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好父母養出好孩子》一書中,我倡導的一個原則就是:讓孩子勇敢坐第一排,多和「優秀的人」在一起。
有家長訴苦:你說得沒錯,可我孩子不按這個路子來,對「學霸」敬而遠之,偏偏喜歡「學渣」;本來成績不錯,時間長了,會不會被「帶偏」?
這很正常,但處理起來,不能草率。
01敬愛學霸,喜歡學渣
在孩子的班級中,推選「最受歡迎的人」,候選人有兩個:一個是學霸,一個學渣。
你猜,誰會贏?
前提是老師不插手,同學真心實意。老師插手就麻煩了,學霸必須當選嘛。
多數情況下,學渣會當選。不是說這個班風氣不正,而是因為,學渣更「親民」,更有人緣;學霸更高冷。
一個人一旦優秀了,身邊的人就顯得平庸,不一個檔次,沒什麼共同語言,聊不到一塊兒。
智商堪比愛因斯坦的威廉·塞德茲,成年後鬱鬱寡歡。他兩三歲就掌握了小學低年級內容,11歲考上哈佛大學,你說,他和「同齡人」能有什麼話說?
一個班級,差距到不了這麼大,但這種現象也會客觀存在。
於是出現了兩種趨勢。
02向上,還是向下?
一種,是學霸被活生生「拉下馬」,成了普通人。
做高冷的學霸,需要較強的心理素質。別人的膜拜,交流上的「不一個檔次」(你覺得很簡單的題,跟他講3遍,他還是不懂),要習以為常、滿不在乎,才能牢牢霸佔「學霸」之位。
心理素質不過硬,就會「繳械投降」——算了吧,學霸太孤單,太累,不幹了。
另一種,是堅持高冷,和普通學生距離越來越大。
但他們會繼續「高升」,到更優秀的人群中,重新普通起來。高中學霸考入北大清華,自己就相對普通了。
這也是一個心理關口,只要對付過去,就又上了層次;和高中「普通同學」的距離,進一步拉大,他們只能仰望了。
03如何對待學霸?
所以普通學生「敬仰學霸」「喜歡學渣」,無比正常。和學霸在一起,會有壓力;和學渣在一起,心態放鬆,而且有安全感——你玩的時候,學渣也在玩;你數學考80,他考40、為你「兜底」,焉能沒有安全感?
家長要釋放這種壓力,讓孩子知道,和學霸在一起,有壓力是正常的,打打「預防針」。
另一方面,要讓孩子學會「遠距離觀察學霸」,看他的方法、技巧,不要糾結於具體題目。具體題目對學霸來說十分輕鬆;你孩子做起來就十分頭痛,學霸即便有耐心,臉上也會露出不屑。
04如何對待學渣?
孩子更喜歡和成績比自己差的同學交朋友,是人之常情。家長要關注、要引導,但不可粗暴幹涉。
交朋友,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你只能提出建議,不能嚴管,否則孩子就是下一對「羅密歐與朱麗葉」。
那咋辦?怎麼防止孩子被「帶偏」?
有一個辦法挺好:如果你的孩子成績不錯,不妨給他制定一個原則,讓他來做成績較差同學的「小老師」。
很多家長一定滿腦袋問號:
會不會影響自己孩子的學業?
孩子會聽嗎?
你是在鼓吹「福報」嗎?
一個一個解答。莫急。
05為什麼這麼做?
這不算什麼福報。感恩、助人都是必須的,但不必那麼玄。有一點很客觀:幫別人就是幫自己。
如果你經常關注我的主頁,會發現最近一個月來,我的文章排版越來越精美,質量也提高了;之所以如此,並非自覺自發。
前陣子,有人請我給他們的文章打分,算是助人吧,沒想到自己也有收穫。
我作為讀者去看他們的文章、發現他們的問題時,忽然意識到——其實我自己也經常犯這樣的毛病。
這就是收穫——通過發現別人的毛病,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一旦出現類似陷阱,也會警惕。
讓孩子給差生講題,是同樣的道理。
只要孩子能把這道題講出來,哪怕只講一遍,也會印象深刻,比自己背誦或者琢磨10遍,效果還好。
有一位農民,沒什麼文化,家裡幾個孩子都成了學霸。別人請教他,他說,我不懂,但孩子每天放學回來,我都讓他們把今天學到的內容,給我講一遍。
成功,有時就這麼簡單。
06怎樣勸孩子這麼做?
孩子們一塊玩容易,讓他們一塊學,卻不簡單;讓你的孩子給別的孩子講解,也有難度。
首先要馴服自己的孩子,讓他多和優秀的人接觸;孩子可能會犯難,這時候,你再和他說:「有成績差的朋友,也沒什麼,但要共同提高,你可以幫他提高。」
孩子認可之後,先邀請他們到自己家,一塊做作業,藉機慢慢引導。
不可操之過急,從「一起玩」到「一起學」,需要時間。
只要兩人是好朋友,家長合理引導,做到這一點並不困難。學渣也不希望永遠墊底,也想進步,你的孩子,就是他的「救命稻草」。
所以,適當的情況下,你甚至可以和孩子的朋友聊聊;當然,要注意方法,避免簡單粗暴。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教育學者,研究員,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專欄作者,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人生是一場修行》《賈伯斯告訴中國》《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3本。
壹點號高了高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