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聞網訊(河北日報記者曹智)1月6日,中央宣傳部、應急管理部聯合向全社會公開發布2020年「最美應急管理工作者」先進事跡。河北省地震局紅山基準臺集體獲2020年「最美應急管理工作者」稱號。
1966年7月,紅山基準臺在邢臺地震的嚴峻考驗中誕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有組織、大規模開展地震預報的地震臺。可以說,新中國的地震研究就是從紅山基準臺開始的,它拉開了我國大規模開展地震預報實踐的序幕。紅山基準臺是全國地震事業的發祥地,也是培育科學人才的搖籃。陳顒院士,林邦慧、梅世蓉、馮銳等二十餘位研究員以及近百位地震專家、技術人員都曾經在這裡工作過。
紅山基準臺位置偏僻,距離邢臺市隆堯縣城9公裡,到最近的村子也要3公裡,交通和生活十分不便。臺站幹部職工紮根基層,以認真敬業的態度、紮實細緻的作風和百折不撓的毅力,在全國開創了「多個第一」,續寫著一個又一個新的輝煌。
2005年,紅山基準臺安裝了MT、ELF等先進的進口儀器,率先開始了大地電磁測深觀測。2011年,流體觀測井——寧晉井歸紅山基準臺管理。2012年河北省八個基準站中唯一的GNSS核心站在紅山基準臺建成。我國自主研發的北鬥衛星觀測系統也設在了紅山基準臺。2019年至2020年,紅山基準臺聯合北京大學,以巨厚沉積結構與地震災害為區域特色和學科特色,成功申報科技部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在革命和建設中傳承,在改革和發展中奮進。如今,紅山基準臺的地震觀測方式已由最初的人工觀測、模擬記錄,逐步實現了數位化、網絡化、信息化。臺站現已發展為下轄11個子臺,涵蓋測震、電磁、流體、形變四大學科,承擔地震監測預測、地震應急、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等多項任務的開放式、國際性、現代化的綜合性地震臺站。紅山基準臺先後承擔及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基礎研發計劃、河北省科學技術廳項目、中國地震局星火項目、震情跟蹤工作任務等共計180餘項,先後在《Physics of the Earth and Planetary Interiors》《地球物理學報》《地震學報》《中國地震》等刊物發表論文160餘篇,參與獲得軟體著作權7項、專利2項。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