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中山站極晝結束日落後出現的漫天霞光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南極中山站極晝結束日落後出現的漫天霞光 (2/4)

「← →」 可以實現快速翻頁

1月21日,南極中山站持續了整整60天的極晝結束了。到1月24日,太陽在地平線以下的時間僅為25分鐘,但隨著日落時間越來越早,日照時間漸漸縮短,1月31日,晚上22:19分日落,次日凌晨2:06分日出。這是中山站附近太陽落到地平線以下映出的漫天霞彩。記者 阮煜琳 攝

點擊進入專題:極地印記——中新社記者親歷南極科考

發布時間:2012-02-01 08:53:15 【編輯:楊彥宇】

南極中山站極晝結束日落後出現的漫天霞光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京津冀 | 張金龍:在南極中山站的351天
    來源標題:張金龍:在南極中山站的351天據悉,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任務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昨日在南大洋太空人海執行科考任務,這是中國首次在這一海域開展考察。南極是什麼樣?在南極工作是怎樣一種體驗?記者日前採訪了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隊越冬隊員張金龍。
  • 北京師範大學首次利用紅外相機自動監測南極中山站雪鸌
    如果你在極晝期間抵達南極中山站,漫步於站區附近的丘陵地帶,就能看到一些翩翩飛翔、通體雪白的鳥兒。它們屬於鸌形目鳥類,羽毛潔白,因此得名「雪鸌」,也有人稱之為「雪海燕」。憑藉高貴典雅的羽色與靈巧可愛的身姿,雪鸌被公認為南極最漂亮的鳥類之一。因其一生多與冰雪為伴,曾經有人賦予它童話裡的名字——「白雪公主」。
  • 海上航行30餘天:「雪龍」與「雪龍2」破冰重逢抵中山站
    南極考察選在每年夏天進行,也就是國內的冬天,因為這個時間段南極的天氣和溫度都沒有那麼惡劣,適合開展一些野外的科考工作和站區的建設工作。南極夏天快要結束的時候,考察隊員一部分隨雪龍船撤離南極;還有一部分則要留在考察站過冬,即便是在漫長而寒冷的極夜,他們也要保證考察站設備的安全運行和一些常年觀測項目的進行,「越冬隊員」在南極要待15個月左右,有時候甚至超過一年半。
  • 特別報導 | 百年瞬間:南極中山站建成
    在1989年1月26日中山站舉行的奠基儀式上,隊員們升起鮮豔的五星紅旗新聞聯播:我國在南極大陸的科學考察基地中山站第一期工程,今天在南極拉斯曼丘陵落成。中山站郵政局今天也正式成立並開始營業。中山站在茫茫一片的冰雪荒原的南極大陸上,神奇般地倔強昂揚地樹立起來了。這一奇蹟,在我們中國人民的手裡出現了。
  • 在南極過個極晝中國年
    「12年來了10次」 這就是科考南極的工作狀況 在南極大陸的夏天,夜裡12點左右太陽落下,但天空依然明亮。這是極地科考的黃金期,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的春節又將在忙碌中度過。
  • 從這裡登上南極內陸最高點——寫在南極中山站建站30周年之際
    南極中山站站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大氣與空間物理學研究室主任胡紅橋正在經歷第三次南極越冬。  近日,南極中山站雷射雷達安裝成功。在天空晴好時,今年他和團隊可實現對極區中高層大氣24小時晝夜連續觀測,填補我國極區中高層大氣觀測空白。
  • 在南極中山站吃著蔬菜,也別忘了當年的冰海驚魂!
    最近,一條「南極中山站科考隊員們新鮮蔬菜自己種」的微視頻火遍了朋友圈。為了能讓駐守南極越冬的科考隊員們吃到新鮮蔬菜,南極中山站特意設置了無土栽培的溫室大棚,種上黃瓜辣椒生菜,這些在內陸很普通的食材在這裡顯得彌足珍貴。現在可以種蔬菜的南極中山站,當年是如何建立的呢?這一切還要從1988年11月出發的「極地」號科學考察船說起。當「極地」號穿越了波濤洶湧的南半球「西風帶」,來到了南緯60度附近的南極浮冰區。
  • 中國計量人首次建立南極中山站絕對重力校準點紀實
    而海洋的複雜環境,極地的極端、惡劣氣候,往往造成各種設備出現測量上的漂移和誤差。因此,計量儀器深入參與南極科考,為各種科學儀器提供在線校準,就具有非常重要而現實的意義。而重力測量在國計民生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它是地震前兆觀測研究、氣象研究和預報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也為地下資源勘探和普查、地下結構探測等提供重要技術支持。
  • 中國自主研製的DIMM在南極泰山站成功進行視寧度測量
    在南極從事天文觀測,需要克服低溫低壓等極端惡劣環境,並且考察隊在南極極晝條件下裝調DIMM,肉眼無法看到星,增加現場安裝調試困難。   到目前為止,該臺DIMM視寧度監測儀在南極泰山站一直連續正常觀測,獲得了寶貴的泰山站視寧度數據。結束南極泰山站的觀測任務之後,該設備將被運往中國在南極的另一考察站——中山站繼續進行視寧度監測。
  • 應用於南極中山站的光伏支架的研究
    南極的資源豐富,對其進行科學考察與研究、環境保護及資源利用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目前,中山站、長城站等南極科考站仍利用柴油發電來解決科考站的供電、供熱問題,而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南極的生態環境。比利時、挪威、巴西等國均開展了利用太陽能和風能為科考站提供綠色能源的相關研究,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1]。
  • 南極泰山站實現白日視寧度測量
    原標題:南極泰山站實現白日視寧度測量  昨天(1月27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科研人員自主研製的南極視寧度測量儀DIMM,已於近日在南極泰山站正式開始觀測。這是我國繼在南極崑崙站實現視寧度測量之後,成功開展白日視寧度測量。
  • 我國第37次南極科考起航,為什麼南極科考都選擇在冬半年前往?
    先後在南極建立了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等四個科學考察站。此外,這次「雪龍2號」前往南極大陸,還將對南極中山站和長城站的越冬人員進行輪換,以及物資補給工作,預計將會在2020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整個考察任務將會歷時半年時間。為什麼每次我國對南極進行科學考察,都會選擇在臨近冬季的11月份出發呢?
  • 張國立和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隊員們與南極中山站現場連線
    ,闊別31年後相聚於此,最後把喜相逢推向高潮,以意味深長的歌聲結束。我們隊友之誼,不同於或朋友或同學或同鄉之誼,皆為生死之交,相見後感情流露,一般不可比。央視這些小年輕真會抓故事,預見到了必然出現的高潮與濃情,佩服!」我帶有當年在南極考察用過的帽子,帽沿上方標有南極地圖,兩側是「中國」二字。小葉子認為是不可多得的實物,提醒我別忘了在現場展現。她更矚目《川江號子》,請李國華現場重唱,來一次多年前的情景回放。
  • 【北京日報】南極泰山站實現白日視寧度測量
    記者1月27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科研人員自主研製的南極視寧度測量儀DIMM,已於近日在南極泰山站正式開始觀測。這是我國繼在南極崑崙站實現視寧度測量之後,成功開展白日視寧度測量。  大氣視寧度是描述望遠鏡星像的不規則運動和彌散的物理量,會影響望遠鏡的實際分辨能力。
  • 知識梳理——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
    (位於南極圈以外,無極晝極夜現象)   ②中山站(有極晝極夜現象)   ③崑崙站(有極晝極夜,距離南極點最近) (1)「雪龍」號由上海駛往中山站途中,年均溫的變化趨勢為( )A.一直升高B.一直降低C.先升高,後降低D.先降低,後升高
  • 南極之戀真實人物原型介紹 揭秘艱辛的拍攝過程
    七年磨一劍,作者吳有音四赴南極、一赴北極,在極晝的風雪、極夜的酷寒下寫下了這本震撼萬千讀者的小說《南極絕戀》。圖書一經出版,眾多讀者感動落淚並紛紛好評,有人稱又重新相信了愛情,有人說翻新了自我的認知,而有人則通過極端的設定,了解了愛的含義,以及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渴望。
  • 三戰南極!90後測量學博士中山科考站駐守600天
    南極有多遠?10000海裡,航行30天。擁有極晝和極夜,冰川和苔原。遼闊,嚴寒,神秘,是我們不為所知的另一天地。大地測量學博士李航,用鏡頭記錄下2020年南極度夏期間的「考察高光時刻」這是李航第三次參加南極考察,算上2020年的這次考察,他的南極生涯累計到了600+天。
  • (第33次南極科考)「雪鷹601」飛機飛抵中國南極中山站執行任務
    新華社「雪龍」號11月11日電(記者榮啟涵)記者11日從中國南極中山站了解到,經過7小時33分的飛行,中國首架極地固定翼飛機「雪鷹601」於當地時間11日9時14分由南極點順利飛抵中山站,計劃於近期開展國際合作任務。
  • 為什麼南極極晝太陽24小時照射,溫度還這麼低?
    我們知道,太陽是地球主要熱量的來源,在地球不同緯度的地區,因為受到太陽直射和距離的影響,導致溫度上出現了巨大差異,一般來說赤道地區最熱,而南北極溫度最冷。這不得不讓人感嘆地球的精妙,地球距離太陽這麼遠,極地和赤道距離太陽的距離其實差距不大,但是氣溫差異卻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