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民日報記者赴南極:那裡有海水點豆腐、南極奧運會和地球的秘密
人民日報拉美中心分社記者 王海林(木木)
30年前,「向陽紅10號」船首赴南極,歷經40多天的海上顛簸,隊員們以頑強的毅力克服了發電、取暖、照明、交通等各種難以想像的困難,成功建立長城站,中國成為第十八個在南極建立科學考察站的國家。
30年來,我國已在南極建立了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泰山站4個科學考察站,並計劃在羅斯海附近的維多利亞地區域的難言島建立第五座南極科考站。一代一代中國科考人員堅持奮鬥在冰雪世界。
不久前,中國第三十一次南極考察隊完成各項預定考察任務,「雪龍」號極地考察船163天時間內總航程達到約3萬海裡,其中冰區航行3210海裡。此次科考打破了我國極地科考的多項紀錄。
木木離開南極有一段時間了,不時收到遠在南極的中國科考工作者的圖片。一張張照片裡,有長城站新建成的溫室大棚裡的一茬茬新鮮蔬菜,有越冬隊員參加南極馬拉松比賽的矯健身影,有令人驚嘆的極光。
絕美的南極極光。 南極中山站站長 崔鵬惠 攝
木木思緒萬千。記得在長城站,曾看到一張1985年首批8名越冬考察隊員的黑白合影照,照片背景是一幅繡著萬裡長城圖樣的掛毯。那厚厚的棉褲,深色的毛衣,微長的胡茬和黑紅的臉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1 跟著「大力神」去南極
蓬塔阿雷納斯位於智利南部,是麥哲倫海峽西岸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進入南極的門戶,我國科考隊員和長城站的補給也多從這裡過去。
從這裡前往長城站所在地南極洲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西部的菲爾德斯半島有兩種途徑,要麼乘智利的破冰船,要麼坐飛機往返,單程約2個半小時。由於乘船時間相對較長,科考隊員們都會選擇空路。
這次木木搭乘的是智利空軍的「大力神」號飛機,與普通客機不同,「大力神」機艙中堆滿各種貨物。飛機上除機組人員外共有3名乘客,其中兩人是智利南極研究所研究員。
喬治王島僅有一座機場,往返飛機多為智利空軍或私人運營商的飛機。私人運營商的飛機機票價格不菲,往返平均每人花費近6000美金。 木木 攝
一上飛機,第一感覺就是冷。雖然是夏季,但在南極溫度依然極低,雪已經下了一夜,地上是一層棉花糖似的白。飛機上溫度也極低,即便是裹著厚厚的棉服,幾個智利空軍的飛行員還是忍不住拼命地跺腳。
木木僅僅穿一件衝鋒衣、毛線褲和帆布鞋,更是冷得直打哆嗦,拼命把頭藏進圍巾裡。看我實在凍得受不了,一位飛行員翻出一件毛毯讓我蓋在身上。
智利空軍飛機內部。 木木 攝
軍機上機器的轟鳴聲異常響亮,是普通民航機的數倍。飛機上也沒有常規的座位,就是用簡易的行軍床搭起來的幾排座位,用多排尼龍布固定在機艙上。整個機艙內光線比較昏暗,只有幾排橘色的燈。
飛機升空後,機艙裡終於暖和了起來。木木發現,整個飛機只有一個簡易廁所,使用的時候放下來,只用布帘子與外界隔開,不用的時候就靠機艙放置,節約空間以運送更多的物資。
2 越冬隊員南極生活豐富多彩
隨著各國對南極科考投入的加大,站點增多,我國的越冬隊員在南極也不那麼孤單了。除了每天的日常工作,隊員們平時的娛樂生活也豐富多彩。
這兩天,木木看到不少越冬隊員在朋友圈裡曬參加南極馬拉松比賽的照片(你沒有看錯,在微信朋友圈裡)。從2009年開始,長城站就可以使用網絡了,今年網絡升級換代,隊員們可以跟家人視頻交流。
「南極奧運會」上,中國獲得了其中的兩塊金牌。 長城站 供圖
如果你知道在長城站附近可以連上中國聯通的信號,而且撥打國內電話僅按國內漫遊收費,會不會有些小激動?下次若有機會到長城站參觀旅遊,不妨試著給家人打個電話報聲平安吧。
有朋友就問了,那既然馬拉松都有了,那也該有個奧運會吧。BINGO,各國越冬隊員還真在南極搞了個奧運會,共設置了包括桌球在內的五個獎項,中國隊囊獲其中兩塊「金牌」。
「南極奧運會」上,中國獲得了其中的兩塊金牌。 長城站 供圖
是不是覺得隊員們除了每天的工作外,業餘生活其實也非常精彩啊?除了友誼賽,南極不同國家站點間的越冬隊員還不時互相串門,交流經驗之餘,順便嘗嘗不同國家的美食也是一件美事。這不,長城站近期溫室大棚蔬菜豐收的消息在整個喬治王島傳開了,大家爭相前來品嘗美食,一來二往大家都是好朋友了。
當然,南極絕美的自然風光絕對不能錯過,木木就收到了隊員們發來的極光照片,那幻化的光暈一下子就把木木擊倒了。大家仔細觀察哦,以極光為背景的中山站是不是更美啦?
隊員們別出心裁地給站裡的油罐塗上了京劇臉譜。 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員 王剛毅 攝
3 雪龍號上的名菜——海水點豆腐
在長城站,一到吃飯時間,朱大廚的名字就開始響遍各個角落。小夥伴們肯定非常好奇,在南極都吃啥?木木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南極的夥食,順便推薦一道名菜——「海水點豆腐」。
「朱大廚」本名朱鉅銀,身材魁梧的他幾乎見證了我國極地科考工作整個發展歷程。即將退休的他,因為割捨不下自己多年極地工作的感情,今年又一次隨南極科學考察隊到長城站參與度夏科考。
在科考隊裡,朱大廚就像慈父,每個人都願意跟他多嘮幾句,講講今天的採樣工作遇到了什麼困難,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他也常常會跟隊員們分享30年極地工作中經歷的那些銘心刻骨的故事……
中國南極長城站。 木木 攝
1994年,雪龍號首航南極中山站。由於氣候惡劣,為了將發電用的0號柴油送到中山站,雪龍號駛向距中山站較近的普裡茲灣海域。整整106天,船上沒有新的補給。140餘名工作人員把在澳大利亞補給的蔬菜吃光後,依靠豆腐、豆芽堅持了下來。當時只能靠造水機淡化海水。每天造水功能有限,全體工作人員20多天處於限水狀態。朱大廚回憶說,那時每人每天限量供應一個蘋果,以保證人體對維生素的需求。
那是大廚最感痛苦無奈的一次經歷。不過,他在困境中發明的「海水點豆腐」,從此成為南極招牌菜。「海水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還帶有『海味』,這菜一出來,就受到大家歡迎」。
「讓科學家吃好吃飽,他們才能做好科研,」朱大廚就這麼樸實。30多年的極地工作中,他有近18年無法陪親人。「總覺得對家人有虧欠,可一想到南極需要我,一聽到有人說我做的飯菜香,就覺得什麼都值了」。
長城站的越冬隊員在裝卸貨物。 木木 攝
木木到長城站當天,從智利採購的蔬菜和水果運來了,隊員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果蔬按新鮮程度分類。不挑不知道,不少蔬菜已腐爛大半,有的需要趕緊吃掉,剩下的少量完整的蔬菜水果,是越冬的主要食物。
長城站隊員在對運來的果蔬分類篩檢。 木木 攝
朱大廚每天都要從這有限的食材中發揮自己的「奇思妙想」。「我手裡有100多道菜譜,最受科考隊員歡迎的是豆腐和豆芽。」別小看這100多道菜,它們是用極有限的食材做成的。每道菜既要考慮基本營養,還得味道不同。大廚的牛肉做法就有20多種,蔥爆牛肉、咖喱牛肉、紅燒牛肉,真是不一而足。
木木得知,在長城站吃到新鮮果蔬已不再是夢想,新建的溫室已經可以種植蔬菜了。
長城站溫室裡的蔬菜。 長城站 供圖
這是國家支持的「南極極端環境溫室蔬菜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站長徐寧說,長城站的蔬菜因為「長得太快」,隊員們正著急地向外推銷呢,「我們的蔬菜已經紅遍菲爾德斯半島」。
端午節的時候,越冬隊員們還用自己種的韭菜包了好吃的韭菜餡餃子,吃起來別提有多美了。啥也不說了,上圖,上大圖。
長城站越冬隊員端午節用溫室裡自己培養出來的韭菜包餃子。 長城站 供圖
4 在南極的信念與堅守
說了業餘生活和夥食,現在木木該跟大家嘮嘮南極的科考工作了,不管是度夏隊員還是越冬隊員,在南極都面臨著相當嚴苛的環境考驗,南極科考是一場體力與毅力的較量。
南極是世界上氣候最寒冷、暴風雪最強烈、降雨最稀少的地區。這裡自然環境惡劣,年平均氣溫為零下25攝氏度,有記載的最低氣溫甚至達到零下89.2攝氏度。南極也因其獨特的自然環境,蘊含著巨大的寶藏,是世界上最後一片未開墾的處女地,也是世界各地科學家嚮往的科考「聖地」。
中國南極長城站原1號棟。 木木 攝
走下智利空軍的飛機,木木看到一個5米多高的積雪標識牌。機械師吳祥利解釋說,冬季雪大甚至會將路牌覆蓋。機場附近的道路旁,每隔幾米就有一個高高的紅色標誌杆,那是用來給極地工作人員引路的。駕駛人員必須嚴格按標識杆行車,稍有不慎就會陷入旁邊的雪窩。
科考隊員告訴木木,野外採樣時,在及膝的雪地中徒步行走六七個小時是家常便飯,每個人還要背10公斤左右的裝備。遇上暴風雪天氣,行動會更加困難。有時候靴子裡不小心罐進雪水,照樣要走幾小時。
科考人員在工作。 長城站 供圖
海邊採樣時,冰冷刺骨的海水會讓手指凍得失去知覺。湖中採樣時,要站到漫過腰部的冰水中徒手採取,有時還要在冰上鑿孔作業。
在南極最難熬的是極夜。從5月中旬到7月中旬,中山站每天只有中午前後一兩個小時天邊有些亮光,其他時間一片漆黑。每年夏至那一天,是中山站最黑的日子,被稱為仲冬節。
科考人員在工作。 長城站 供圖
孤獨伴隨著這些在冰天雪地裡為了信念而堅守的人們。長時間看不到太陽,整個人會比較壓抑,但站上的所有工作人員都會按照作息時間值班工作,堅持站好每一班崗。
極夜過後,第一縷陽光出現,那是全站人員最興奮的時候。「我們會去中山站最北邊的天鵝嶺,在最靠近太陽的地方合影留念,紀念一起度過的極夜」。南極越冬隊員孫啟振說。
5 南極科考揭示自然奧秘
無論在南極有多苦,一想到自己的研究可能會對國家、對人類有貢獻,科考人員再苦也不覺得苦了。那麼大家知道科學家們在南極都做了哪些有趣的研究不?就讓木木來為你揭秘吧。
科考人員在取樣。 木木 攝
你能想像麼?一個微小氣泡蘊含著過去150萬年左右的氣候變化信息。你知道麼?人類長壽的秘訣或許會在南極被揭開。你知道南極企鵝糞便裡的大學問麼?是否聽到南極的巖石在訴說億萬年地殼變動的秘密?
木木先跟大家講講這個氣泡吧,這可是封存在南極內陸深冰芯中數萬年甚至數百萬年的氣泡。中國第三十一次南極科考隊1月底在南極內陸最高點——海拔4093米的冰穹A地區成功鑽取了172米的深冰芯。這標誌著國家重點項目「深冰芯鑽探」在經過6年籌備後進入正式鑽取階段。
科考人員在工作。 長城站 供圖
深冰芯是大自然的「年輪」,由不同年份的冰雪沉積而成,可直觀反映數百萬年來地球氣候演變狀況。通過研究深冰芯中封存氣泡的成分,能推算出古代大氣狀況,並由此預測未來氣候變化走向。
深冰芯鑽探技術工藝複雜,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其鑽探和研究基本被美歐發達國家壟斷。歐洲科學家曾在10年前提取了一個約3.2公裡長的深冰芯,可揭示80萬年的氣候變化歷史。
中國科學家計劃用4到5年時間,在冰穹A鑽取3000米的深冰芯,以獲得百萬年以上的地球氣候演變狀況。這僅僅是南極研究的冰山一角。
6 企鵝糞便裡有大學問
遊客到南極,總喜歡愜意地跟企鵝嬉戲。可科考隊員看企鵝,看中的是它身上的數據。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組研究員王緒敏關注的便是企鵝糞便。
南極企鵝。 木木 攝
阿德雷島是南極企鵝聚居的一個小島,被中國科考隊員們親切地稱為「企鵝島」,與長城站中間隔著一條沙壩。沙壩時隱時現,潮水退去時,科考隊員就徒步到島上採集企鵝糞便。
南極企鵝。 木木 攝
這些黃褐色的企鵝糞是王緒敏的寶貝,裡面蘊藏著巨大「秘密」。由於南極人跡罕至,不少企鵝糞便已積累了幾十甚至數百萬年,裡面有豐富的微生物信息。科學家通過對企鵝糞中的大腸桿菌等細菌進行分離,可以了解生物基因演變的規律。
基因組研究也是其他國家科考人員的關注重點。一臺顯微鏡,幾把鑷子,一個簡易放大鏡,再加上冷凍用的冰塊,構成了智利南極研究所研究員特麗莎和帕特裡西奧的簡易實驗室。
南極科考人員在進行試驗。 木木 攝
他們正在研究的是等足目等體型較小的甲殼類動物。目前約有4500種等足目動物生活在水中,其化石紀錄可以追溯至3億年前的石炭紀。生活在南極的等足目幾乎沒有受外界氣候變遷的影響。
南極科考人員在進行試驗。 木木 攝
「在陸地,這類生物僅能長到5釐米左右,但在南極低溫下,它們可以長得非常大,壽命也非常長。如果對南極這類生物的基因組進行分析,說不定我們會發現讓人類長壽的秘密,」特麗莎向木木介紹。
7 巖石講述億萬年地殼變動的秘密
鑽機轟鳴,水花四濺。一段長約10釐米、直徑2.5釐米的「圓柱體」被取出。這不是某項工程的現場,而是南極科考隊隊員高亮的巖石取樣現場。高亮從事的是古地磁與區域構造研究,採樣期間,他有時需攜帶20公斤的汽油鑽機和樣品徒步走一整天。但只要採到心儀的樣品,他就把什麼苦累都拋到腦後。
「別小看這一塊塊巖石,它們記錄了億萬年地殼的變動。」高亮解釋道。
科考人員在工作。 長城站 供圖
回到實驗室,略做加工,高亮利用超導磁力儀測量巖石樣品中磁性礦物(例如磁鐵礦等)攜帶的剩磁方向,再通過一系列數學計算,就可以得到巖石所在地區的古緯度和自巖石形成至今發生的旋轉量。「這些數據可以讓我們推斷巖石所代表地區的構造變形過程」,了解南極大陸板塊運動過程。
不少巖石樣品記錄了近5500萬年的極熱運動,通過對比分析,科學家還可以對未來氣候變化情況進行推測。外國科學家也針對南極巖石展開不同研究。智利南極研究所化石實驗室的研究員漢科多還向木木展示了目前在南極發現的唯一一塊羽毛化石。
科考人員在取樣。 木木 攝
極地生態系統是一個極為敏感、脆弱的生態系統,因此與低緯度地區相比對全球氣候變化、人類活動等影響更加敏感。
對南極的探索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南極,上海同濟大學教授黃清輝說,「一直以來,在人們心中,極地是一方淨土,但近年來研究表明,一些汙染物也能從遙遠的陸地輸移到極地地區,影響極地生態系統健康;此外,全球氣候變化引起凍土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會影響土壤生態健康。」
8 想來南極就報名吧
看了這麼多南極故事,有木有心動啊?
目前在長城站的越冬隊員裡,不少是從全國各地選拔的志願者。以下絕不是木木在為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極地辦)做廣告,不過想見證絕美極光,體驗一把「南極真正男子漢」的盆友千萬不要錯過啊。
絕美南極極光。 南極中山站越冬隊員 王剛毅 攝
張冬已經4次參加南極越冬考察,據他介紹,2006年以前,一般是極地辦到各相關崗位對口的單位去甄選合適的人才。從2006年起,極地辦開始向社會公開招聘南極考察越冬後勤保障隊員。
現在南極越冬隊員已經面向社會招聘啦,大家可以網上報名。第三十二次南極考察預選越冬隊員冬訓已結束,想要報名參加第三十三次南極考察越冬後勤的可關注極地辦的網站,一般每年11月左右開始報名。
長城站的口號。 長城站 供圖
據張冬介紹,初選合格的人員,一般會於次年3月到黑龍江亞布力滑雪場進行戶外技能培訓及考核,還要做心理測評。心理測評很關鍵,這關係到越冬期間隊員心理是否能夠承受南極惡劣的環境以及艱苦的生活條件帶來的壓力。
離開長城站的時候,木木在一塊科考隊員們豎立的路牌前拍照留念。路牌上精確地標著「距北京17038千米」。地理上的祖國十分遙遠,心中的北京近在咫尺。
本期編輯:小非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