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鵝」反潛機屬於英國二戰後第一代艦載固定翼反潛機,雖然該機以醜陋的外表廣為人知,不過該機在軍事界卻是以本事立足,性能和醜陋成正比,作為一代名機,它本可能服役更久,但最終因為航母才不得不退役。
在二戰,英國在和德軍的U艇鬥爭中,積累了豐富的反潛經驗,英軍認識到攜帶飛機的航母是反潛的好手,於是1945年開始了新一代專業反潛固定翼飛機的項目招標。
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噴氣式飛機還無法滿足上艦需求,傳統的螺旋槳式飛機仍然是航母主力。不過英軍希望新式的反潛機要具備查-打一體的功能,既要安裝足夠的反潛探測設備,又要安裝攻擊武器。
正是這些技術要求,導致參與競標的兩款反潛機都是臃腫的小胖子,這樣才能容納下更多的設備,最終費爾雷公司的方案得到認可。
這是一種三段摺疊式機翼的螺旋槳飛機,雖然採用了共軸對轉結構,但是飛機只有一臺發動機,只不過它有兩個動力輸出口。共軸對轉的好處就是飛機能夠不用考慮單只螺旋槳旋轉的扭矩。
因為飛機臃腫肥胖,在服役後得到了「塘鵝」的綽號。飛機長13.1米,高4.26米,翼展16.5米,空重6382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0208千克。動力為一臺阿姆斯特朗.西德利發動機,輸出功率2199千瓦,最大飛行速度500千米每小時,最大航程1066千米。
飛機採用縱列雙人駕駛艙,一名駕駛員,一名系統操作人員。在飛機鼓囊囊的腹部,可以攜帶907千克的炸彈或水雷,或者2條輕型反潛魚雷,又或者在兩側機翼下外掛同等重量的火箭彈等。機翼採用三段摺疊式,在艦上能儘量提高空間使用效率。
50年代「塘鵝」服役後,很快表現出很高的實用性能,它不緊不慢的速度十分適合反潛,而且英國人逐漸發現機體寬大的「塘鵝」還具備改裝空間,可以用作其他用途。
「塘鵝」預警機。改成預警機相對來說更為複雜,為了容納下尺寸更大的雷達天線,設計師在機腹靠前的位置增加了一個鼓包結構,在飛機的後部增加了一名雷達操作員的位置。這樣飛機就可以起到艦載預警機的作用,在當時來說還是世界先進水平的裝備。另外設計師還曾設計了機背天線的型號,但沒有具體施行。
「塘鵝」運輸機。航空母艦因為自身龐大,操作人員多,難免有時需要臨時運輸一些貨物,或者運載人員等,通過「掏空」飛機的內部設備,一款運輸型的「塘鵝」就誕生了,成為非常實用的艦載運輸機。
該機服役後,成為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反潛機,與同時代的同類飛機相比也並不遜色,贏得了國外的重視,其中西德、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也購買了一些反潛型和教練型。
雖然「塘鵝」系列飛機很好用,但是進入70年代,英國陷入另一個大麻煩之中,那就是財政緊縮。為了降低開支,雖然沒有直接裁撤「塘鵝」系列飛機,但是卻把飛機賴以生存的航母給裁撤掉了。
剩下那些沒有足夠長跑道的輕型航母,已經無法搭載「塘鵝」飛機,雖然它仍然能夠滿足任務需求,但已經無法發揮價值了,海軍轉而注重艦載直升機和「鷂」式垂直起降噴氣式飛機。
70年代末,除了將一部分的艦載設備如雷達等拆解下來使用,英軍將「塘鵝」悉數退役,在80年代,一部分被出售到民用市場,美國購買了一架用來進行螺旋槳方面的實驗,母公司保留了一架,另有一架被改作表演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