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講述

2020-12-03 中國氣象局

中山站極光。張鋒攝

5月3日,隊員在內拉灣海冰觀測途中看到正午的太陽。孫曉宇攝

中山站越冬隊部分隊員合影。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

5月26日,隊員在普裡茲灣海冰觀測途中偶遇的企鵝。孫曉宇攝

  核心閱讀

  6月21日,夏至,北半球迎來白天最長的一天,南極洲卻迎來最長的夜。這一天被稱為仲冬節。

  此時,我國自然資源部第三十六次南極考察越冬隊的隊員們,正堅守在中山站和長城站。漆黑的極夜、刺骨的寒風、險象環生的冰山與冰裂縫……通過他們的講述,我們得以窺見真實的南極越冬生活。

  科考篇——義無反顧踏入「黑暗」

  講述人:中山站越冬隊員、科考班班長孫曉宇

  極夜是什麼樣的?

  現在是南極時間上午10點,從我站立的位置向窗外望去,周圍黑漆漆的,發電棟、汙水處理棟和垃圾焚燒棟亮著整個極夜期間都不熄的燈。再往遠處,朦朧間海上有幾處冰山的影子,像一幅寫意水墨山水畫。從5月下旬進入極夜以來,太陽就在視野中消失了,但在晴朗的中午,在天空的北方會透著光,渲染成或淡或濃的紅色。

  每天,挑好各自的時間窗口,帶著研究任務,我和科考班其他8名成員,會義無反顧地踏進這片「黑暗」。

  南極有著罕見的地貌、氣候和磁場等,對科研人員來說,這裡是夢寐以求的天然實驗室。越冬期間,極寒極夜的環境變化,為一些特殊的科學實驗提供了最佳時機。

  科考班總共9個人,分別負責海冰觀測、氣象觀測和預報、地磁和固體潮觀測、雷射雷達和高空物理觀測等。我的本職工作是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的一名科研人員,做好海冰觀測和氣象觀測及預報,是我本次科考的主要任務。

  海冰冰面險象環生。每次出發都是一次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冰面上姿態萬千的冰山隨處可見,由冰山向外輻射的冰裂隙隨處可見,亂冰區隨處可見,腳下的海冰是20釐米還是1米厚是未知的。在沒有日光照射的極夜期間,白雪覆蓋的冰面分辨不出高低起伏,我們只能在1米多高的亂冰和雪壩中探索前行,用舉步維艱形容並不為過。

  有一次,由於冰面過於顛簸,在距離站區5公裡以外的冰面上,雪地摩託一個承載輪的軸承斷裂,基本維修工具滿足不了需求。幸好通信仍然通暢,我們趕緊向站上求救。

  當時零下20多攝氏度,算上等待支援的時間,我們在冰面上待了四五個小時,吃光了帶的巧克力,飢腸轆轆,渾身凍透了,所幸救援人員及時趕到。回到站區,看見燈火通明的中山站,看見寒風中焦急等待的站長,心裡頓時就暖了。

  生活篇——收到生日禮物特別開心

  講述人:中山站越冬隊員、廚師秦冬雷

  為了維持南極科考的完整,我的21名越冬隊友選擇了堅守。能夠有機會為他們服務,讓他們吃好每一頓飯,這是集體對我的信任。這份職業,有使命感的支撐,更有感情的沉澱。

  這次越冬前,我已經隨「雪龍」號極地考察船來到南極8次,其間做了4年大廚,和隊員們都很親密。來來去去南極多次,終於能長時間居住一回,我倍加珍惜。

  在3月份正式越冬之前,我就擬好了大致的食譜,儘量合理分配物資,讓大家吃得好、吃得高興。

  越冬期間做飯,「花掉」了我許多腦細胞。一是食材有限。去年11月從國內運來的新鮮蔬菜早已消耗得差不多,庫存裡儘是土豆、蘿蔔等耐儲存作物。肉類和海鮮更是冷藏得硬邦邦的。想把這些食材做出新鮮的味道,需要用心思。二是眾口難調。越冬期間要給22個人做一年多的飯菜,如何讓來自五湖四海的隊友吃得舒坦,責任都在我身上。

  我有意識地搜索隊員們的家鄉味道,用有限的食材最大程度模仿招牌菜。每頓主食也爭取兼具南北口味。有道糖醋排骨特別受歡迎,有隊員追著問我說,秦師傅,怎麼最近還不做這個?我心想,還有好幾個月呢,可不能讓你們一口氣吃膩了,得吊著點不是。我也心疼大家吃不上綠葉菜,用豆子發了很多豆芽,一般4斤豆子發的豆芽夠吃三頓。

  仲冬節,我還是做了頓好吃的,3張桌子拼成一個長桌,22個人擠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飯、聊天、慶祝,算是寒天凍地裡的慰藉。

  講述人:中山站越冬隊員、站管理員牛牧野

  「桌球拍壞了一個」「我沒有洗髮水了」「幫我準備4條安全繩」……保管、統籌、分配越冬物資,是我的日常。隊員的事無小事,能保障他們沒有後顧之憂地工作、生活,我心裡就踏實了。

  物資經手,除了有序更要安全。每次出借安全繩卡鎖等,我都格外小心。尤其隊員將要執行比較危險的任務時,更要反覆檢查每一寸五金。

  除了常溫食品,隊裡還有一部分口糧儲存在冷凍冷藏貨櫃裡。別看南極冰天雪地,是個天然冰箱,但溫度並不能滿足所有食材的儲藏要求。白菜、洋蔥等需要冷藏保鮮。我會定期檢查各個貨櫃,確保電機系統運轉良好,不會因為故障導致食材腐爛等。

  我還有一部分工作,是協助汪大立站長、秦廚師,努力營造更溫馨舒適的越冬生活環境。每逢中山站室內運動會、文體比賽和隊員過生日,我會提前籌備各種各樣的獎品、禮物。雖然不貴重,但是一份情意,每個人收到生日禮物都特別開心。

  健康篇——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考驗

  講述人:中山站越冬隊員、隊醫秦忠豪

  越冬是對生理和心理的雙重考驗。

  南極的風,是我遇到過的最幹最烈最大的風。打在臉上,真如刀割一般。每次出門,隊員都要花費不短的時間「武裝」自己——先穿保暖衣、羽絨內膽,再套上「企鵝服」,戴好面罩手套等,確保沒有任何皮膚裸露。

  可南極的寒風很「聰明」,專挑縫隙鑽。更何況,有時科考隊員為了更靈活地作業,索性把手套摘了或顧不上掖衣服,咬著牙堅持幹活。這種情況下,他們的面部和雙手,就很容易開裂,嚴重的還會凍傷。每次幫隊友處理傷口,我總是很心疼,「連哄帶嚇」要求他們做好防護。

  我最擔心的是隊員遇到意外事故。隊員一旦在現場遇到嚴重外傷,只能進行簡單處理,加上戶外變數大,如果孤立無援就會特別危險。除了叮囑還是叮囑,隊友們去作業,我的心也會一直懸著。越冬隊員的意志都很堅強,還反過來寬慰我。

  其實,身體上的苦,人不覺得有什麼,最害怕的還是心理出問題。

  我自詡是一個非常陽光的人。但有一次醒來,我竟然異常恍惚和悵然,分不清是中午還是晚上,然後就失眠了,只好聽起了相聲。窗外總是黑壓壓的,人體缺乏光照,生理變化的確會引發心理失衡。更重要的是,和家人分別太久,當然會牽腸掛肚、孤獨惆悵。站上竭盡所能地創造更流暢的網絡環境,但終究不能解無法當面陪伴之憾。

  隊友們除了自己積極調適情緒,還會主動融入集體,尋求溫暖和支撐。我制定了詳細的業餘活動計劃。周一、周四是電影專場,每天雷打不動有運動時間。一個人待著容易胡思亂想,多溝通交流才能互相安慰。記者 劉詩瑤

  (來源:《人民日報》2020年06月22日12版 責任編輯:王美麗)

相關焦點

  • 目標南極!3位氣象科考隊員隨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
    出徵南極11月10日,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船在上海出發。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選派的山西省氣象局五臺山氣象站董劍、陝西省氣象局華山氣象站武維剛以及安徽省壽縣氣象局凌新鋒將隨「雪龍」號分別前往南極中山站、長城站,開展為期18個月的常規氣象觀測和大氣成分觀測。
  • 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 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凱旋
    (記者王立彬、張建松)23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和「雪龍2」號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返回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這標誌著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歷時198天,兩艘極地科學考察船行程共7萬餘海裡。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考察隊決定向陸岸疏散一部分隊員,以防大規模傷亡出現。筆者不在撤出之列。圖為我穿好救生衣,下到冰面上,拍攝隊員們疏散場面。龐一農攝03道不盡的磨難為了在南極大陸創建中山站,116名隊員乘「極地」號船駛向拉斯曼丘陵。
  •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返回東半球
    新華社「雪龍」號11月28日電(記者 崔靜)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於當地時間28日16時45分(北京時間29日凌晨1時45分),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穿越0度經線,從西半球返回東半球。    「雪龍」號曾於11月1日從東半球駛入西半球。
  • ...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上午凱旋-雪鷹 南極考察隊 極地 赫德島...
    圖說: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上午凱旋 來源:網絡圖。  東方網4月12日消息:「雪鷹」的成功試飛,「雪龍」的最南航行,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的初光,南極冰芯單季鑽探的新紀錄,崑崙站主體建築的正式入住使用……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今日凱旋,其出色的成績單上充滿了引人矚目的關鍵詞。上午10時,在位於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國家海洋局與上海市政府舉行了簡樸而熱烈的歡迎儀式。
  • 邊科考邊授課 第36次南極考察「南極大學雪龍分校」開課了
    在「朱老師」的講述中,大家對我國的考察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時也對戰功赫赫的「雪龍」號以及全體船員充滿了敬佩。隨後,來自中鐵建工集團有限公司的曹濤為大家講述了《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施工介紹》。中國中鐵建工集團已經連續18年參與南極建設考察隊員,主要參與長城站、中山站建設工程,為中國南極科考工作提供了強大的後勤保障。
  • 我國開展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圖」
    11月10日,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在「雪龍2」號上同送行人員告別。 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 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啟程奔赴南極
    中新網北京11月10日電(記者 阮煜琳)中國自然資源部10日消息,由中國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10日從上海出發,開始執行南極科學考察任務,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本次考察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
  • 第31次南極考察隊明啟程 乘坐"雪龍"號船從上海出發
    東方網10月29日消息:記者昨天從新聞通氣會上獲悉,中國第31次南極考察隊將於明天啟程,乘坐「雪龍」號船從上海出發,前往南極大陸。考察隊由281名隊員組成。本次科考總航程約3萬海裡,歷時163天。
  • ...歷時158天航程約3萬海裡-雪龍 南極考察隊 南極大陸 赫德島...
    據《勞動報》報導,昨日上午,在歷經長達158天驚濤駭浪、冰雪交加的洗禮和考驗後,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完成了各項預定考察任務,乘坐「雪龍」號返回位於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科考期間,中國首架極地專用固定翼飛機在南極拉斯曼丘陵等地試飛成功。
  • 南極科考氣象小分隊隊員張金龍進行溫室氣體採樣
    南極科考氣象小分隊隊員張金龍進行溫室氣體採樣常首民 攝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李春蘭報導 5月18日,來自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氣象局的張金龍,作為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氣象小分隊隊員在南極中山站附近進行溫室氣體瓶採樣。此時的南極已經進入冬季,氣溫大約在零下20℃左右,即將迎來為期2個月的極夜。
  • 中國第四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極點進行科學考察
    新華社「雪龍」號8月21日電(記者 張建松)北京時間8月20日15時38分,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成功到達北極點,並隨後進行了科學考察作業,創造了我國曆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紀錄。新華社發(姚凡 攝)    當天上午,科考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到達北緯88度22分、西經177度20分地點。在進行第6個「短期冰站」和海洋考察站作業的同時,考察隊領隊吳軍和首席科學家餘興光率12名考察隊員分兩批乘「海豚」直升機成功抵達北極點。五星紅旗和考察隊隊旗在北極點冰面上飄揚。
  • 我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
    我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出徵】今天,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船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歷時198天「雙龍探極」 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凱旋
    4月23日,「雪龍」號、「雪龍2」號回到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以視頻會議形式舉行了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總結匯報活動,傳達了自然資源部領導重要指示,標誌著中國笫36次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任務,主要圍繞「雙龍探極」、南大洋業務化觀監測、考察站基本建設、「綠色考察」四項重點任務
  • 曾7次到南極4次到北極科考……
    鄂棟臣曾參與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一生參與7次南極考察和4次北極考察,兩次在國家南極科學考察中榮立二等功。他是武漢大學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極地測繪事業的開創者和學術帶頭人。1984.—1985.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任考察隊副書記兼測繪組組長創建中國南極長城科學考察站。1985.—1986.參加中國第二次南極考察隊赴長城站科考任副隊長副書記等職。200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 中國南極科考獲隕石270塊 排名躍居世界第三
    中新網1月16日電 據中國南極中山站昨天發回的電報,中國目前正在南極進行的第19次隊的考察中,已獲得隕石270多塊,在世界各國獲得南極隕石的數量排名中超過了歐盟的56塊,躍居第三位。  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南極隕石是人類探究自身生存環境的重要線索。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通過隕石了解太陽系其他類地行星的物質結構。
  • 中國南極考察隊完成太空人海採集水樣作業
    新華社「雪龍2」號1月8日電(記者劉詩平)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7日順利完成太空人海綜合科考的最後一次CTD(溫鹽深剖面儀)採水作業,採得的水樣將為研究這一海域的微小型浮遊生物和海洋化學要素等提供幫助。
  • 南極老船長來了!與沈權老師同行南極旅行
    他,18次南極考察,16次駕駛「雪龍」號,兩次分別作為海洋六號和向陽紅01船南極首航的船長顧問;5次北極考察。穿越魔鬼西風帶氣旋,在浮冰上航行,在冰原上開闢出海上航道,在零下五十九度的嚴寒下搭建泰山站……那些在電視上看到似乎離我們的生活很遙遠的探險故事,對船長沈權老師和極地考察隊隊員來說,都是切切實實的親身經歷。
  • 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10日從上海出發
    今天(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今天從上海出發,執行南極考察任務。此次科考由「雪龍2」船執行,計劃航程3萬餘海裡,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第37次南極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 華東師大南極科考人,都經歷了什麼?
    都將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步,但也可能是你人生的最後一步」1989年7月,由中國、美國、法國、蘇聯、英國和日本6國6人組成的國際橫穿南極大陸考察隊經過拍攝這部短片《極地之南 | 三代科考人》,旨在紀念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橫穿南極大陸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