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一號即將再入大氣層燒毀……收到請回答!我們會永遠記住你!

2021-01-17 廣州日報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

2018年3月30日

天宮一號運行在

平均高度約189.5公裡的軌道上


圖表:天宮一號發射: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新華社記者 高微 編制


預計北京時間

今天或明天

將再入大氣層燒毀





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女媧補天.....


這是神舟六號任務航天員拍攝的畫面。


這些千古相傳的神話故事

記載著中國人天馬行空般的想像力

也見證著國人

對神秘而又浩瀚的太空

無盡的嚮往


2017年7月26日「中國夢·航天夢——首屆中國航天員飛天攝影作品展」在京舉行。在北京天文館,一名小朋友在攝影展上參觀。新華社記者 王化娟 攝


1961年

前蘇聯將人類歷史上

第一位太空人送入太空

十年之後

世界上首個載人空間站

「禮炮1號」發射


1961年4月12日,原蘇聯太空人加加林駕駛「東方」一號宇宙飛船首次進入太空,揭開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新篇章。這是加加林在宇宙飛船起飛前乘坐汽車前往宇宙飛船發射基地。 新華社發


夢想的壯美

和現實差距

時刻激勵著中國航天人


2011年11月8日,技術人員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光學點號模擬衛星監控程序。新華社記者 劉彬 攝


他們殫精竭慮、奮起直追

許多人用盡畢生心血

只是為了看到

中國人太空夢實現的那一天


這是垂直組裝廠房裡的神舟九號船箭塔組合體。新華社記者王建民攝


50多年的光景過去

蘇軾所呼喚的那個「宮闕」

印著鮮豔的五星紅旗

驕傲地飛翔在浩瀚的太空

這就是天宮一號


新華社圖表,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全過程。新華社記者 崔瑩 高微 編制


它是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

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

它的發射標誌著中國

擁有了自己的空間實驗室

也擁有了浩瀚宇宙中

第一個「中國之家」


2012年6月18日,神九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全部進入天宮一號實驗艙內(視頻截圖)。新華社發


2010年10月

中國宣布正式啟動

實施中國載人空間站工程

計劃在2020年前後將建成

規模較大、長期有人參與的

國家級太空實驗室


2014年5月17日,一名小朋友在南京科技館廣場參觀天宮一號、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模型。當日,2014年全國科技活動周暨南京市第26屆科普宣傳周在南京科技館拉開帷幕,眾多小朋友隨家長趕赴「科技大集」,學習科學知識。


天宮一號還未騰飛

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天宮一號發射前,2011年9月20日11時38分,發射塔架開始關閉,等到發射前40分鐘才能打開。新華社記者秦憲安攝


2011年9月29日,北京飛控中心工作人員在做準備工作。天宮一號發射在即,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各項工作準備就緒。新華社記者 王永卓 攝


巨龍

終究迎來了騰飛的那天

2011年9月29日

伴隨著大地的轟隆聲

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搭載著天宮一號

衝入太空


2011年9月29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 攝


實施空間交會對接任務

突破和掌握交會對接技術

是建設載人空間站的基礎和前提


天宮一號剛升空不久

就迎來了它的第一次挑戰


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神舟八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李剛 攝


2011年11月1日

神舟八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起程

踏上與天宮一號的「赴約之旅」

留下了浪漫的「太空之吻」


2011年11月3日凌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指控大廳,技術人員通過大屏幕觀看天宮與神八對接全程。


經過兩天的追逐和5次變軌

神舟八號在2011年11月3日凌晨

與天宮一號成功實施

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


2011年11月3日凌晨,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陸續進行接觸、捕獲、鎖緊等一系列動作。這是1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天宮/神八交會對接示意圖。新華社記者王永卓 攝


這標誌著我國

成功掌握了交會對接技術

外太空的「中國小家」

即將迎來它的第一位人類訪客


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神舟九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歷史永遠記得

2012年6月

神舟九號飛船的蓬勃升空

記得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

出徵時國旗前的敬禮

那是誓言

也是決心


2012年6月15日,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航天員景海鵬(中)、劉旺(右)和劉洋與記者見面。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和女航天員劉洋組成。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歷史永遠記得

首次手控交會對接

劉旺以不到7分鐘

誤差僅18毫米的中國精度

贏得世界喝彩

……


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一號手控對接成功。2012年6月24日拍攝的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大屏幕顯示,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再次形成組合體,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成功,三位航天員舉手慶賀。新華社記者王永卓攝


歷史永遠記得

2013年6月11日 

神舟十號發射升空

那堂「太空授課」

拉近了許多人與太空的距離

那是神舟和浩瀚星辰

給予我們最好的禮物


2013年6月10日,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同記者見面,6月10日,航天員聶海勝(中)、張曉光(右)和王亞平出席見面會。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飛船發射升空。新華社發(李培斌 攝)


2013年6月20日10時許,我國首次太空授課開始。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天宮一號開展基礎物理實驗,展示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這是航天員王亞平在演示太空陀螺運動。新華社記者王永卓攝


這是授課結束時,三名航天員向大家揮手再見。


短短幾年間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

獨立掌握載人天地往返技術

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

獨立自主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2013年11月9日,兩名小參觀者在觀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模型。


在這個過程中

天宮一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中國人擁有自己的空間站

指日可待


圖表:中國空間站構想圖。新華社記者 馬研 盧哲 編制


新華社通稿

這樣描述天宮一號的一生



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

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

完成了各項既定任務

為中國載人航天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016年3月16日

天宮一號正式終止數據服務

全面完成了歷史使命

進入軌道衰減期




天宮一號取得的榮譽

屬於全體航天人

他們一絲不苟、分秒必爭

用辛勤的汗水和頑強的拼搏

努力實現著

中華民族的太空夢


2011年11月8日,一名技術人員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某光學點號光學設備前全神貫注地工作。新華社記者 劉彬 攝


再次望向天際

請記住天宮一號

也是記住了

中國航天不斷進步的歷史


2011年10月5日,「天宮一號」過境北京的美麗瞬間。新華社發(朱進攝)


記住那個





的載人航天精神


2011年9月29日,天津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小學員在展示自製太空飛行器模型。新華社發(劉東嶽 攝)


天宮一號

收到請回答!

天宮一號

謝謝!


dvdf


天宮一號即將謝幕

中國空間站則剛剛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中國空間站核心艙首次公開


今年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第三步的關鍵之年。近日,央視記者在天津航天城的廠房裡,首次揭開了中國空間站核心艙的神秘面紗。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主任設計師 張昊:

空間站的核心艙,是空間站的主控艙段,主要對整個空間站的飛行姿態、動力性、載人環境進行控制。其中的一塊大柱段部位,主要是航天員工作和實驗的地方。而另一個小柱段,是航天員的睡眠區和衛生區,保證航天員的生活和正常的居住環境。



中國空間站由一個核心艙和兩個實驗艙組成,每個艙都重達20噸以上,這種三艙構型可以對接兩艘載人飛船、一艘貨運飛船。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 朱光辰:

對神舟飛船來說,它就相當於是一輛轎車。對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來說,它相當於是一室一廳的房子。到了空間站,它應該是三室兩廳還帶儲藏間。 


一國之力實現多國研製空間站的目標


此次採訪中,記者也首次接觸到了這支在外界看來較為神秘、平均年齡只有35歲的研製團隊。



1995年,16個國家聯合研製國際空間站的項目已啟動,並拒絕了中國的加入。就在當年,中國空間站副總設計師朱光辰加入了中國空間站研製團隊。


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朱光辰:

要建造中國自己的空間站,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就是靠自己。國際空間站是由多個國家聯合完成。現在我們要靠一個國家的力量,把所有技術在我們空間站上都要實現。



從提出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計劃的第一天起,朱光辰和空間站團隊就做好了開天闢地的準備。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他們花了整整11年時間。此後越來越快:

2008年,航天員翟志剛邁出了中國人出艙活動的第一步;

2016年,景海鵬、陳冬伴隨天宮二號,在太空整整遨遊33天;

2017年,中國第一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順利升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破了一系列關鍵技術,為中國的空間站時代做好了準備。


艙體多 構型複雜為設計首要難題



而在空間站研製過程中,艙體多,構型複雜成為設計的首要難題。


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 朱光辰:

各種飛行器不同的組合狀態,實際上就是一個個新的太空飛行器。和載人飛船對接上後,它是一個狀態;和貨運飛船對接後,又是一個狀態。力學問題、組裝過程中的通信問題、電源的獲取……這些都是以前沒有遇到過的。


而在太空中,艙體更將面臨失重、輻射和各種意想不到的挑戰,連再平常不過的太陽光也成了工程的阻力。



空間站系統主任設計師 張昊:

這個核心艙一共布了300多個傳感器,測量900多路信號,目的就是為了測量我們這個22噸的一個大傢伙,在發射過程當中到底能夠承受多大的載荷。


太空機械臂將是航天員工作的「最佳助理」


此外,科研人員還近距離展示了太空機械臂的相關操作。2016年11月9日,機械臂的孿生兄弟和航天員景海鵬、陳冬曾一起亮相天宮二號,成為世界上首次在太空中由航天員直接控制的機械臂。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體設計師 羅超:

現在我們用機械手來抓一下這個水瓶。好,可以看到這個機械手抓這個水瓶,力是非常柔順的,不會將這個水瓶抓變形或抓壞。


據了解,研製這款機械臂的是三個平均年齡不到32歲的小夥子,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從項目立項到馬上交付使用,他們只用了不到三年。未來,機械臂將是空間站上輔助航天員進行工作的「好幫手」。



2022年,中國空間站將建成,我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空間站的國家。空間站研製團隊的每一位成員都期待著2022年中國空間站的首秀,他們要用這份堅韌推動中國航天新時代的到來。

點擊下方↓查看完整精彩視頻


來源:新華社(ID:xinhuashefabu1)、央視新聞(ID:cctvnewscenter)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


為中國航天點


(點擊下方圖片和連結閱讀)






相關焦點

  • 整器結構完整 天宮一號即將再入大氣層燒毀
    即將重返地球的中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何時何地再入大氣層備受關注。
  • 天宮一號將再入大氣層燒毀 這些問題可能是你關心的
    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將再入大氣層燒毀。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介紹,截至3月25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運行在平均高度約216.2公裡的軌道上(近地點高度208.1公裡、遠地點高度224.3公裡),整器結構完整,即將再入大氣層燒毀。
  • 別了……天宮一號即將再入大氣層燒毀並墜落
    攝影:LINTAO ZHANG, GETTY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2018年3月28日,天宮一號運行在平均高度約202.3公裡的軌道上(近地點高度約193.9公裡、遠地點高度約210.8公裡、傾角約42.67度),預計北京時間2018年4月1日±1天再入大氣層。
  •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將再入大氣層 會墜落到地面嗎?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介紹,截至3月25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運行在平均高度約216.2公裡的軌道上(近地點高度208.1公裡、遠地點高度224.3公裡),整器結構完整,即將再入大氣層燒毀。
  • 外交部回應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會及時同有關國家保持聯繫
    外交部回應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會及時同有關國家保持聯繫 外交部網站 圖外交部網站3月30日消息,外交部發言人陸慷主持例行記者會。
  • 天宮一號即將再入大氣層燒毀,碎片墜落概率極低
    最終,天宮一號將到達70千米的高度,再次進入大氣層並燃燒。如果天宮一號的碎片沒有完全燃燒,它的降落地點也難以判斷。目前,該空間站大約每3個小時繞地球2圈,運行軌道位於北緯43度和南緯43度之間,意味著除南極洲之外的任何一個大洲都在可能墜落的區域範圍內。「因此,我們只能說它將墜落在那個緯度範圍內,只有等它落下來,我們才有最終答案。」
  • 天宮一號即將燒毀是為何 天宮一號是什麼時候發射升空的
    記者今天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官方網站了解到,我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即將「謝幕」,將再入大氣層燒毀。  經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和專業機構分析,預計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的時間在今年3月31日~4月4日之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後續將每日發布有關監測預報信息。
  •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再入大氣層
    t11567249   新華社北京4月2日電(李國利、鄧孟)記者2日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了解到,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
  • 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進入倒計時 專家回應「砸落說」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30日發布消息稱,預計北京時間2018年4月1日±1天,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這一消息的發布,引起航天愛好者及外界的極大關注,再入大氣層的過程如何進行,會砸中地面嗎?降落後的燃料又是否會對地面造成危害......針對公眾提出的這些問題,央廣網記者對話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鄭永春。
  • 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
    2018年4月2日消息,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消息,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 天宮一號即將隕落何方?我們人類無能為力,只有老天爺知道
    根據官方去年致電聯合國秘書長的照會,天宮一號已經失效並進入軌道衰減期,最近官方還發布了再入預報。天宮一號即將隕落,它落在哪裡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我國官方為什麼不發布明確的落區呢?不是不為而是無能為力。失效的天宮一號只能聽天由命,讓軌道自然衰減最後再入大氣層燒毀。近地軌道太空飛行器的軌道衰減是一個緩慢和連續變化的過程,時間一般長達數月甚至數年。
  • 圖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再入大氣層
    圖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再入大氣層
  • 天宮一號即將返回地球,會不會砸到人?比中彩票的概率低
    近日,在太空中沉寂已久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再次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因為據官方公布,在軌運行6年多得天宮一號即將墜入大氣層中燒毀。天宮一號將在沒有控制的情況下再入。那麼,天宮一號的再入是否會傷及無辜呢?
  • 在太空飛行了6年多 天宮一號將再入大氣層最後一次「燃燒自己」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官方網站消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發布消息稱,4月1日8時,天宮一號運行在平均高度約167.6公裡的軌道上(近地點高度約161.0公裡、遠地點高度約174.3公裡、傾角約42.70度),預計北京時間2018年4月2日再入大氣層。  這將是天宮一號最後一次「燃燒自己」。
  • 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墜落南太平洋中部:歡迎你回家
    記者2日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了解到,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4月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
  • 官方公布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預計時間
    作為我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即將迎來「謝幕」——再入大氣層燒毀。    來自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官方網站的消息顯示,截至2018年3月25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運行在平均高度約216.2公裡的軌道上(近地點高度208.1公裡、遠地點高度224.3公裡),整器結構完整,即將再入大氣層燒毀。
  • 天宮一號即將「歸來」 中國航天進入空間站時代
    (指月/視覺中國)中國網新聞3月29日訊 (記者 戚易斌)我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將於近期再入大氣層燒毀,完成最後的「謝幕」。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完成了各項既定任務,為中國載人航天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 天宮一號功成名就榮歸故裡 星辰大海的徵途不再是夢
    2018年4月2日訊,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上午消息,經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和有關機構監測分析,今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
  • 天宮一號將「失控墜落」!想太多
    經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和專業機構分析,預計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的時間在2018年3月31日至4月4日之間。
  • 天宮一號「熔」歸故裡 未發現對地面造成損害
    2018-04-03 15:55圖文來源:羊場晚報在太空飛行約六年半的天宮一號回來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4月2日發布消息稱,當天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