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篇中的第一章中我提到維持NP雙0的辦法之一:減少輸入法,但是這是一個不可取的方式,相當於「飢餓減肥法」。大部分魚缸是用這個辦法達到的超低營養鹽狀態,很不幸,菌膜的菌膜,脫骨的脫骨,甚至還有紅毛的。
在今天這個最終章,我繼續分享下另外兩種可以達成營養鹽的辦法:「開缸大吉法」與「碳源細菌法」。
--------東傑聊----------
我們先說不額外花錢的「開缸大吉」法。
所謂開缸大吉指的是在爆藻階段打好紮實的基礎,把系統培養好,並在後續的日常打理中注意養護魚缸。
是不是超級簡單?但是在這個」速食「時代,很多新新老魚友所缺少的就是這份耐心。
首先說爆藻,爆藻這個事兒被各大公眾號翻來覆去的說爛了,但是要麼是挑刺教唆爆藻無用論,要麼是起個譁眾取寵的標題嚇唬人。
實際爆藻一句話總結就是:利用一段時間,讓活石的菌群恢復活力,同時利用低等藻快速生長的特點來消耗掉活石釋放出來的營養鹽。
2個重點:活石菌群,營養鹽消耗。
營養鹽消耗:
先說營養鹽消耗,這個只需要注意2個方面:大水流!強光!
大水流:
高速的水流在固定時間內,可以帶來更多的營養鹽,從而促進局部藻類的生長。
大水流甚至比強光更重要,這是被很多人忽略掉的。 經常翻缸的同志們應該會注意到一個現象:爆藻期間,水流越強的地方,一般越先出現藻類的變化。 綠絲藻往往最先從水流最強的活石表面萌發出來。
而水流不夠的魚缸的藻往往會如上圖一樣,藻類生長緩慢,出現大量的小羽毛藻,紅毛藻。
不正常的藻類會影響爆藻的結束的速度。
我建議爆藻的時候的造浪水量應該至少是主缸水體的20倍。
強光:
有效的光源可以促進藻類的生長速度,加快藻類對營養的消耗。
爆藻的時候建議使用10000K以內的燈管,也就是白色偏黃。可以使用10000K以內的金屬滷素燈;全白或藍白的T5管;如果是LED,可以把紅、綠、白、藍光開到最大。
燈光不夠的情況下,極容易如上圖一般,沒什麼有藻類。
請不要誤以為這是石頭太新鮮了。爆不出藻類往往是某個條件不達標。
爆藻期間也儘量把開燈時間控制在15小時以內,因為過長時間的光照會抑制藻類的生長,反而欲速則不達。
另外燈光不夠強,24小時開燈,非常容易爆綠水(UV燈可輕鬆解決)。
我以前開工作室,所以我有非常多的開缸爆藻經驗,一般情況下,石頭入水爆藻,3-5天不出綠絲藻,那麼你就可以認為你的燈光或者水流有不達標的地方了。
活石菌群:
爆藻的另外一個重要作用是養水,養水就是養系統,養系統就是養菌群。
菌群的恢復與培養是需要時間的,哪怕是玩淡水魚缸,也有養水7天的說法。而海水柏林系統對菌的穩定要求更高。
雖然我們看不到,摸不到,也測量不到菌,但是菌群卻在真實的影響著我們的系統。
很簡單的例子:很多新手玩家,水質一塌糊度,但是在新開槓的前6個月,甚至前10個月,缸裡的珊瑚狀態都很棒,我猜測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菌群的強壯!
一般情況下,我們爆藻與養菌的時間是同步的,大約在20-30天完成。時間過久,因為營養鹽過低導致生物失衡而出現菌膜。時間過短則系統內的營養鹽達不到理想的水平。
一般像我這種要養水20-30天的」老派「做法是最為穩妥的,當然偶爾也會出現時間很短,藻卻開始白化,且水體營養鹽超低的情況。那麼可以考慮刷缸後先下珊瑚,再逐漸加魚,避免大量魚類入缸造成系統波動。
當NP測試等於0,並且藻開始由翠綠轉為黃綠色的時候,就可以進行刷缸拔草了。
整個過程」藻相「應該像我上文發的三張圖一樣,爆藻期間藻相不好的缸,往往在前期就會出現營養鹽失控的現象。
現在有些公眾號為了引流,會去用一些奇怪的觀點反駁傳統的做法,實際上,老派的做法往往是最為穩妥的。當你沒有足夠經驗的時候,請儘量不要創新,或者模仿創新。
爆藻就是在打地基,整個過程總結起來就是:合適的溫度下,合適的光照時長,儘量大的水流,給予足夠的時間,讓系統穩定下來,這種系統才更好抗住前期的」折騰「。
在開缸前期,我的建議是優先放置珊瑚與少部分的除藻生物,(假綿陽蝦、翻砂海星、海膽、海參等)同時監控你的NP指標,如果指標有所上升,請不要餵食。(我建議的除藻生物不需要餵人工飼料)
不管指標是否上升,如果試水的珊瑚狀態很好,別猶豫,大量下珊瑚。千萬不要空缸太久,否則容易爆出奇怪的藻類。
按照以上操作你的缸應該會出現:營養鹽略微提升,但是很快的又回落,最終恢復到NP雙0。
當NP雙0的時候,你就可以考慮選擇一款胺基酸與維他命,定期添加到你的珊瑚缸裡了。
魚也可以陸續的入缸了。
還是要持續的監控NP情況,當NP提升,就減少餵食(魚\珊瑚),當NP為0,則正常餵食即可。建議魚每天餵一次,一次餵飽就OK,放心,魚絕對不會瘦!
NP雙0的時候,要儘量保持胺基酸的持續輸入。偶爾補充粉末珊瑚糧。
一般情況下,這種缸會比較穩定。並且珊瑚的狀態與高等藻的狀態也都會很棒。
案例一:
以上其實就是我的一套80*60*55的底濾缸的開缸與維護方式。
簡單介紹下這套NP雙0的」醜「LPS缸:
非常標準的柏林三格底濾,只有蛋分、水泵、活石與高等藻。照片中的藻是剛剛收割後的剩餘部分。
對比開缸初期的圖,可以看到麥穗大量的爆頭繁殖了。
缸裡的這個小8字腦,始終開的很好,而且肥肥大大的。
以下是魚的照片與狀態。
這是近期一次收割的藻量。
我負責的說,這個缸沒有使用過任何控制營養鹽的產品,這個缸的NO3與PO4無法用莎莉法與蛋機測到數值。
但是缸裡的LPS以及高等藻,完全沒有白化,菌膜的問題,腦類依然肥大,軟體分裂繁殖。
案例二:
下圖是廣州阿譽的SPS缸,同樣的,這個缸也是開缸就是NP雙0,我們在聊這個話題的時候,阿譽分享說前期非常擔心NP雙0會導致翻缸,所以他一天6次的餵魚,發現NP也沒提上來,索性不管,定期加一些營養品,結果硬骨狀態持續到現在,非常不錯。
其實我手裡還有些開缸就是超低營養鹽的案例,不管是SPS還是LPS都養的很好,篇幅有限就不再介紹了。
再總結下就是:柏林爆藻期間打好地基,後期維護注意監測NP,同時注意補充胺基酸\維他命\珊瑚糧就好了。不費心,不費神,不費錢。
--------東傑聊----------
碳源細菌法:
什麼是碳源?
碳源是微生物生長一類營養物,是含碳化合物。常用的碳源有糖類、油脂、有機酸及有機酸酯和小分子醇。
根據微生物所能產生的酶系不同,不同的微生物可利用不同的碳源。
碳源刺激異養菌增殖,異養菌在增殖的過程中會消耗硝酸鹽、磷酸鹽、有機化合物等營養鹽。
所以為魚缸提供合適的、適量的碳源可以達到降低營養鹽的目的,例如:向魚缸添加伏特加、糖、蜂蜜甚至還有醋等物質。
遺憾的是這些傳統的碳源法並不是很容易讓人掌握,不僅用量需要自行探索,而且有可能出現後各種後遺症:PH、KH狂跌、生物的不適表現、菌膜的出現等。總之「野路子」碳源對大部分人非常不友好。、
(酒精大法引起的各種討論)
特別喜歡「瞎折騰」的魚友這幾年應該會發現,很多廠家悄悄的推出了自己的以柏林為基礎的玩法,廠家叫做「XX系統」。 例如:
波蘭紫色森林的AF
加拿大Polyplab的Rr系統
紅海的產品雖然還沒有自稱「XX系統」,但是本質是一樣的
其實我們分析這些品牌的 產品線,本質 上就是四大類:
在水質控制達到珊瑚基本要求後,核心就是控制營養鹽,在營養鹽控制好的基礎上,合理的使用營養補充類添加劑。
各種促進發色的添加劑,很難控制用量,哪怕廠家有建議量,也還是需要根據自己的魚缸來調整,所以這類添加劑在不適合新手使用。
這些碳源相較於酒精、醋、蜂蜜這些「野路子」更為安全有效,且易於控制。
最大的好處是,不需要從新開缸,哪怕你的缸的營養鹽已經處於較高的水平,直接上品牌碳源,也會逐漸的把魚缸營養鹽拉下來。(記得改變你的不良餵食習慣)
我家裡有一套40方缸,還是底濾,就是用了某個品牌的碳源+菌來做測試,平時給魚、腦餵蝦肉,魚蛋(一種叫 fish eggs的肉糧),NP很輕鬆維持在了超低的範圍。
所以,如果你還在苦苦的想怎麼給魚缸降低營養鹽,可以考慮試試品牌碳源。(煮豆也是一種碳源法,生物豆實際就是一種生物塑料,主要成分就是澱粉糖類,但是這玩意佔地方,不如直接液體碳源來的方便,所以全X寶的銷量現在越來越低了)
--------東傑聊----------
超低營養鹽系統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沒錯!就是這種一簇一簇的球狀的紅色的絨毛藻。它出現在了我用過碳源的所有的底缸。我正常開缸未加過碳源的80缸沒有這個東西。
但是這種紅色的絨毛藻不會進入主缸,這很奇怪。我曾經猜測是跟水流與光譜有關係,但是始終沒有做過測試驗證。(主缸與底缸的區別也就是水流與燈光)
當然,我也沒有證據證明他們一定跟我用過碳源有關係。
--------東傑聊----------
老規矩,總結:
NP雙零一定可以養好珊瑚。NP雙零必須使用胺基酸\珊瑚糧\維他命來為珊瑚提供能量。營養鹽比較高的缸不要用珊瑚糧,但是可以適當補充胺基酸與維他命。(胺基酸\維他命絕對不會分解出來氮磷)通過控制「輸入」來降低魚缸的NP不可取。開缸打好基礎,並且後期控制好欲望可以長期保持超低營養鹽。花錢購買品牌碳源也是維持超低營養鹽的一種有效手段。《NP》全篇的初衷是介紹超低營養鹽的玩法,並非推崇這種做法。LPS:N<25,P<0.05;SPS:N<5,P<0.04;就是一個不錯的基礎營養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