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巴塞爾藝術展還有5天才正式對公眾開放,而早就趕到瑞士的觀眾們並沒有太多空閒,因為巴塞爾地區的眾多美術館和藝術機構也推出了豐富的展覽活動。藏有從文藝復興到現代大師大量傑作的巴塞爾藝術博物館(Kunstmuseum Basel)雖正在閉館維修,但人們還是能在巴塞爾文化博物館等其他博物館中看到其館藏藝術品。貝耶勒基金會博物館、紹拉格博物館、洛桑州立美術館正在展出或將要開幕的展覽,都讓正在等待藝博會開幕的觀眾們無法停下腳步。
瑪琳·杜馬斯:形象的負擔
Marlene Dumas: The Image as Burden
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
Fondation Beyeler
展至9月6日
瑪琳·杜馬斯,《天鵝》(The Swan),2015年
瑪琳·杜馬斯,《The Teacher(Sub A)》,1987年
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是「瑪琳·杜馬斯:形象的負擔」歐洲巡展的最後一站。這次展覽中展出的作品要比之前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和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展出時多20件,是到目前為止歐洲最大型的杜馬斯回顧展。
瑪琳·杜馬斯,《畫家》,1994年
展覽以杜馬斯1994年創作的《畫家》(The Painter)開始,這幅兩米高的油畫描繪了手上、身上塗上顏料卻一絲不掛的女孩,策展人狄奧多拉·維舍(Theodora Vischer)認為這件作品為展覽確定了基調,也為觀者開啟了貫穿整場展覽的特定視角。對杜馬斯繪畫過程的關注在最後一個展廳達到高潮,這裡展示了啟發她創作的各種材料和相關作品。撰文/J. S.
保羅·高更
Paul Gauguin
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
Fondation Beyeler
展至6月28日
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的高更回顧展「保羅·高更」可以說是這個美術館有史以來最雄心勃勃的一場展覽,這場展覽現在已經為該館創下了新的參觀人次紀錄。經過6年時間的籌備和努力,貝耶勒基金會美術館為展覽借來50件作品,其中包括《你何時出嫁?》(Nafea Faa Ipoipo?)——這件作品據稱被卡達王室以3億美元購得——和從13個不同國家借來的雕塑作品。
保羅·高更,《你何時出嫁?》,1892年
保羅·高更,《布道的幻象,或雅各與天使搏鬥》(La Vision du Sermon or Jacob Wrestling with the Angel),1888年
這場展覽也是自巴黎大皇宮(Grand Palais)和波士頓美術館(Museum of Fine Arts)在2003年舉辦「高更:大溪地」(Gauguin: Tahiti)以來,耗資最大的高更展覽。展覽的聯合策展人之一拉法葉·博維耶(Raphaël Bouvier)旨在把高更呈現為「現代藝術的先驅之一」。撰文/F. P.
未來顯現
Future Prensent
紹拉格博物館
Schaulager
6月13日-2016年1月31日
薩爾瓦多·達利,《Girafe en feu》,約1936年-1937年
6月,伊曼紐爾·霍夫曼基金會(Emanuel Hoffmann Foundation)藏品以全新的形式回到公眾視野之中。基金會創始人Maja Sacher在1941年把藏品永久借展巴塞爾藝術博物館,該館剛剛展出了基金會20世紀40年代以來收藏的當代藝術作品,目前正在閉館翻新。而在此期間,紹拉格博物館得以全面地展出伊曼紐爾·霍夫曼基金會過去80多年來不斷增加的藝術藏品。
展覽名稱「未來顯現」(Future Prensent)體現了基金會在1933年創辦之初的目標,即推廣那些「表達方式超前卻未被其時代廣為認可」的藝術家。這場展覽展出了80位藝術家的300件作品,這些藝術家包括羅伯特·德勞奈(Robert Delaunay)、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í)、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史蒂夫·麥克奎因(Steve McQueen)等等。撰文/H. M.
展覽「未來顯現」中布魯斯·紐曼(Bruce Newman)的霓虹裝置《Sex and Death by Murder and Suicide》(1985年)
荷爾拜因、克拉納赫、格魯內瓦爾德:巴塞爾藝術博物館館藏大師之作
Holbein, Cranach, Grünewald: Masterpieces from the Kunstmuseum Basel
巴塞爾文化博物館
Museum der Kulturen
展至2016年2月28日
今年前往巴塞爾藝術展的觀眾有機會看到大量來自巴塞爾藝術博物館的作品。除紹拉格博物館的「未來顯現」展外,巴塞爾藝術博物館所藏早期北方文藝復興大師荷爾拜因、克拉納赫和格魯內瓦爾德的作品正在巴塞爾文化博物館的展覽「荷爾拜因、克拉納赫、格魯內瓦爾德:巴塞爾藝術博物館館藏大師之作」中展出。
「荷爾拜因、克拉納赫、格魯內瓦爾德」展覽現場
康拉德·維茨,《猶太教堂》(The Synagoge),1435年
「荷爾拜因、克拉納赫、格魯內瓦爾德」展覽共展出了43幅作品,以康拉德·維茨(Konrad Witz)的作品《猶太教堂》開始,這位藝術家於15世紀早期在巴塞爾地區工作。而巴塞爾藝術博物館最為著名的是擁有全球最精緻完善的小漢斯·荷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作品收藏,他的藝術生涯正是在巴塞爾這座城市開始。
從塞尚到裡希特:巴塞爾藝術博物館館藏大師作品
Cézanne to Richter: Masterpieces from the Kunstmuseum Basel
巴塞爾當代藝術博物館
Museum für Gegenwartskunst
展至2016年2月21日
與此同時,巴塞爾當代藝術博物館也推出了「從塞尚到裡希特:巴塞爾藝術博物館館藏大師作品」。展覽共展出63件作品,這些作品被陳列在巴塞爾當代藝術博物館巨型的天光展廳和廊道之中,以卡米爾·皮薩羅(Camille Pissaro)1878年創作的蓬杜瓦茲(Pontoise)風景畫開始,最後以巴塞爾藝術博物館新近收藏的格哈德·裡希特1973年創作的「仿提香《聖母領報》」(Annunciation after Titian)系列作品作結。撰文/M. B.
格哈德·裡希特,「仿提香《聖母領報》」系列,1973年
文森特·費克圖:加上那天際線就對了
Vincent Fecteau: You have did the right thing when you put that sky light in
巴塞爾藝術館
Kunsthalle Basel
6月18日-8月23日
文森特·費克圖,《無題》,2015年
「文森特·費克圖:加上那天際線就對了」是美國藝術家文森特·費克圖(Vincent Fecteau)至目前為止最大型的個展,展出了他自2000年至今創作的一系列雕塑作品和15件牆上作品。這些牆上作品由大量現成品構成,被繪成黑色,從雜誌上剪切下的枕頭圖像覆蓋其上。這些作品是費克圖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創作三維立體拼貼以來最早的成果。撰文/F. P.
卡迪爾·阿提亞:傷者在此
Kader Attia: Injuries Are Here
洛桑州立美術館
Musée Cantonal des Beaux-Arts, Lausanne
展至8月30日
卡迪爾·阿提亞,《修復》,2012年
當代藝術家卡迪爾·阿提亞(Kader Attia)的作品籠罩著濃鬱的歷史氛圍。「修補」和「補償」,或者說修正過錯的概念,是展覽「卡迪爾·阿提亞:傷者在此」的中心,這次展覽也是阿提亞在瑞士藝術機構中的首個個展。觀眾可以在這裡回顧阿提亞在第13屆卡塞爾文獻展中的展覽現場,創作於2012年的《自西方世界到超越西方世界的修復》(The Repair from Occident to Extra-Occidental Cultures)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傷老兵的臉孔和殘破的非洲物件並置在一起,形成一段視覺的敘事詩。阿提亞對戰爭傷痕的沉思在馬裡和剛果手工藝人創作的仿古典大理石胸像和木雕雕塑之間延續,而他創作於2014年至2015年間的「鏡子」(Mirrors)系列則指向了近現代藝術史:一組作品上有盧奇歐·封塔納(Lucio Fontana)式的斜線,但它們被阿提亞小心翼翼地縫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