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在中國南極中山站初光

2021-01-15 騰訊網

Chinese Optics Letters 2015年第11期封面圖:BSST在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鏡面實驗室樓頂測試和BSST拍攝的7角分視場星圖

南極科考隊員姜鵬副研究員在安裝BSST

(圖片來源: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望遠鏡在中山站高空物理實驗樓頂

(圖片來源: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初光星圖球狀星團NGC 104(也稱杜鵑座47),色彩合成由星圖天文影像工作室提供

(圖片來源: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南極巡天望遠鏡發現疑似比鄰星的掩星信號
    我國科學家在南極中山站,利用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開展比鄰星測光觀測,率先發布了其類似地球的行星「比鄰星b」掩星現象的初步觀測證據。這是南極中山站自2016年首次開展天文觀測以來獲得的第一個重要研究成果,該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天文學報》上。  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由中國極地中心、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天光所)、中國科技大學聯合研製。
  • ...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上午凱旋-雪鷹 南極考察隊 極地 赫德島...
    圖說: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上午凱旋 來源:網絡圖。  東方網4月12日消息:「雪鷹」的成功試飛,「雪龍」的最南航行,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的初光,南極冰芯單季鑽探的新紀錄,崑崙站主體建築的正式入住使用……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今日凱旋,其出色的成績單上充滿了引人矚目的關鍵詞。上午10時,在位於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國家海洋局與上海市政府舉行了簡樸而熱烈的歡迎儀式。
  • 京津冀 | 張金龍:在南極中山站的351天
    來源標題:張金龍:在南極中山站的351天據悉,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昨日在南大洋太空人海執行科考任務,這是中國首次在這一海域開展考察。南極是什麼樣?在南極工作是怎樣一種體驗?記者日前採訪了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越冬隊員張金龍。
  • 特別報導 | 百年瞬間:南極中山站建成
    2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宣告建成,這是繼長城站之後中國在南極建成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他們沒有絲毫的懈怠,馬上投入到中山站的建設中。經過139名考察隊員32天的艱苦奮鬥,中山站全部竣工。在建成慶典上,考察隊隊長郭琨的一席話,讓隊員們潸然淚下。
  • (第33次南極科考)「雪鷹601」飛機飛抵中國南極中山站執行任務
    新華社「雪龍」號11月11日電(記者榮啟涵)記者11日從中國南極中山站了解到,經過7小時33分的飛行,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於當地時間11日9時14分由南極點順利飛抵中山站,計劃於近期開展國際合作任務。
  • 從這裡登上南極內陸最高點——寫在南極中山站建站30周年之際
    南極中山站站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大氣與空間物理學研究室主任胡紅橋正在經歷第三次南極越冬。  近日,南極中山站雷射雷達安裝成功。在天空晴好時,今年他和團隊可實現對極區中高層大氣24小時晝夜連續觀測,填補我國極區中高層大氣觀測空白。
  • 中國自主研製的DIMM在南極泰山站成功進行視寧度測量
    這是中國繼在南極崑崙站實現視寧度測量之後,成功實現了南極泰山站的白天視寧度測量,為南極天文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基礎數據。   大氣視寧度是描述望遠鏡星像的不規則運動和彌散的物理量,會影響望遠鏡的實際分辨能力。
  • 我國運行著南極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
    原標題:冰蓋之巔,我國運行著南極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    太陽升上了地平線,天空不再一直黑洞洞,南極「極夜」已經過去。對天文學家來說,這也意味著每年的最佳觀測時間已經過去。  9月12日,973計劃支持的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項目在南京舉行驗收會,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南極研究中心主任、AST3項目首席科學家王力帆已只能用以往視頻,展示架設在萬裡之外的我國南極崑崙站的望遠鏡運行情況。  海拔4087米、零下80攝氏度,在讓人類望而生畏的南極崑崙站所在的南極冰蓋冰穹A,天文學家緣何架設目前成功運行的南極最大口徑光學望遠鏡?這將面臨哪些困難?
  • 中國計量人首次建立南極中山站絕對重力校準點紀實
    自1984年我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遠徵南極並建設長城站,到2020年4月,執行第36次南極考察的「雪龍」號和「雪龍2」號船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中國計量人藉助這次「雙龍探極」,終於第一次踏上了南極這片神秘的土地。
  • 在南極海拔最高的科考站,中國幹了這幾件大事!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 攝在完成南極內陸冰蓋之巔冰穹A地區的各項科考任務後,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崑崙隊24日撤離崑崙站營地,踏上返回南極中山站之旅。16名崑崙隊隊員自本月4日抵達崑崙站以來,開展了天文望遠鏡的維護和往年數據回收、天文臺址測量設備的安裝與運行、深冰芯鑽探設備維護與冰雪採樣、絕對重力測量等科考項目。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02隊友相逢格外親進一步交代背景:我們八位曾同在一個英雄集體——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1988/1989年度,116名全體隊員經過奮爭,使中國在南極大陸擁有了第一座考察站——中山站。龐一農攝03道不盡的磨難為了在南極大陸創建中山站,116名隊員乘「極地」號船駛向拉斯曼丘陵。陌路荊途,考察船先是被困南極冰區20餘天。後在1月14日22時15分~23時55分(當地時間),遭遇連續三次險些船毀人亡的特大冰崩。
  • 北京師範大學首次利用紅外相機自動監測南極中山站雪鸌
    如果你在極晝期間抵達南極中山站,漫步於站區附近的丘陵地帶,就能看到一些翩翩飛翔、通體雪白的鳥兒。它們屬於鸌形目鳥類,羽毛潔白,因此得名「雪鸌」,也有人稱之為「雪海燕」。憑藉高貴典雅的羽色與靈巧可愛的身姿,雪鸌被公認為南極最漂亮的鳥類之一。因其一生多與冰雪為伴,曾經有人賦予它童話裡的名字——「白雪公主」。
  • 南極中山站極晝結束日落後出現的漫天霞光
    南極中山站極晝結束日落後出現的漫天霞光 (2/4)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 在南極中山站吃著蔬菜,也別忘了當年的冰海驚魂!
    最近,一條「南極中山站科考隊員們新鮮蔬菜自己種」的微視頻火遍了朋友圈。為了能讓駐守南極越冬的科考隊員們吃到新鮮蔬菜,南極中山站特意設置了無土栽培的溫室大棚,種上黃瓜辣椒生菜,這些在內陸很普通的食材在這裡顯得彌足珍貴。現在可以種蔬菜的南極中山站,當年是如何建立的呢?這一切還要從1988年11月出發的「極地」號科學考察船說起。當「極地」號穿越了波濤洶湧的南半球「西風帶」,來到了南緯60度附近的南極浮冰區。
  • 應用於南極中山站的光伏支架的研究
    南極的資源豐富,對其進行科學考察與研究、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目前,中山站、長城站等南極科考站仍利用柴油發電來解決科考站的供電、供熱問題,而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極的生態環境。比利時、挪威、巴西等國均開展了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為科考站提供綠色能源的相關研究,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
  • ...歷時158天航程約3萬海裡-雪龍 南極考察隊 南極大陸 赫德島...
    據《勞動報》報導,昨日上午,在歷經長達158天驚濤駭浪、冰雪交加的洗禮和考驗後,中國第32次南極考察隊完成了各項預定考察任務,乘坐「雪龍」號返回位於上海的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科考期間,中國首架極地專用固定翼飛機在南極拉斯曼丘陵等地試飛成功。
  • 頭條 | 外界曾屢屢質疑中國的南極戰略,現在卻說——
    ▲資料圖片:2015年12月7日,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在南極中山站附近的冰蓋機場成功試飛。報導稱,在包括極地區域在內的新領域的國際規則制定方面,中國希望發揮主動作用,但是它卻未發布其南極戰略。
  • 南極泰山站實現白日視寧度測量
    原標題:南極泰山站實現白日視寧度測量  昨天(1月27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科研人員自主研製的南極視寧度測量儀DIMM,已於近日在南極泰山站正式開始觀測。這是我國繼在南極崑崙站實現視寧度測量之後,成功開展白日視寧度測量。
  • 中國南極科考內陸隊順利抵達崑崙站
    記者通過銥星電話從崑崙站獲悉,經過15天1200多公裡的艱難跋涉,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內陸隊——崑崙隊於當地時間30日17時20分抵達中國南極崑崙站。
  • 中國第26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返回東半球
    此後,「雪龍」號3次成功穿越西風帶,先後完成在中國南極長城站的卸貨補給任務和在阿根廷烏斯懷亞港的油料、淡水補給,於22日正式踏上奔赴中國南極中山站的徵程。在此次考察中,「雪龍」號已累計航行13400餘海裡(1海裡等於1.852公裡)。    「雪龍」號大副朱兵說,返回東半球後,「雪龍」號仍將沿著南緯60度向東航行,預計於12月8日左右抵達中山站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