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波札那喬貝國家公園中的Savute大象營。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記者 | 田思奇
編輯 | 曾宇
人類過得不好,大象也在遭殃。在保護大象和禁售象牙幾近成為全球共識的當下,一些非洲國家卻表示:養不起了,容不下了,請允許我們把大象和象牙賣掉吧。
非洲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主要分布在波札那、辛巴威、納米比亞等37個非洲國家。近兩個月來,這些「為大象所擾」的非洲國家正試圖奪回非洲象保護領域的話語權陣地。
辛巴威總統姆南加古瓦6月25日表示,願意向任何買家出售野生動物,所得款項將用於動物保護。該國5月時已證實,近年來正向中國和杜拜出售活體大象。
擁有大象數量最多的波札那則考慮允許獵殺大象,將大象肉列為食用肉。飽受乾旱困擾的納米比亞也在6月中旬宣布出售包括大象在內的1000頭野生動物,以換取資金支持動物保護事業。辛巴威、尚比亞、納米比亞和波札那還將聯合起來,呼籲取消全球象牙貿易禁令,賣出各國的象牙庫存。
來自發達國家的動物保護主義者顯然難以接受這些計劃,但被搬上檯面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在非洲國家缺乏經濟實力照顧動物、人象之間產生越來越多的衝突時,大象保護也越發難以獲得所需的援助。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介紹,上世紀非洲象的總數在300萬至500萬頭之間,而國際市場對象牙的需求,一度導致大量非洲象被捕殺。在1980年代,估計每年有10萬頭大象被捕殺。
從1989年開始,《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對象牙交易下了禁令。雖然偷獵行為難以得到根本遏制,但在波札那的保護下,該國野生大象數量還是從1991年的5.5萬頭升至目前的16萬頭,佔非洲象總數的40%。辛巴威境內目前有8.5萬頭大象。納米比亞的大象數量也從1995年的7500頭回升到2.4萬頭。
然而,新的爭議也開始浮出水面。比如:當國家經濟狀況無法支撐為其全體公民提供生活保障時,是否還應動用資金用於大象的保護?
去年以來,受西方國家制裁、美元走強、國內局勢不穩等因素影響,辛巴威經濟增長緩慢,物價大幅上漲。該國官員6月初表示,出於乾旱導致的糧食歉收等原因,預計今年將有超過700萬人面臨糧食短缺,佔該國總人口的40%以上。
相應地,該國當局表示,只能承擔保護全國8.5萬頭大象中的5.5萬頭。
2012年至2018年期間,辛巴威出口了97頭大象,每頭售價從13500美元到41500美元不等。據非洲新聞臺報導,被出售的都是2到3歲的幼象。
界面新聞曾經報導,捕捉大象可能破壞象群的社會結構,且大象在捕捉、運輸及抵達他國後,也可能由於處理不當等原因喪生。辛巴威一位野生動物觀光導遊表示,大象遷移必須以整個族群為單位,而捕獲幼象會對它們造成嚴重的幹擾和情感上的混亂。
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生物學家喬治·維特邁爾(George Wittemyer)也對界面新聞指出,這些國家出售野生動物的計劃,關鍵在於捕捉的方式,以及購買者是否有能力照顧它們——對大象來說尤其如此,因為被出售的多為幼象。
近來有報導指出,動物運輸和基礎設施不足已經導致令人難以接受的高死亡率。雖然買賣野生大象在道德上可以接受,但在買賣過程中對動物的照顧似乎沒有達到很高的標準。
不過,這些並非幾國政府現在想要關心的問題。
辛巴威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管理局局長富爾頓·曼瓜尼亞說:「我們正在為取得野生動物交易權激烈抗爭,衝突點在於我們無法從大象保護中獲益。這是我們作為一個地區想要捍衛的問題。」不止如此,該局發言人法拉沃還在會上強調:「我們也必須被允許出售象牙並從中受益。」
根據辛巴威公園及野生動植物管理局發布的《2015至2020辛巴威大象管理計劃》,由於數量眾多,大象並沒有被列入「特殊保護動物」清單,但被歸為「具有高經濟價值動物」之列。
6月中旬,曼瓜尼亞再度表態稱,辛巴威可能退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以便出售該國價值3億美元的象牙庫存。而在大象出口方面,曼萬亞雖沒有點名買家,但他聲稱辛巴威「已收到2000多個訂單」。
非洲是全世界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人類所需的居住地和需要開墾的農田面積也隨之增長。而另一方面,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非洲象的活動區域也在擴大,人象衝突的明顯增加似乎在所難免。
據辛巴威公園及野生動物管理局的統計,過去五年,約有200人死於大象攻擊,其中有40%是由於大象為尋找水源闖入人類居住地造成的。大象活動範圍的擴大,也導致保護區附近的居民失去了大約7000公頃的農作物。
波札那環境部指出,人象衝突的升級正是其決定終止狩獵禁令的原因之一。該國2018年新上任的總統莫克維齊·馬西西(Mokgweetsi Masisi)表示,全球媒體在關注非洲南部大象保護的同時,卻忽略了與大象一起生活的農村地區人口的窘境。
波札那動物保護主義者蓋爾·波吉特(Gail Potgieter)在為當地新聞機構「愛國者」(The Patriot)撰寫的一篇社論中寫道,過去兩年裡,在這個國家遊蕩的大象已經殺死了36人,許多當地農民在短短幾個晚上就失去了全年的收成。
她說,大象的出現「實際上是對天黑後的任何人類活動實施了『宵禁』」。在結束一天的勞作後,僅僅是去朋友家轉一圈都要冒著失去生命的風險。
對此,波札那哈博羅內野生動物獸醫兼顧問埃裡克·弗雷尼(Erik Verreynne)對《紐約時報》說:「通過每年犧牲700頭大象,我們很可能會拯救更多的大象。」
按照弗雷尼的說法,波札那有大約2.7萬頭大象生活在野生動物管理區之外,在這些地區經常與農民發生衝突。他說:「農村社區承受著人與野生動物衝突的代價,但在很大程度上卻被排除在旅遊業產生的收入之外。」
換言之,在他看來,允許狩獵不會「顯著減少大象的數量」,而新增收入將有助於彌補大象帶來的損失,並以其他方式為當地社區提供財政支持。
然而,反對者並不認可這種說法。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維特邁爾對界面新聞說,人象衝突是非洲大陸上的焦點問題之一,但他不認為大象保護與人類的苦難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繫:「非洲大多數人的苦難與大象、或者野生動物無關。有衝突的地區有限、也有跡可循。」
南非調查記者,《最後的大象》一書作者唐·平諾克(Don Pinnock)也認為,通過出售野生動物或狩獵來「拯救」野生動物是一種騙局。
他對界面新聞說,出售和狩獵的所得利潤幾乎沒有投入到保護領域,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報告也發現,當地社區只能獲得狩獵費的1.6%。平諾克仍然相信,減少象牙需求才能解決很多問題。如果象牙沒有價值,也就沒有必要狩獵。
純從經濟的角度來看,取消狩獵禁令也會損害波札那的旅遊業。這是該國僅次於鑽石業的經濟支柱,遊客期望在這裡看到大象的存在。
多年前提出狩獵禁令的波札那前總統卡馬在接受彭博新聞社採訪時說:「最近幾年,我們的旅遊業真的很興旺,大象就是人們最想看到的事物」,「如果你要開始獵殺並擺脫它們,你就是在拋棄這些(旅遊)資源。」
一些知名人士已經警告,如果取消禁令,就會抵制去波札那旅遊。美國脫口秀主持人艾倫·德傑尼勒斯(Ellen DeGeneres)在推特上寫道:「馬西西總統,在每一個想要殺死大象的人背後,還有數百萬人希望它們受到保護。我們正看著呢。」
反對放鬆象牙交易禁令的動物保護人士也認為,允許象牙交易將助長非法捕獵大象——2008年允許辛巴威等國一次性出售象牙就是前車之鑑。在那期間,非法捕獵激增,2006年到2016年的十年間,非洲有約11.1萬頭大象死亡,最嚴重的偷獵出現在2011年到2014年。
在部分動物保護主義者和波札那政治活動人士看來,取消狩獵禁令不過是總統馬西西爭取農村選民支持的拉票手段。
波札那地廣人稀,58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略大於中國的四川省(48萬平方公裡),但人口僅有220萬——而四川省人口則超過8300萬。
在這樣一片土地上,16萬頭大象成了馬西西的主要政治議程之一。5月份,他解除了前任總統卡馬對狩獵大象的禁令,還把用大象腳做成的凳子送給來訪的外賓。
雖然馬西西在Facebook上澄清說,大象肉暫時不會像傳言中那樣被送進寵物食品工廠,但他強調,大象的數量已遠遠超出波札那脆弱的自然環境能承受的極限,這導致人象衝突急劇增加,而恢復「有限度的、以許可證為基礎」的狩獵可以解決這場危機。
拋開動物本身的命運不提,非洲三國的訴求也是在野生動物保護領域爭取更多話語權。在他們看來,西方提出的措施並未考慮到這些非洲國家的切身利益。
以象牙為例,雖然動物保護組織表示,合法化象牙銷售將導致盜獵現象大幅增長,但納米比亞官員抱怨說,由於大象自然死亡等原因,該國象牙庫存這幾年一直在不停增長,但苦於無法出售,如何處理這些「有價無市」的象牙成了該國的一大負擔。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5月份發表的一項報告稱,大象偷獵率的下滑與市場對象牙需求的變化相關,但除此之外,地區貧困和腐敗程度與偷獵率之間也存在超出以往認知的相關性。
報告指出,對於許多參與非洲偷獵活動的人來說,一頭大象的象牙可以賣到的價錢,甚至超出偷獵者一整年的收入,因此除了加強執法力度打擊偷獵外,更多把工作的重心放到減貧或減少腐敗上,可能是大象保護領域更為審慎的做法。
研究人員認為,除了那些與生物多樣性直接相關的發展計劃,任何程度的貧困減少都可能讓保護領域受益。保護組織可以尋求投資機會,例如建設為當地社區提供適當就業機會的工廠,或為當地居民的商業思路提供捐助:
「這一辦法的重要益處是,它除了能有效減少偷獵,還把改善成千上萬非洲人的生活作為核心事項。人類和野生動物的福祉並不是孤立的問題。地球上所有物種的困境都交織在一起,我們越早採取相應行動越好。」
研究作者之一、來自德國弗賴堡大學的塞弗林·豪恩斯坦(Severin Hauenstein)對界面新聞介紹說,現下已經出現了一些積極的嘗試,例如把牧民社區納入野生動物旅遊的資助範圍。
他說,這類方案可以鼓勵保護野生動物,而不是通過偷獵或其他非法活動來傷害動物。研究表明,以社區為基礎的資源管理可以在成功減貧的同時,改善對野生動物的保護。
雖然減少腐敗和貧困並非易事,但豪恩斯坦提供的這種模式已經開始在納米比亞奏效。以社區為基礎的自然資源管理(CBNRM)項目已有23年歷史。當地社區對包括野生動物在內的自然資源享有主權,可以發展旅遊和狩獵——而這往往被認為對野生動物和人類都有益。
CBNRM項目支持團體協會(NACSO)主任馬克西·路易(Maxi Louis)認為,非洲大象的未來與非洲大陸農村人民的福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目前的情況是,這些居民常常必須承受與危險的大型動物一起生活的代價,而不能從這種共存中獲得任何好處。
「也許解決大象危機意味著把它當作一個人權和社會公平的問題,而不僅僅是野生動物保護的問題。」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