴。現在可以種蔬菜的南極中山站,當年是如何建立的呢?這一切還要從1988年11月出發的「極地」號科學考察船說起。

當「極地」號穿越了波濤洶湧的南半球「西風帶」,來到了南緯60度附近的南極浮冰區。航行時間不長,郭琨就接到了船體受損的報告。此時「極地」號船體出現損傷,船板被浮冰撞得凹陷下去,在聽取了大家意見之後,考察隊決定降低船速,並在浮冰間尋找冰裂縫緩慢通行。可是,隨著「極地」號向著南極大陸一點點接近,海面上的浮冰逐漸增多,撞擊聲也越來越大,險情隨時都會到來。

經過一百三九名考察隊員,三十二天的艱苦奮鬥,中國第二座南極考察站中山站全部竣工。1989年2月27日上午,傷痕累累的「極地」號踏上了北歸的航程,「極地」號帶走的是人聲鼎沸和車水馬龍,留下的是屹立在冰雪中的中國南極中山站和守衛中山站的二十名科考隊員。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節目官網,

觀看《國家記憶》—— 徵戰南極之冰海驚魂建「中山」完整節目。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生成屬於你的個性春聯


@軍迷 更多硬核軍事資訊 長按上圖掃描二維碼

要解渴 盡在 威虎堂!



編輯:卜勝男 責任編輯:張雯

來源:CCTV國家記憶

相關焦點

  • 京津冀 | 張金龍:在南極中山站的351天
    來源標題:張金龍:在南極中山站的351天據悉,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昨日在南大洋太空人海執行科考任務,這是中國首次在這一海域開展考察。南極是什麼樣?在南極工作是怎樣一種體驗?記者日前採訪了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越冬隊員張金龍。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我帶有當年在南極考察用過的帽子,帽沿上方標有南極地圖,兩側是「中國」二字。小葉子認為是不可多得的實物,提醒我別忘了在現場展現。她更矚目《川江號子》,請李國華現場重唱,來一次多年前的情景回放。這位南極建站敢闖硬拚的猛將,南極一等功榮立者,退休前任國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海域勘界辦公室主任(正司級)。當年不畏艱險共同徵戰南極大陸的隊友們,喜相逢先合影,以讓難忘瞬間永存。
  • 北京師範大學首次利用紅外相機自動監測南極中山站雪鸌
    如果你在極晝期間抵達南極中山站,漫步於站區附近的丘陵地帶,就能看到一些翩翩飛翔、通體雪白的鳥兒。它們屬於鸌形目鳥類,羽毛潔白,因此得名「雪鸌」,也有人稱之為「雪海燕」。憑藉高貴典雅的羽色與靈巧可愛的身姿,雪鸌被公認為南極最漂亮的鳥類之一。因其一生多與冰雪為伴,曾經有人賦予它童話裡的名字——「白雪公主」。
  • 海之豪 | 王自磐:中國唯一在南極冰海潛水科考的極地專家
    王自磐:中國唯一在南極冰海潛水科考的極地專家南極
  • 從這裡登上南極內陸最高點——寫在南極中山站建站30周年之際
    南極中山站站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大氣與空間物理學研究室主任胡紅橋正在經歷第三次南極越冬。  近日,南極中山站雷射雷達安裝成功。在天空晴好時,今年他和團隊可實現對極區中高層大氣24小時晝夜連續觀測,填補我國極區中高層大氣觀測空白。
  • 特別報導 | 百年瞬間:南極中山站建成
    ,這是繼長城站之後中國在南極建成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在1989年1月26日中山站舉行的奠基儀式上,隊員們升起鮮豔的五星紅旗新聞聯播:我國在南極大陸的科學考察基地中山站第一期工程,今天在南極拉斯曼丘陵落成。中山站郵政局今天也正式成立並開始營業。
  • 應用於南極中山站的光伏支架的研究
    南極的資源豐富,對其進行科學考察與研究、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目前,中山站、長城站等南極科考站仍利用柴油發電來解決科考站的供電、供熱問題,而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極的生態環境。比利時、挪威、巴西等國均開展了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為科考站提供綠色能源的相關研究,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
  • 南極中山站極晝結束日落後出現的漫天霞光
    南極中山站極晝結束日落後出現的漫天霞光 (2/4)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 中國計量人首次建立南極中山站絕對重力校準點紀實
    ◎粟多武正在觀測儀器由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計量院)派出的粟多武副研究員,攜帶由該院自主研發的高精度絕對重力儀,在南極中山站「南極科考可以說是計量人的夢想,我從2014年就開始關注,並從當年開始堅持鍛鍊身體,重點進行耐寒訓練。」粟多武告訴記者。21世紀是海洋科學的世紀。而極地科考是海洋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南極科考的各種設備,是保障科考工作獲取第一手數據的核心手段。
  • 【人民日報鏡鑑】記者赴南極:那裡有海水點豆腐、南極奧運會和地球...
    除了友誼賽,南極不同國家站點間的越冬隊員還不時互相串門,交流經驗之餘,順便嘗嘗不同國家的美食也是一件美事。這不,長城站近期溫室大棚蔬菜豐收的消息在整個喬治王島傳開了,大家爭相前來品嘗美食,一來二往大家都是好朋友了。 當然,南極絕美的自然風光絕對不能錯過,木木就收到了隊員們發來的極光照片,那幻化的光暈一下子就把木木擊倒了。大家仔細觀察哦,以極光為背景的中山站是不是更美啦?
  • (第33次南極科考)「雪鷹601」飛機飛抵中國南極中山站執行任務
    新華社「雪龍」號11月11日電(記者榮啟涵)記者11日從中國南極中山站了解到,經過7小時33分的飛行,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於當地時間11日9時14分由南極點順利飛抵中山站,計劃於近期開展國際合作任務。
  • 廈工南極詩篇——生命裡的小確幸在南極冰天雪地中傲然綻放
    萬裡之遙,冰海之上,是南極千裡冰封,是企鵝憨態可掬,是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是中國科考隊員一片丹心,是廈工機械傲然挺立!鬥極寒,歷冰霜,與風雪共舞。我最親密的戰友啊!是你們挺起了中國工程機械的脊梁。企鵝蹣跚走過,那是溫暖生命的小確幸;極光下那一抹絢爛,在靜謐中閃耀。雪花如此瀟灑任性,卻因你的存在而翩然起舞。
  • 我國南極科考隊放大招!要在南極建立首個永久飛機場
    11月2日,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科考船離開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前往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本次考察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在距離南極中山站28公裡的冰蓋上,建設我國首個南極永久機場。圖1-4,我國的四個南極考察站(從上到下依次是: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圖片來源:崑崙站為效存德拍攝,泰山站為新華網,其餘為作者拍攝)▲圖1-4,我國的四個南極考察站(從上到下依次是: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圖片來源:崑崙站為效存德拍攝,泰山站為新華網,其餘為作者拍攝)
  • 夏至,我們在南極越冬
    此時,我國自然資源部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越冬隊的隊員們,正堅守在中山站和長城站。漆黑的極夜、刺骨的寒風、險象環生的冰山與冰裂縫……通過他們的講述,我們得以窺見真實的南極越冬生活。生活篇——收到生日禮物特別開心講述人:中山站越冬隊員、廚師秦冬雷為了維持南極科考的完整,我的21名越冬隊友選擇了堅守。能夠有機會為他們服務,讓他們吃好每一頓飯,這是集體對我的信任。
  • 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在中國南極中山站初光
    南極科考隊員姜鵬副研究員在安裝BSST (圖片來源: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望遠鏡在中山站高空物理實驗樓頂 (圖片來源: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 為何其他國家都羨慕中國南極科考隊?原來是因為中國美食太誘惑
    零下90多度的南極,有著極寒的天氣,艱苦的環境下卻有著危機四伏的科考任務。大家都知道在南極,很多的國家都有設立自己的科考站,但是這裡除了企鵝就沒有其他動物了,條件匱乏,寸草不生,科考隊堅守在這裡不為別的,只因為責任、堅守、情懷與精神!
  • 走進極夜:在南極越冬是怎樣的體驗?
    回到站區,看見燈火通明的中山站,看見寒風中焦急等待的站長,心裡頓時就暖了。 生活篇—— 糖醋排骨特受歡迎 講述人:中山站越冬隊員、廚師秦冬雷 這次越冬前,我已經隨「雪龍」號極地考察船來到南極8次,其間做了4年大廚。
  • 海上航行30餘天:「雪龍」與「雪龍2」破冰重逢抵中山站
    經過30餘天的海上航程,11月22日,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破冰抵達中山站。11月21日晚,科考船雪龍號距南極中山站約20公裡。當地時間20日晚,第36次考察隊臨時黨委乘坐直升機來到中山站進行慰問,為留守中山站的越冬考察隊員帶了新鮮蔬菜和水果,並聽取中山站越冬人員的工作匯報。圖為澎湃新聞記者與澎湃藍旗在「雪龍」號上合影。
  • 第三十六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講述
    此時,我國自然資源部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越冬隊的隊員們,正堅守在中山站和長城站。漆黑的極夜、刺骨的寒風、險象環生的冰山與冰裂縫……通過他們的講述,我們得以窺見真實的南極越冬生活。回到站區,看見燈火通明的中山站,看見寒風中焦急等待的站長,心裡頓時就暖了。  生活篇——收到生日禮物特別開心  講述人:中山站越冬隊員、廚師秦冬雷  為了維持南極科考的完整,我的21名越冬隊友選擇了堅守。
  • 冰海小精靈
    在遙遠的南極與北極寒冷無比,冰天雪地,最低的溫度可以達到零下94.2攝氏度,在這種天寒地凍中,能夠活下來的都是十分讓人驚奇的物種,要介紹的這個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