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文學 | 詩性的自然文學

2021-01-21 自然資源文化

這是可以期望的年代。對於一個寫作者而言,永遠面對著兩個問題:寫什麼和怎樣寫。而怎樣寫是更重要的。尤其是面對自然,面對一棵樹,面對一根草,面對一汪水,面對它的神聖、細膩和獨特,自然文學的詩性寫作應運而生。

所謂應運而生,並不是人人可以得而為之,它需要追問:為什麼中華文化始於《詩經》?詩性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心理,使孔子告誡他的學生「不學詩,無以言」。

無獨有偶,屠格涅夫在《莫斯科普希金紀念碑揭幕典禮上的演說》說:「普希金對俄羅斯的貢獻是偉大的……是他最後加工了我們的語言,這種語言就其豐富性、表現力、邏輯性和形式美來說,甚至外國語言學家也都承認,未必不是古希臘之後最好的語言。」屠格涅夫關於俄羅斯語言與古希臘語言的比較是可以商榷的,但他有一句話卻值得我們深長思考:是普希金「最後加工了我們的語言」。屠格涅夫告訴我們:詩人和作家的寫作過程,是一個加工我們語言的過程。聽到這句話而無動於衷的人,他是不配稱為詩人和作家的人。

中國文字是在世界文明古國中,唯一不曾中斷、流傳至今、讓我們得以享用的文字。倘若把若干文字、若干語言隨意堆砌,它是詩嗎?它是自然文學嗎?顯然不是。我們的每一次寫作,對於一個有天賦的、認真的寫作者而言,從文字的選擇、語言的組成,到成為作品,不都在整理我們的語言嗎?問題是,我們有沒有自覺地想到這一點,或者有沒有能力去完成這一使命。

讓自然文學回歸自然文學的本原:樸實而又富於詩性的美文。這是我們的使命,也是面對大地、山川、草木、鳥蟲等大自然的萬類萬物時,我們所取的某種立場:那都是我們的至愛親朋!於是,我們自己先被感動,思索一塊地、一棵樹、一根草、一隻蟲的命運,及其與人類命運的相關處。然後採擷文字,組成語句,成為詩性寫作的典範。

相關焦點

  • 《科普創作》徵稿——自然文學主題徵稿
    《科普創作》徵稿——自然文學主題徵稿2020年初,一場疫情席捲了世界,牽住了人們本應在春暖花開之時外出的腳步。
  • 詩性的程腔
    詩以境為上,以品格為上。魏晉及先秦的古詩,歷來為詩家稱道。古詩拙樸,往往流露最純真的性情。古詩不囿于格律,卻以篇為律,以氣為格,實為上品。魏晉的士大夫風氣,更為世人所推重。國之名士,養浩然之氣,胸懷天下,而其行為不與世俗人同,狂狷、簡傲。程先生之為人好比三國阮籍,不事權貴,善飲,性豪爽。而先生蟄居務農時,不忘天下,不廢其藝,還嘗設義學,文能詩畫,武能痛擊敵偽,保持名節,實為國之名士。
  • 傳統文化的詩性生存
    當時間的塵埃將數以千百計的皇帝和宰輔大臣無情淹沒的時候,那些至情至性的詩人們,依然意氣風發、自由飄逸在歷史的長空裡。《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人用詩歌抒發愛與赤誠,詩歌也給予了他們最為酣暢的慰藉與歡欣。詩歌是中華大地上最為飽滿、最為神奇的精神的種子,植入追求自由精神的知識分子的心田,亦植入堅韌地生活著的尋常百姓心裡。
  • 李磊:詩性的抽象
    原標題:李磊:詩性的抽象 因此在欣賞他的作品時,看到音樂的律動性,以及充滿戲劇性、具有張力的情感。透過大膽的用色與富節奏性的筆觸,李磊創作的一幅幅既有現代感又充滿恬靜詩意的作品,不僅能引起觀者情緒上的共鳴,更令觀看體驗轉化成既親密又富情感的一場對話,帶領觀者從宇宙的起源與發展,延續至時間與空間的關係,從中探討生命的意義。
  • 地方歷史的現代詩性演繹
    地方歷史的現代詩性演繹——評長篇歷史小說《湯湯水命:秦蜀郡守李冰》  作者:劉小波(《當代文壇》雜誌編輯)  作家凸凹的《湯湯水命:秦蜀郡守李冰》是一部圍繞歷史名人李冰生平而鋪陳的長篇小說。
  • 詩性與哲思的奏鳴
    它讓人想起19世紀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天真之歌》,想起19世紀美國詩人艾米莉·狄金森那些富含天籟和情趣的清新小詩。哲理詩創作,一直是方政的主攻方向。作為詩國品類之一,哲理詩重在以形象表現哲思哲理。追本溯源,詩歌與哲學從來都是互為友鄰的。在此基礎上,乃有了哲理詩的生成。西方詩歌中,哲理詩一脈向來發達,佳作如雲,湧現出布萊克、狄金森及羅伯特·弗洛斯特等哲理詩巨擘。哲理詩既是舶來品,又是國粹。
  • 直播預告丨重新走進被誤讀已久的自然文學傳世經典
  • 興來吟古句,月滿去耕山——評石雲先生《石雲詩草》的「詩性情懷」
    石雲先生著作之《石雲詩草》「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孔子在評價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時,以「思無邪」來概括《詩經》的全部意義,充分強調了詩歌創作的態度和創作動機,強調詩歌創作要抒發真性情,「真性情」是《詩性》本身最大的文學價值,更成為了後世詩歌創作的傳統以及評價詩歌的一個標準。
  • 給科學加一點詩性 | 軟科普計劃 Vol.7
    這種天然的好奇心可以是詩性的,就像科學也可以是浪漫的一樣。科學家改變的是人類認識宇宙的方式,幫助身為普通人的我們想像時間誕生於熾熱,並終結於永恆的冷寂。或者用濟慈的話說,是科學讓我們「直接躍向宇宙」。以下這段文字,猜猜看是出自於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