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野生的甲魚,在80~90代的鄉野河流湖泊中,資源比較豐富。那個時候,我老家當地一條連接漢江的大沙河,裡面有很多野生甲魚。這麼說吧,夏季中午和大人一起去沙河裡遊泳,在沙灘上經常可以看到曬太陽的甲魚群,見到有人來,甲魚三三兩兩都立馬潛入河裡。而且在5~8月份甲魚的產卵季節,臨近河灘的農田裡,比如割小麥的時候,有時候發現甲魚產卵的窩,裡面不少甲魚蛋。
這種豐富的野生漁業資源,使得當時附近村裡有不少專業捕魚人,當時人們在這條大沙河裡捕魚,多採用「鷹船」——靠魚鷹下水抓魚。不過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扎鱉人,別人捕魚他不湊熱鬧,通常都是獨自一人駕駛「小鷹船」,用五齒鋼叉在河流裡扎甲魚,我們當地說甲魚是老鱉,所以他被人們成為扎鱉人。由於扎鱉屬於盲扎,需要有很高的技術和經驗,所以很少有人能夠掌握在寬廣的河裡,找到老鱉隱藏的位置,準確的扎到它們。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他當時已經是我們當地最後的扎鱉人,沒有見到別人用這種古老的方法扎老鱉。
在2000年的時候,他就被迫金盆洗手不幹了,因為野生甲魚由於過度捕撈等因素而驟減,他賴以扎鱉的大沙河,扎老鱉成為了奢望,由於數量稀少扎不到了。為此,扎鱉人也淹沒在打工浪潮中,在當地只是空留下了24字扎老鱉的口訣:直裡彎、彎裡直,沙裡淤、淤裡沙,急裡緩、緩裡急,清裡渾、渾裡清。這個口訣,是扎鱉人根據甲魚的生活習性,加上扎鱉人輩輩流傳下來的經驗總結而成。雖然現在沒有了用武之地,可以遙想當年在河流裡扎鱉時的盛況。
直裡彎、彎裡直:野生甲魚,喜歡生活在清澈無汙染,且有沙灘的緩慢河流裡。這種河流由於河灘的因素,在枯水期會呈分叉或者彎彎曲曲狀。而甲魚喜歡隱匿在直行河道的彎處,在於此處河水流速比較緩慢;甲魚隱藏在彎彎曲曲河道裡的直行處,由於彎曲河道對水流的阻力,也使得河水流速緩慢,此處採陽比較好。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河流裡的野生甲魚,喜歡在水流緩慢,陽光充足的地方隱藏,是由生活習性決定。
沙裡淤、淤裡沙:甲魚喜歡乾淨無汙染的水環境。當水域裡沙子較多的時候,甲魚喜歡隱藏在有少許沙淤的地方,便於隱身;如果水域裡淤泥比較多,甲魚喜歡隱藏在有沙粒石粒的地方。甲魚這種生活習性,和其在水域的乾枯期,留氣孔呼吸也有一定的關係。結合了隱身和方便呼吸的生活習性,被扎鱉人根據實際經驗發現——甲魚通常隱藏在細砂與粗砂參半的地方,粘土處通常不隱藏甲魚。
急裡緩、緩裡急:這個還是和甲魚喜歡緩慢的水流,和優質的水環境有關。首先來說甲魚喜歡聚集在急流緩慢處,而緩慢的河水,急流處水質比較好,甲魚這是擇優「居住」。這使得甲魚通常喜歡隱藏在深潭、河流回灣、暗流段的岸邊。比如在夏季漲水的時候,如果河灘比較長,甲魚通常喜歡隱藏河灘的兩端;如果河灘比較短,甲魚喜歡隱藏在河灘的中間;如果河中間有沙島等,甲魚喜歡隱藏在島的周邊。這些都說明甲魚生活習性,不喜歡急流,而是喜歡緩慢的優質的水文環境。
清裡渾、渾裡清:甲魚的這種生活習性,同樣是根據生存環境變化而變化,既能夠生活在比較乾淨的水環境中,又能最大程度的藏匿起來。在比較清澈的河流裡,甲魚為了更好的隱身,或者說甲魚在水底會造成水渾,就暴露了水下有貨的特徵;而渾中清,也就是說,在比較渾濁的河流裡,甲魚會尋找水流比較緩慢的地方隱藏,這種地方水流平穩,泥沙下沉較快,水就會比較清澈。
如果了解甲魚的人,就明白甲魚生活習性中有「三喜三怕」,即喜靜怕驚,喜陽怕風,喜潔怕髒。這就使得甲魚,喜歡隱藏在幽靜的沙灘類河流北岸,座北朝南避風又向陽,便於曬日光浴。甲魚的這種生態習性,被祖祖輩輩以河為生的漁民發現,慢慢摸索出來老鱉的喜歡隱藏的地方。在很早以前,野生老鱉資源豐富的時候,用鋼叉在水底盲扎老鱉,也能夠收穫滿滿養家餬口。現在野生甲魚的資源瀕臨枯竭,大家也在呼籲保護野生甲魚,想吃的話可以購買人工養殖的甲魚。只有讓野生甲魚恢復到一定的種群數量,也許還能夠見到扎鱉人出現,也許還能用上扎鱉口訣,要不然空有扎鱉口訣,沒有鱉扎,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