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急必應,有災必救!抗疫情、戰洪水、化危機……2020年,應急管理工作者面對一次次嚴峻挑戰,逆行出徵、艱苦奮戰,作出了應有貢獻。
抗疫救災 哪裡最危險就戰鬥在哪裡
在人民群眾面臨安全風險和困難時,總有一些人頂在前面。應急管理部組織全國應急管理系統和消防救援隊伍全力支持疫情防控重點地區,做好防疫消毒、醫療廢棄物和防疫物資轉運、救災物資保障等工作,強化定點醫院、集中隔離區、防疫物資生產企業等重點單位安全服務。
「他先後遞交了3份請戰書!」提起湖北省武漢市消防救援支隊特勤一站站長助理陳建,戰友們連連豎起大拇指……
這位不善言辭、踏實沉穩的消防員,疫情突襲時第一個向黨組織報了名;他身先士卒,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線,參與廢棄物轉運等緊急任務,連續奮戰了3個多月。
一桶醫療廢棄物重達七八十公斤,陳建和戰友一天最多要搬運100多桶,天不亮就出發,直到天黑仍在路上;裹著厚重的防護裝備,一趟任務下來早已渾身溼透,臉上勒出深深的血痕,卻從未有人抱怨。
「說不怕是假的,但只要群眾有需要,我們就義不容辭。」疫情防控中,陳建與病毒「短兵相接」,累計轉運醫療廢棄物2186桶、170.49噸,行程1.6萬餘公裡,「哪裡最危險、最艱苦,我就要戰鬥在哪裡。」
不管是抗擊疫情,還是防汛救災,湖北省應急管理廳應急指揮中心副主任朱學忠總是衝鋒在前。
2020年2月1日,武漢一些重點醫院防疫物資告急。湖北省應急管理廳接到運送防疫物資的任務後,朱學忠緊急調配直升機,前往湖北仙桃將800套防護服運回武漢。
這是疫情防控中朱學忠執行的第一架次飛行調度任務。直升機17時起飛,17時37分降落仙桃,17時55分安全返航,僅用時55分鐘。「物資早到一分鐘,就可能多救一條命!我們經受住了極限起降條件、極限運載重量、極限速度飛行等重重考驗。」朱學忠說。
在協調運送防疫物資91.25噸、極大緩解醫院燃眉之急後,朱學忠又投身防汛救災工作:2020年5月20日,他調度直升機檢查各地汛期準備工作;6月11日,組織直升機在石首市防汛演練;7月15日,緊急協調3架直升機支援黃石市葵賽湖決口封堵;7月20日,調度直升機前往荊州市巡查汛情……他牽頭建立的「半小時起飛、全省域調度」的湖北應急飛行模式,使湖北航空應急從零起步,一躍跨入全國先進行列。
矢志創新 改進裝備提高應急效能
加快構建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大力提升應急救援能力,推進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加速升級,既得益於應急管理新體制新機制的有力助推,也來源於每一位應急人、消防救援指戰員的開拓創新。
兩次榮立三等功、連續10年被總隊評為「紅旗車駕駛員」、5次被評為防火滅火先進個人……一連串榮譽,見證著黑龍江省森林消防總隊黑河市支隊愛輝區大隊四中隊特種車輛維修技師吳迪的成長。
剛接觸特種車輛時,吳迪對著這些「鐵疙瘩」犯了難,車上的外文都看不懂。為了了解特種車輛,他自費購買英文版《機械原理手冊》,邊翻譯邊實踐,硬是把很多專業內容學了下來。他還自學《汽車故障診斷方法》等10餘種專業書籍,寫下30多萬字心得。
「小創新能派上大用場!」吳迪將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實踐,對現有主戰裝備進行革新。他改裝後的多功能履帶式牽引滅火車,既可運兵又可載水,滅火效能提高近6倍;幾個小小的槳片加上「巧心思」,使救援車輛的時速從5公裡提升到20公裡。
近年來,吳迪對特種車輛進行了20多項技術革新,但他覺得自己更大的貢獻在於「傳幫帶」:「自己會不叫有能力,把大家都教會才是真本事!」目前,吳迪累計培訓駕駛維修技術骨幹1000餘人。
防災減災,每快一秒都意味著更多的生機。在河北邢臺,有這樣一群人,默默紮根於荒野僻壤,用半個多世紀的堅守,監測著大地的「脈搏」。
1966年,紅山基準臺在遭受嚴重地震的河北省邢臺市誕生,這裡位置偏僻,離最近的村子也有3公裡。正是在這裡,臺站幹部職工銳意創新,取得多項突破:2005年,紅山基準臺率先在我國開始大地電磁測深觀測。2019—2020年,紅山基準臺聯合北京大學,成功申報科技部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地震臺要時刻監視著大地。為了保證觀測環境,臺站又必須遠離人口密集的地方,意味著在這裡工作要長時間坐『冷板凳』。」紅山基準臺臺長任佳說,防災減災救災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儘管採集數據的工作很枯燥,「我們一代代地震工作者將接力傳承,為解決抗震難題持續貢獻智慧和力量。」
防患未然 日夜堅守展現責任擔當
消防領域專項整治是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組合拳的一部分,消防救援隊伍強化巡查、精心守護,全力維護一方安寧。
福州古城的中心,坐落著聞名遐邇的三坊七巷。這裡有古民居約270座,包括許多歷史名人舊居,每天遊人如織。然而,這連片的木質建築群,耐火等級低、建築密度大,一旦發生火災,大型消防車輛無法進入,不禁讓人捏把汗。
「三坊七巷的防火間距很窄,巷道最寬處,消防隊員兩手都撐不開。裡面還住著許多居民、租客和商戶,防火壓力不小。」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站長陳輝華說。
就是在這樣的「高壓地帶」,消防救援站全體指戰員靠日夜堅守和精心鑽研,創下了連續8年「零火災」、30年無重大火情的佳績。
防火勝滅火,前期安全巡查和隱患排查至關重要。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多措並舉,織牢安全網:將轄區劃分成網格,每個網格都設置消防安全管理員;每天兩次派防火巡查隊檢查古建築群;設置微型消防站,每月組織培訓演練;每季度對商鋪和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滅火逃生演練,確保消防安全。
「萬一發生大火怎麼辦?」他們也研究了一套「戰法」——建立滅火救援「3、5、7、10」快速反應機制:3分鐘內微型消防站到場控制火勢;5分鐘內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到場撲救;7分鐘內轄區大隊到場增援;10分鐘內支隊全勤指揮部到場統籌指揮滅火救援。
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組建之後,消防救援站更是秉持「快攻速戰打早滅小」的理念,摸索出「123快速滅火操法」——1分鐘到場、2分鐘控火、3分鐘滅火。經過反覆演練,滅火戰鬥力顯著提升。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三坊七巷消防救援站全體指戰員甘當「古厝守夜人」,守衛著千年古巷的一磚一瓦,得到當地群眾的廣泛認可。
華商報記者 佘欣
來源:華商網-華商報
相關熱詞搜索:救災致敬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