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幸福的道路,呂有金曾經覺得是那麼的遙遠。
生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家在高高的山頂上,連綿的祁連山阻隔了他與外面的世界。有點釀酒的小手藝,想開個酩餾酒作坊,可無奈水不好、路不通,夢想也變得遙不可及……
改變,從青海省開展易地搬遷脫貧攻堅行動開始。從那時起,呂有金和班彥新村的命運有了轉機。
「搬」出來的新生活
青海省互助縣是我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也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之一,班彥村就位於大山連大山、深谷接深谷的深度貧困區。
今年81歲的土族老漢呂長榮,在班彥村土生土長。「遠」和「窮」,是他對這個村莊最長久的記憶。
回憶起過去,呂長榮摸起了長長的鬍鬚:「現在和過去,那可真是天上地下啊!以前住的是山上的土坯房,房間又矮又暗;路不好,娃娃們出門上學不方便;難得吃上新鮮蔬菜,人們天天躺在土窩窩裡都懶得動。」
因為窮,人變得越來越懶;因為懶,生活變得越來越窮。班彥村村民陷入了貧窮的怪圈裡。
那麼,班彥村是如何從山上搬進山下的班彥新村的?班彥村駐村第一書記、青海省自然資源廳幹部袁光平講述了增減掛鈎政策發揮的巨大作用。
搬遷前,青海省土地統徵整理中心按照《青海省易地搬遷脫貧攻堅行動計劃》,成立項目幫扶調查組,開展班彥村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項目立項前期調查,同時聯繫青海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對拆舊復墾區和建新安置區進行了低空無人機遙感測繪。
「拆舊區位於班彥村沙溝山,當時3個自然村居民點佔地面積大、布局散亂,都是土坯房,居住環境條件惡劣,公共基礎設施薄弱。我們對總規模124.5畝的土地進行了拆舊。建新安置區則位於山下,緊鄰公路,交通便利。我們對沙溝山的123戶428人實施了整體搬遷、集中安置,新村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水電路等配套設施一次到位,確保安置搬遷戶『不離土、不離村』。」袁光平說。
搬遷安置圓了呂長榮和其他村民一輩子不敢想的新房夢,而這只是增減掛鈎政策帶來的紅利之一。此外,這項政策產生的上百萬元指標流轉收益,也全部用於班彥村村民的脫貧。通過復墾盤活農村閒置、廢棄的建設用地,還有效增加了124.5畝耕地,平均每戶可以增加1畝耕地,進一步促進了農民增收。
活了大半輩子的呂長榮第一次住進了新房子。現在的他每天都會在新村裡轉幾圈,看著新房子,他就高興:「真是沒想到,我這半截入土的老人也能過上這樣的新生活。」
「釀」出來的致富路
回憶起2016年8月23日的情景,呂有金至今依然很激動。那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班彥村,考察易地扶貧搬遷新村建設情況。
「當時我怎麼都不敢相信,總書記會來我們村。」呂有金說。總書記的到來,激發了呂有金的鬥志,也喚醒了他沉睡的夢想。搬進新房子,一切變得方便起來,呂有金拾回了他的手藝,開起了酩餾酒作坊。「既然做了,就不能失敗,還要做得出彩。」呂有金表示。
剛搬下山第一年,他就靠釀酒賺了5萬元,2017年收入10多萬元,他家徹底脫了貧。
脫貧後的呂有金夢想更大了。「我想當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以前自己顧不上自己的『壇』,現在不僅能顧好自己的『壇』,還可以顧得上別人的『缸』。一個人奔小康沒意思,我還要帶領全村一起富起來。」呂有金說。他想把酩餾酒打造成一個產業,讓村裡的婦女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加收入,減輕負擔。
搬進新房子,走上致富路,呂有金的觀念和狀態變得不一樣了。「從前我總覺得生在山溝溝裡,障礙那麼多,夢想遙不可及。真沒想到黨和國家沒有忘記我們,給了我們這麼多好政策。誰也不是生來就擁有一切,只要敢想敢幹,可以戰勝一切苦難。」
「繡」出來的幸福花
盤繡園裡,70歲的繡娘張達拉正在陽光下繡著一朵鮮豔的石榴花,時間在她的針下,靜靜地流淌。
「我每天一早就來這裡上班,這朵花已經繡了3天了,再繡幾天就完成了。」張達拉和繡娘們根據訂單確定的圖樣繡制盤繡花片,繡好後,大家繡的成品合在一起,最終製成一件衣服。
盤繡是土族婦女世代相傳的傳統技藝,針法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2006年,「土族盤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2017年6月,班彥村精準扶貧「土族盤繡」產業申請國家精準扶貧專項資金300萬元,修建了班彥村盤繡園,把在土族家裡炕頭的活拿到了盤繡園裡來,採用「公司+基地+帶頭人+農戶」的管理運營模式,通過籤訂供銷協議,由企業統一配發生產材料、圖案紋樣,提供手工藝生產技術、信息、倉儲等服務。
依託這一優勢,班彥村投資發展盤繡製作特色產業,吸收145個產業戶,2019年產業戶人均收入達到了9000元以上。
「從前我們的生活不是特別好,吃水燒火都要自己勞動。現在住進了好房子,有了好條件,沒了後顧之憂。我們能夠靜下來、坐下來,把對國家的感恩繡在『太陽花』裡,把美麗的『太陽花』穿在身上。」張達拉說。
在張達拉心裡,幸福生活需要花費時間,一針一線密密繡制。而在袁光平看來,班彥村脫貧後的幸福生活也要靠悉心打造,發展一個一個產業,織密鄉村振興的網。
目前,袁光平正在發揮自己的地質老本行,講好班彥村的「化石故事」。「20世紀70年代,村民呂有金無意間挖出了埋藏在沙溝山裡的古生物化石。多年後,經專家考古研究,這是一片古生物化石遺址,可追溯到白堊紀,曾發現有鏟齒象、河馬、三趾馬、副板齒犀、陸龜和政羊等多個種屬的古生物化石,且規模大、保存程度完整。依託這一優勢,班彥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計劃開展地質文化村建設,將科普教育和休閒旅遊相結合,起到地質遺蹟保護和地學知識普及雙重作用。」袁光平說。
2019年,作為班彥村的對口幫扶單位,青海省自然資源廳已投入70萬元,用於古生物化石的科學研究。扶貧工作隊正在積極爭取建設古生物化石展館經費;班彥村將邀請專家學者對古生物化石遺址進行研究,建設展覽、陳列中心,修建體驗區、觀景臺,開展科普體驗,整合旅遊、文化、鄉村、產業等功能,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
從酩餾酒到盤繡園,從農家樂到民宿,從特色種養業到地質文化村,班彥村正在一步步織密鄉村振興多元化發展的網。雖然織網的過程充滿艱辛,但袁光平相信,時間和付出最終會給出答案,「幸福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也不是遙不可及的。」他說。
首席記者:焦思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