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篇目是《重力勢能》,對於本節課,我主要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首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重力勢能》選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4節,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重力做功的特點,重力勢能的概念及與重力做功的關係,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和勢能是系統所共有的。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明確物體被舉高有重力勢能,這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良好的鋪墊;同時,本節中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變化之間的關係是下節「機械能守恆定律」的知識,所以本節課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談談我對學情的分析)
本節課所面對的是高一學生,他們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但思維還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繫,仍需具體形象的圖片、畫面來支持。這就要求教師在本節課要採取恰當的授課方式,幫助學生建立理性認知架構。其次,學生已經對功和重力勢能有了初步認知,這為本節課的順利進行也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新課標要求教學目標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學會、會學、樂學三個維度,所以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重力勢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的關係;知道重力勢能的相對性和勢能是系統所共有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理論探究的過程,提升歸納總結的能力,體會用「理論推導」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經歷對生活中有關物理現象的觀察,感受物理與生活的緊密聯繫,激發對自然規律的探索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本節課的重、難點就顯而易見了)
【重點】
重力勢能的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重力勢能改變的關係。
【難點】
重力勢能的相對性。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並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
本節課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問答法、小組合作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要想合理的呈現以上教學思路,就要求教師要制定合理的教學過程。接下來我重點闡述我的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節:我會先創設這樣一個場景,詢問學生:如果將石塊置於腳邊和高空,哪種情況會給人危險的感覺?思考造成這種感覺的原因,帶領學生科學的解釋這一現象,由此導入課題《重力勢能》。
【設計意圖:之所以採用這樣的方式導入課堂,是因為通過實際生活中的事例,使學生易從感性上認識重力勢能,讓學生相信重力勢能是客觀存在的,化抽象為形象,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還可以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接下來到了第三部分內容:重力勢能的相對性。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內容,我會先用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例如:人從五樓窗臺上跳下來,為何平安無事?學生容易想到如果向裡跳到五樓的地板上則人平安無事。通過這個問題可以使學生認識到高度是有相對性的,這也就決定了重力勢能的相對性。我將因勢利導,如果計算放在桌子上的物體具有多大的重力勢能,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這是因為,選擇了不同的水平面做參考平面,在這個參考平面上的物體的重力勢能就為0。物體在這個參考平面以上,重力勢能就為正值,反之則為負值。然後由學生總結出:重力勢能的大小與參考平面的位置有關,而這個參考平面可以任意規定,故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我會補充:一般解決問題時,我們常選地面為參考平面。在研究同一個問題時,雖然參考平面選取的不同,但不會影響問題的研究。因為研究物體的重力勢能,有價值的是勢能的差值,而選擇不同的參考平面對這個差值沒有影響。
最後是本節課最後一個內容:勢能是系統所共有的。這部分內容較為簡單,我會結合教材給學生講解重力是地球與物體相互吸引而引起的,如果沒有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就不會有重力做功,也就不存在重力勢能,所以重力勢能是這個系統的。我們平常所說的「物體」的重力勢能,只是一種簡化的說法。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層層設問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推進過程能很好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是大有益處的。而將重點和難點內容都通過學生易於聯想的例子加以解決,使得重點得以突出、難點得以突破。】
然後是拓展提升環節:
在此環節,我會讓學生結合本節課知識,小組討論高空拋物為何危害大?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的設置不僅可以讓學生將課堂知識得以鞏固,加深了對重力勢能的理解,及時的鞏固與練習也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後是小結作業環節:
對於課堂小結,我打算讓學生自己來總結,這樣可以讓學生對課堂內容及時加以回顧,同時也能使我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時加以疏導。之後我會讓學生以課後習題作為作業來完成。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備考資料,請查看教師招聘面試備考頻道。
中公講師解析
中公教師題庫上線啦!點此進入題庫,海量題,隨心刷!
掃描二維碼關注「qgjsks」微信·回復「教育理論」下載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時政熱點」查看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回復「我要過面試」獲取試講教案(含音頻)+答辯+結構化解題思路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