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象與騎象人》有感:內心強大,戰勝自我,知行合一,一生幸福

2020-12-06 百家號

真正的幸福只有當你真實地認識到人生的價值時,才能體會到。

——科威特作家 穆尼爾·納素夫

「你幸福嗎?」

「我姓曾。」

這段神奇的對話出現在央視曾播出的《走基層,百姓心聲》特別調查節目中。

這名務工人員看似文不對題,卻令人遐想聯翩的回答在網絡火速走紅,被網友們封為2012又一「神一樣的回覆」。

而要回答「你幸福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下面這個問題。

什麼是幸福?

俄國作家列夫·託爾斯泰這樣回答:

愛和善就是真實和幸福,

而且是世界上真實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

作家張愛玲這樣說道:

人生最大的幸福,

是發現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著自己

人生追求目標太多,所以幸福來源各式各樣,

每個人對幸福的感受也不同。

萬事萬物皆有其規律,幸福也有幸福原則。

追求幸福,先要摸清幸福門道,掌握原則。

《象與騎象人》的作者喬納森·海特是積極心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多年來一直研究影響人們幸福的因素。

《象與騎象人》是他的代表作,出版後獲得了全球知名媒體,以及許多心理學大師的一致好評。

1

下面我主要分三點來解讀這本書:

第一、象與騎象人如何左右我們的幸福?

海特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使用大象和騎象人,比喻人類心智兩套系統。

海特認為人的心理有兩套系統在運作:自動化和控制化處理過程。

自動化系統就是一頭大象,就是人的內心感覺、本能反應、情緒和直覺;

有意識的思考、控制後的理性抉擇,則是騎象人。

區別在於:自動化系統<大象>一次能處理多件事,而控制化系統<騎象人>一次只能處理一件事。

大象和騎象人,直覺和理性,本能和反省,各自擁有聰明才智,若無縫配合,則大腦智慧運行,心靈自在;若配合欠佳,則狀況百出、內心矛盾。

海特認為阻礙幸福的重要因素,是不同自我之間的衝突。

控制化處理系統的發展需要語言,

在進化中較晚才出現。

而自動化處理系統在生物誕生時就已經存在,

因此要比控制化處理系統完善很多,力量也更大。

所以如果騎象人與大象發生衝突,往往會是騎象人失敗。

騎象人和大象之間常發生的衝突有三種:

1、無能的意志力

我們經常在剛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充滿幹勁,但時間一長往往選擇了放棄,因為意志力薄弱而失敗。很多人在每年年初的時候,著手在立目標定計劃,或讀書,或減肥,但是到了年尾回頭去看目標的時候發現正因為各種原因,選擇了放棄。

特別是減肥這個目標,這是和人類的原始本能去抗衡。因為從人的進化開始,人有儲存熱量的原始本能,所以踫到小龍蝦,蛋糕等高熱量高糖分的東西往往意志力薄弱管不住嘴而減肥失敗。

2、心理幹擾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大家很快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這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白熊效應,又稱白象效應、反彈效應。

失眠的人總被告知「睡前不要胡思亂想」,對於傷心的回憶,我們也總提醒自己不要回想,但事實往往與之相反。越是不要做、不要記得的事情,卻往往越會做,越會回想。

3、冠冕堂皇的理由

因為我們很多想法和判斷都是由自動化系統<大象>做出的,一旦我們需要對這些想法和判斷做出解釋,我們就可能根據已做出的判斷編個理由出來。

此外,因為生存的需要,自動化處理系統會更容易關注負面的東西。

比如正面新聞和負面新聞,同樣是新聞我們卻往往更關注負面新聞。負面新聞和看別人出洋相一樣能更多地引起我們的興趣,甚至讓我們覺得開心。像某某明星出軌,某某明星自殺,這種負面新聞總是被人們,津津樂道。所以也就傳播得比較快,比較廣。

另外一方面,人們喜歡關注負面新聞,也是一種有安全意識的表現。因為負面的東西有可能會影響到我們自身的安全。這是一種本能性的關注。當我關注之後,我們會將這些信息跟周邊的人去確認。這種確認的過程也無形當中增加了傳播效果。

負面新聞分兩類,一類與自己毫無關係的這類消息,我們會津津樂道,因為它使我們開心。另外一種,跟我們有一些關係的,這種消息我們會更加關注,這是本能性的防禦。所以不管是哪一種,它的傳播都相對來講正常的新聞要來得更快更廣。

而過多關注這些負面的東西和以上這些原因,都會讓我們容易不幸福。

2

第二、身外之物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嗎?

塞利格曼和心理學家20世紀90年代末創建積極心理學,提出一個「幸福方程式」,也是積極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

H=S+C+V

H:幸福持久度,S:遺傳的幸福範圍, C:個人生活條件, V:自己可控因素。

幸福持久度=遺傳幸福範圍+個人生活條件+自己可控因素。

海特認為,只要我們追求正確的身外之物,就可以獲得幸福。

1,拒絕炫耀性消費,因為炫耀性消費只會讓我們陷入攀比的死循環,變得更加不幸福

每年的雙十一,網上購物都在不斷的打破銷售記錄,

2017雙十一天貓最終成交1682億,大家都在朋友圈裡炫耀自己的「戰利品」,但有多少是理智的必須的消費呢?

為了克服炫耀性消費衝動,我們可以用冥想或者認知行為療法,來馴服心中的大象。然後我們可以去追求那些真正提升生活質量的物質條件,比如離公司更近的房子等等。

2,當我們向著目標前進時,可以感受到持續的幸福感,所以我們應該去追求讓自己發揮優勢,全身心投入的挑戰。

莎士比亞說: 成功之時,一切已結束;努力的過程是最幸福的」。

朝著目標前進,比達到目標要幸福,這在心理學稱為「進展原則」

心理學家查德-戴維森指出,人有兩種積極情感:

「達成目標前的積極情感」(pre-goal attainment positive affect),即朝著目標前進時感覺到的情緒;

「達成目標後的積極情感」(post-goal attainment positive affect),即達成目標後感覺到的積極情緒。

發現心流體驗的米哈裡指出,人類追尋理想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一開始對某個領域充滿興趣,沉醉其中,享受心流。

經過多年投入,與相關的人、事和核心價值,建立緊密關係,進而享受更多更久的心流體驗。

這種全心投入,是另一種「工作是愛的具體展現」。

自我與客體間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聯結:作家整個人「昏了頭似的」,沉浸寫作;科學家「目眩神迷沉醉天文學中」。這種關係出於個人主觀認定,至此,工作已成一種「天職」。

19世紀和20世紀初最偉大的現實主義雕塑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說道:「 工作就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歡樂,也是幸福之所在。」

中國明朝心學大師王陽明說:「修身和工作,其實是一回事。修身是為了工作質量提高,提高工作質量來自於修身。修身是體,工作是用,致良知就是其中訣竅。」

這也正如日本著名企業家稻盛和夫所說的,工作中修行是幫助我們提升心性和培養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們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來磨練我們的心,提升了我們的靈魂層次,光明了我們的良知。

3,作為群體性的社會性動物,我們應該去追求良好的人際關係。每個人出生開始,就渴望和身邊的人建立安全的關係。

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能給人帶來心理上的幸福,還能帶來生理上的好處,可以提高免疫能力,延長壽命。而建立良好人際關係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互惠。

3

第三、什麼內在事物能讓我們獲得幸福?

海特的答案是自我提升感。

自我提升感讓人體驗到幸福的生理原因是催產素,催產素會讓人產生親密感和信任感,並更願意打開心胸去接受新的關係。同時海特也給出了獲得自我提升感的三種途徑。

1,見證美德。當我們從他人身上,感受到勇敢、慈愛或同情等美德時,就會放下防衛心,並感受到幸福。

2,尋求敬畏感。

當人們面對比自己宏大許多的事物,如壯麗的大自然,或是了不起的觀念,就會從心底產生敬畏。

另一種會讓人產生敬畏感的是巔峰體驗,這種體驗常見於宗教徒身上,同時也是宗教產生的重要基礎。

3,融入群體,和別人為同一目標努力。

這是因為群體成員間會形成和諧的凝聚力,這一方面滿足了我們和他人建立連接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讓我們脫離自我,融入到集體這個更龐大的存在中,感受到自我提升。

而關於自我提升感,中國明朝的心學大師王陽明提出的見解更加深刻。

王陽明的心學有兩個要點。一是「心即理也」,即一個人只要能夠悟到心的本體,心本身是善的,人心的制高點是良知。那麼他就可以日益精進,達到成賢成聖的高度。心學的第二個要點就是「知行合一」。

要判斷一個人的心靈狀態是否健康良好,最簡單的標準,就是王陽明經常引用的《中庸》裡的一句話:「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也就是說:一個人無論處在怎樣的境遇之中(富貴、貧窮、順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詳、自得其樂的心境,都始終保持內心強大。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

在他看來欲簡泊,先意誠。

人的本心就是真,這世上只有兩件事,一件為真,一件為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4

為什麼知道那麼多道理,還是感覺過得不幸福?

今天很多人之所以感覺過得不幸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於大多數人都一味地向外求,不懂向內求,從而疏於照看自己的心靈。

殊不知,心外無物

心靈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靈狀態則是幸福的直接源泉。

只有你用心去體驗生活時,你才會時時感覺到幸福。

臺灣作家龍應臺這樣描述她對幸福的理解:

幸福就是,頭髮白了、背已駝了、用放大鏡艱辛讀報的人,還能自己走到街角買兩副燒餅油條回頭叫你起床。

幸福就是,平常沒空見面的人,一接到你午夜倉皇的電話,什麼都不問,人已經出現在你的門口,帶來一個手電筒。

幸福就是,在一個尋尋常常的下午,和你同在一個城市裡的人來電話平淡問道,「我們正要去買菜,要不要幫你帶雞蛋牛奶?你的冰箱空了嗎?」

當你靜下心來用心去體驗生活時,你會發現原來幸福一直在身邊,寒冷時一件禦寒的大衣。身體不適時一杯溫開水。飢餓時一半白面饅頭。孤單時一個問候的電話。黑夜裡一束希望的光。都是散落在生活裡的點點幸福。

我相信,當我們保持內心強大,戰勝自我,知行合一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業和工作,那麼終有一天,當別人問你:「你幸福麼?」的時候,我們可以自豪地回答:「我每一天都感到很幸福!」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謝謝

相關焦點

  • 《象與騎象人》助你找到幸福秘訣
    喬納森·海特在《象與騎象人》這本書,用「大象」和「騎象人」的比喻,一語給我們道破了真相。海特是美國積極心理學先鋒派領袖,被人們稱為「21世紀最不應該被忽視的心理學家」,這本書也被稱為近10年來最重要的積極心理學著作。什麼是積極心理學?就是幫助人們提升幸福的學派。
  • 【一本好書】讀《活著》有感
    【一本好書】讀《活著》有感 2020-11-21 19: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你比自我想像中更強大,掌握三個成長心法,喚醒你的強大潛能
    文/唐若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一個人內心的強大,往往來自於自我的連接。許多人之所以不強大,很多時候是我們內在負面能量在阻止自己。真正內心強大的人,擅長喚醒內在潛能,他們相信自己可以辦到,並積極尋找辦法,我們就能變得越來越厲害。有一個哲人曾說過,我們永遠不要低估你的能力,往往它能爆發出驚人的力量。
  • 幸福是自我內心的感知
    我們已經習慣於刷朋友圈,刷微頭條,每天能看到好多曬旅遊、曬美食、曬聚會的帖子,圖文並茂,十分生動,總給人幸福滿滿的感覺。直到有一天,你幸福嗎?這個問題突然向我提出來,我竟瞬間懵逼了。以前好像還真沒有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對於幸福的感覺總是很模糊。
  • ——讀《彼岸花》有感(高二)
    ——讀《彼岸花》有感(高二)  我想我是喜歡安妮的。  一個風華絕代的女子,我不知道這個女子是幸福還是不幸。她帶給我大片大片的孤獨和內心流離失所的荒蕪,手心疼痛得閃著寂寞,絕望像野花般瘋狂滋長,然後告訴自己,我還是一個騎著單車的16歲花季女孩,或許我應該卻無法拒絕安妮的憂鬱塵世和風情萬種。
  • 強大的外表&柔軟的內心——讀《大灰狼咕嚕》系列
    原標題:強大的外表&柔軟的內心——讀《大灰狼咕嚕》系列 強大的外表&柔軟的內心 ——讀《羞恥的秘密》和《懷念的味道》 咕嚕被「你的媽媽是黃鼠狼」擊中了內心的柔弱,轉而用打架的方式證明他的強大,在一次次戰鬥中,他用贏取比賽當成被接納的籌碼,結果有些大灰狼並沒有因為他的勝利而放棄恥笑,他還是沒被所有的大灰狼群體接納。在一次有預謀的挑戰中,他被狼群打得遍體鱗傷,那個在角落裡一直關注他的黃鼠狼媽媽為了救他,身負重傷,咕嚕終於在內心接納了他的媽媽,但是黃鼠狼媽媽卻再也醒不過來了。
  • 一個人內心強大的五種表現
    我們如何才能過好這漫長的一生,如何擁有一個美好的、有意義的、有質感的人生呢?這是一個被很多人反覆探討的話題。前幾天,我在某本雜誌上看到一段熟悉的話:有兩個人從鐵窗朝外望去,一個人看到的是滿地泥濘,另一個人看到的是滿天繁星。看到這段話時,我突然意識到這其實就是我們過好這一生的精髓所在,這個精髓就是:強大的內心。
  • 《七宗罪》:大象和騎象人,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不同人物的性格
    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將這兩個「自我」比喻為象與騎象人。也就是說一個「我」是靠直覺和潛意識控制的大象,另一個「我」則是用晦而明、冷靜克制的騎象人。上一篇我從人性角度分析了《七宗罪》。今天這一篇文章我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影片中不同人物身上「象」與「騎象人」的分布和呈現。
  • 讀《昆蟲記·蟬》有感
    來之不易的幸福——讀《昆蟲記·蟬》有感        中山路小學五(7)班 李若妍
  • 《搏擊俱樂部》戰勝自我與完成救贖
    整部影片不再以攻擊性行為、誇張的拍攝方式、非常規的表演動作來凸顯此影片的藝術表現方式「暴力美學」,而是直擊人內心的本來暴力欲望和真實自我的內心深處。相比於香港吳宇森的傳統的暴力美學的表現方式和情感表達方式來說,此部電影打破常規暴力美學的敘述方式,不再是通過單一的槍戰或打鬥的場景來突出暴力美感,以尋求精神刺激和視覺衝擊力。
  • 初中讀後感範文:讀《人生》有感800字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讀後感範文:讀《人生》有感8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人年青。   ——題記   《人生》是我前幾個月讀的一本書,路遙用他那樸實無華的文字記錄了一個年輕小夥高加林一年的經歷,他的一年可謂是起起伏伏。
  • 初中讀後感範文:讀《活著》有感700字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讀後感範文:讀《活著》有感7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他活著,身邊的親人朋友卻一一在這個故事裡死去。   餘華用一種平淡而近似於冷酷的筆調寫完了福貴的一生。主人公福貴是民國時期的地主少爺,因嗜賭成性輸光了家產,父親被氣死後,福貴一家成為了佃農。
  • 書評 | 讀《老威爾的行星》有感——抖M的自我修養
    通常我的確會記錄下自己的一些點子,只可惜往往在意淫之後很少動筆,因為……已經自我滿足了還幹嗎要寫出來呢,不累嗎?嗯,因為懶人懶得填坑,所以當然會避免去挖坑,這是非常合理的。直到有一天,我在賢者時間中終於又找到了寫作的動力,我決定寫一篇「講述人類遭遇世界末日,無從自我救贖,在絕望之下只能儘可能保存文明痕跡,等待後續智慧生命去發現」——這樣的故事。
  • 學會微笑,學會堅強,自我加油,讓自己的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
    一個人的內心是否強大不是與生俱來的,要想內心強大,首先要學會微笑,因為笑容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線。要懂得自我欣賞,要自信自立。在欣賞別人,照顧別人的同時也一定要學會欣賞自己照顧自己,要懂得取長補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
  • 《愛因斯坦傳-天才的一生》你讀了嗎
    你讀過《愛因斯坦傳-天才的一生》嗎?有人說過,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愛因斯坦,舉世聞名的德裔美國科學家,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現代物理學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他是科學的標誌、天才的代名詞。
  • 在思維中認知事物在行動中感知事物,知行合一,才能覺知活出自我
    但問題在於人們用一種錯誤的方式使用他們的理性跟認知,我接觸過很多聰明人,他們大部分人都會被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所困擾,也沒有辦法從認知層面去引導他們,他們更適合自我心理療愈。在意識療法自我心理療愈體系裡就揭露了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自己身體的感知系統。
  • 希望和光明在前方——讀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有感
    15年前的書,15年後從塵封的書架上撣去灰塵,重新翻開,歲月的打磨、歷事練心,再次讀來,別樣感受,湧上心頭。留下一段文字,既勉勵自己,也分享同道。這本書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根據他二戰中被投入奧斯維辛集中營的苦難經歷寫成的一本著作。在集中營裡他經歷了九死一生,而且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皆死於那裡。
  • 學會堅強——讀《少年南懷謹》有感
    而後二十多年,他一直致力於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他追尋夢想積極踐行,知行合一,受到國內外民眾的追崇。這似乎就是南懷謹先生波折的一生,對我們青少年來說,所處的時代不同,很難領會或感受他的艱辛與不易,我們的社會是很美好又和諧的。因此,我們可能都或多或少十分嬌氣,就像溫室裡的花朵,經受不住嚴寒與酷暑的折磨。
  • 讓內心變強大的10個秘密……
    你的內心強大嗎? 如何擁有強大的內心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你是否擁有這些內心強大的品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