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曾經有海洋,但現在已經乾涸了,許多人想知道火星上的水是如何流失的。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火星的高層大氣中發現了大量水分子,在那裡它迅速被破壞。
圖註:該圖描繪了火星早期的環境(右)(據信其中包含液態水和較厚的大氣),而今天的火星卻處於寒冷乾燥的環境(左)。
謝恩 ·斯通(Shane Stone)是UArizona月球和行星實驗室的研究生,並且是《科學》雜誌今天發表的一篇新論文的主要作者,他稱自己是行星化學家。曾經是一名實驗室化學家,他幫助開發了可以更有效地包裹和輸送治療藥物的聚合物,現在他研究行星大氣的化學。
自2014年以來,他一直從事NASA MAVEN任務,這是火星大氣層和揮發分的縮寫。自從2014年以來,MAVEN太空飛行器就開始在火星上運行,並一直在記錄地球行星鄰居的高層大氣的組成。
「我們知道數十億年前,火星表面存在液態水。」斯通說,「一定有更厚的大氣層,所以我們知道火星以某種方式失去了大部分大氣層。MAVEN試圖描畫出造成這種損失的過程的特徵,其中一部分就是確切地了解火星是如何失去水的。 」
該研究的合著者包括UArizona行星科學教授兼斯通的研究顧問羅傑·耶爾(Roger Yelle),以及來自NASA Goddard太空飛行中心和馬裡蘭州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究與探索中心的研究人員。
隨著MAVEN在火星上運行,它每隔4.5 個小時就進入地球大氣層。機載NGIMS儀器是中性氣體和離子質譜儀的縮寫,它已經在離行星表面約160公裡的火星上層大氣中,測量了稱為離子的帶電水分子的豐度。根據這些信息,科學家可以推斷出大氣中存在多少水。
過去使用MAVEN和哈勃太空望遠鏡進行的觀測表明,火星高空大氣層的水分流失隨季節而變化。與地球相比,火星繞太陽走的路徑更為橢圓形,在夏季,火星南半球最接近太陽。
斯通和他的小組發現,當火星離太陽最近時,行星變暖,並且更多的水(以冰的形式存在於地表)從地表運動到高層大氣,並在大氣中消失。這種情況每火星年一次或大約每地球兩年一次。每火星年在火星上發生的區域性沙塵暴和大約每10年發生在地球上的全球性沙塵暴會導致大氣進一步加熱,水上升運動激增。
斯通說,使這種周期性運動成為可能的過程與從火星逃逸的經典景象相矛盾,表明它是不完整的。根據經典過程,水冰會轉化為氣體,並在較低的大氣層中被太陽的光線破壞。但是,此過程將以緩慢、穩定的方式進行,不受季節或沙塵暴的影響,這與當前的觀測結果不符。
「這很重要,因為我們根本不希望在火星的高層大氣中看到任何水。」斯通說, 「如果將火星與地球進行比較,則由於存在水分滯留現象,地球上的水被限制在地表附近。它只是大氣層中的一層,其溫度足以冷凝(並阻止)向上傳播的水蒸氣。」
研究小組認為,水流已經超過了火星的溼氣現象,而後者可能太熱而無法阻止水蒸氣。一旦進入高層大氣,水分子就會很快被離子分解(他們計算得出,在四個小時之內),然後這些副產物就會流失到太空中。
斯通說:「與溫暖溼潤的地球相比,其大氣層和水流向太空的喪失是火星處於冷幹狀態的一個主要原因。來自MAVEN的最新數據揭示了如今仍然存在這種流失的一個過程,」
當研究小組將研究結果推算到10億年前時,他們發現這一過程可以解釋大約430毫米深的全球海洋的損失。
「如果我們取水並將其均勻地散布在火星的整個表面上,那麼由於我們描述的新過程而失去的海洋水深將超過430毫米。」斯通說,「僅由於全球沙塵暴的影響,就會損失170毫米。」
在全球沙塵暴期間,可以將20倍以上的水輸送到高層大氣。例如,一場持續45天的全球沙塵暴向火星釋放的水量與火星在平靜的火星年(即687天)中損失的水量相同。
而且,儘管斯通和他的團隊無法推斷出距今10億年的時間,但他認為,此過程在此之前可能不一樣,因為火星很久以前就具有更強的保溼作用。
「在我們描述的過程開始運行之前,一定已經有大量的大氣逃逸到太空。」斯通說, 「我們仍然需要確定這個過程以及它何時開始起作用的影響。」
將來,斯通想研究土星衛星泰坦的大氣。「泰坦具有有趣的大氣,其中有機化學起著重要作用。」 斯通說:「作為一名前合成有機化學家,我渴望研究這些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