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鹿希用一本《鄧稼先傳》向大家介紹了鄧稼先前前後後數十年奮鬥在核武器一線的故事,從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自從1958年鄧稼先接到命令被調去新的工作崗位後,便與妻子許鹿希和兩個不足5歲的孩子分開,一別就是28年,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枚原子彈在新疆核試驗場爆炸成功,隨後,他便又一頭扎進氫彈的研究中,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也爆炸成功了,可以說,相比於耗費8年才造出氫彈的法國、耗時7年的美國和耗時4年的蘇聯來說,我們僅用了兩年零8個月,從此成為繼蘇美法三國之後第四個具備同時研製雙核武器能力的國家,從此擺脫核威脅。
01.我國氫彈的威力有多大?氫彈之父親口證實
據了解,美國投放在日本的原子彈當量達到1.5萬噸當量,造成20萬以上人口死亡;蘇聯試爆的第一顆氫彈當量超過「小男孩」近20倍,一旦真的投放,其產生的威力將會比廣島還慘烈,因此,美國知曉後第一時間便投入研製,終於在第二年研製出威力更強大的氫彈,達到1500萬噸,對於正處於軍備競賽中的蘇聯來說,直接促使後期「大伊萬」的面世。
那我國的氫彈數量和威力又能達到多少呢?目前,我國氫彈數量已經增長至30顆左右,可以說,這一切的成就離不開那些背後奮戰的科學家們,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被譽為「氫彈之父」的于敏,至於核彈威力,也得到了他的親口證實:我國第一顆氫彈一開始就只被設定在百萬級別,而在實際爆炸後卻達到了330萬噸,這一成績是非常令人意外的,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有了氫彈,面對別國核武器的威脅擁有了一定自保能力。
02.在30顆氫彈的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
實際上,我國的氫彈與別國有著很大不同,其構造布局正是由于敏教授特地設計出來的,被稱為「于敏構型」。有資料顯示,在研製氫彈時最大的難點便是計算,再加上我國的設備與西方國家有著較大差距,可以說是難度倍增。但是,于敏教授帶領的團隊並未退縮,他們人手一把計算尺,日復一日地埋頭苦算,終於提出完整的構型設想,解決了大量熱核武器的關鍵性理論問題。
之後,他又與鄧稼先等人對核武器的發展趨勢做了深入剖析,加速核武器研發進程,因此,若是沒有這些願意隱姓埋名、堅守在核武器研製崗位上的科學家們,我們也無法有如今的生活,不得不說,敬佩那個年代的人,他們秉承篳路藍縷的精神,將一腔熱忱都奉獻給祖國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