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高原孤島」築起西藏特色「幸福路」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圖為墨脫縣城(資料圖)。 何蓬磊 攝

中新網拉薩1月11日電 (張偉)近日,在拉薩召開的西藏自治區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簡稱「人大」)第三次會議上,西藏自治區人大代表、墨脫縣長魏長旗表示,「路通政興,墨脫好茶成為增收致富的『金葉子』。預計2019年全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468.63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4.2%。」

圖為連接林芝市波密縣與墨脫縣城的公路(資料圖)。 何蓬磊 攝

魏長旗說,墨脫是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幾代人都在努力「修一條出去的公路」。連接林芝市波密縣與墨脫縣城的墨脫公路先後5次興建,滑坡、水毀、雪崩、泥石流導致工程反覆,直到2013年才徹底貫通。

還是由於自然災害頻發,這條唯一通路的建設與維護一直沒有停歇。廣東省第七批援藏幹部李燦曾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路依然是制約墨脫髮展的關鍵,「現在墨脫公路雖然比以往好多了,但經常因為泥石流而中斷,仍有多個鄉鎮沒有通路,在那些地方我們只能做一些簡單的援助,想發展產業,根本不可能。」

圖為連接林芝市波密縣與墨脫縣城的公路(資料圖)。 何蓬磊 攝

2014年,由林芝市米林縣派鎮通往墨脫的派墨公路(含派墨農村公路)開工,在克服了一系列工程難題後,距離2021年通車目標越來越近。國道219線林芝市察隅縣城至墨脫縣城的公路也在修建,屆時,圍繞墨脫縣將形成環狀公路網,從根本上改變外出難題。

「公路建設一小步,經濟發展一大步。」魏長旗表示,農牧民發展產業的信心增強,墨脫依託海拔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的特點,探索出了以茶葉為主導的特色農牧業。

圖為墨脫縣城(資料圖)。 何蓬磊 攝

數據顯示,從2015年墨脫縣第一批採摘茶青(茶園裡剛採摘下來的葉子,加工成品茶的原料)至今,產生效益約4401.71萬元。其中,農牧民累計增收約1114.76萬元,涉及6個鄉鎮23個行政村832戶3677人,戶均增收13400餘元,人均增收3000餘元。2019年2月,西藏自治區政府決定墨脫縣退出貧困縣。

魏長旗說,不斷發展的交通提供了更多可能,在墨脫可以見到雄偉壯觀的南迦巴瓦峰,洶湧澎湃的雅魯藏布江,兇猛的孟加拉虎和矯健的羚羊,下一步將以旅遊產業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走出一條墨脫特色的「幸福路」。(完)

相關焦點

  • 西藏自治區資訊|西藏墨脫縣:中國真正的天路!修了50多年,沿路風景...
    修了50多年,沿路風景絕美在這個人人恨不得「以雙腳踏出一條旅遊之路」來的年代,在無數人心中被奉為「蓮花秘境」的墨脫,卻不得已成為了中國唯一未能完全通公路的縣城。從上個世紀60年代末開始,外界的人們便試圖以修建公路的方式,去聯繫這座「高原上的孤島」。只是,滑坡、水毀、泥石流……通往墨脫的公路,屢建屢毀。然而,墨脫是中華的邊疆,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 點亮「世界屋脊的屋脊」——寫在西藏阿里告別「電網孤島」之際
    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 題:點亮「世界屋脊的屋脊」——寫在西藏阿里告別「電網孤島」之際  隨著電力工人合上電氣設備的開關,跨越上千公裡的電流,經線路最後一個220千伏巴爾變電站的調配,源源不斷輸入到阿里城區,這個西藏最偏遠地方長期缺電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12月4日,西藏阿里與藏中電網聯網工程正式投運,西藏也由此迎來了主電網覆蓋全區7地市、74縣(區)的統一電網標誌時刻。
  • 西藏大學:紮根雪域高原迎來發展春天
    同時,自治區將西藏大學新校區建設列入重點項目庫,在規劃調整、資金投入、項目審批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在資金保障層面,自治區教育廳多措並舉,加大投入。2019年,教育廳統籌中央支持地方高校改革發展資金1.34億元,重點支持西藏大學生態學一流學科、西藏大學麥地卡國家溼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站、西藏大學珠峰國際高原科學野外觀測及醫療救護站等教學科研平臺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
  • 登上西藏4000米海拔高峰,完全沒有高原反應,冬季的西藏太美
    西藏高原是多少旅行者嚮往的人間淨土,是信徒朝聖的歸處。西藏四季的風景各有千秋,但是很少有人喜歡天寒地凍的冬季,這時候的道路不便,時常遇到大雪冰封,寸步難行的窘境。但冬季的西藏卻都有著人間秘境的純淨之美,大雪下的西藏猶如童話中的冰雪世界,一切都顯得格外沉靜,白雪皚皚的覆蓋下才更顯人間淨土的曠遠純淨。眾所周知西藏是高原地帶,來到西藏旅行最大的難題就是需要克服高原缺氧對人體機能帶來的不便。很多人從行程開始到最後結束行程都無法適應缺氧環境,導致高原反應,呼吸苦難、頭暈胸悶,四肢無力,甚至會有噁心嘔吐的症狀。
  • 高原日記:挺進西藏聶拉木樟木鎮
    [摘要]與大批救援進駐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不同,通往西藏災區的救援路,幾乎可以算是「天路救援」。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仰望雪域兩茫茫風光旖旎草色青青隨處都是我心靈的牧場我要去西藏我要去西藏 仰望生死兩茫茫習慣了孤獨黑夜漫長雪蓮花盛開在我的心房 ……聽說去西藏,我的耳朵裡立即迴響起烏蘭圖雅的《我要去西藏》,眼前浮現出連綿不絕的雪山
  • 國網西藏電力:當好電力先行官 服務雪域高原脫貧攻堅
    國網西藏電力:當好電力先行官 服務雪域高原脫貧攻堅 發布時間: 2020-10-16 14:54:42   來源:  作者:李東淮 張若冰
  • 去西藏旅遊要怎麼玩呢?西藏的路特別美,西藏的天空之城特別藍
    去西藏旅遊要怎麼玩呢?西藏的路特別美,西藏的天空之城特別藍西藏旅遊要怎麼玩呢?去西藏最佳的玩法是自駕遊 ,可以自由選擇沿途的風景,自己喜歡的美景下車拍幾張照片,嘗嘗民族民俗小吃。第一次去西藏玩建議報團旅遊,有導遊的叮囑注意事項,高原反應還是要當心,可以從拉薩大昭寺小昭寺及布達拉宮先遊玩,再去海拔較低的林芝地區賞景。如果經濟條件允許,身體適應能力可以的話也可從四個入藏公路自駕前往,而西藏氣候挺好,但平原地區去西藏,儘量少吃,少說話,很如意缺氧,把時間接排好就好了。
  • 天上的西藏不是傳說中的天堂 西藏就是如此真實的存在
    世界屋脊宮殿的夜色西藏的路>山有多高啊水有多長,通往天堂的路太難。終於盼來這條天路象巨龍飛在高原上。穿過草原越過山川,載著夢想和吉祥幸福的歌一路的唱,唱到了唐古拉山。來西藏你總會有一種條條大路通西藏的感覺,有背包族徒步方陣,有騎行軍的隊伍,自行車摩託車,有林林總總名牌的自駕車,有公路鐵路飛機齊聚拉薩。
  • 西藏守漁人:為了高原生態,再苦再難也要堅持
    再加上西藏生態環境脆弱、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生產力低下和高原魚類生長緩慢、資源補充周期長、對生境高度適應和依賴等特點,使得高原水生生態更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有生態好了,西藏的魚才能遊得更遠。所以,我們要為西藏的魚,為子孫後代守住碧水藍天。」劉海平說。但要解決這些難題,只有一個大前提:摸清「家底」。
  • 內地人到西藏會有高原反應,那西藏人去到內地會有什麼異樣嗎?
    西藏是許多朝聖者心神嚮往的吧,但是伴隨著的高原反應就不是大家所喜歡的了吧。高原雖美,但是享受美是要付出代價的。我們內地人去到了高原就會缺氧,醉氧,浮腫等等反應。今天我們就要探究一下適應了高原的西藏人來到了內地會有怎樣情況?其實,生活在高原的人的身體已是與平原上的人產生不同,而且早烙印在基因中存在。也就是說,高原上,血液的流通會更加快速。即便不是高原居民,就算在高原駐守的軍人的身體器官也會發生一些小小改變來適應生活。
  • 【地評線】雪域時評:魚羊生鮮 助力幸福小康節節高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西藏自治區成立55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雪域高原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新時代·邊疆行 西藏篇」採風團。他們克服高寒缺氧、晝夜顛簸不適,只為尋找小康路上那一株株惹人喜愛的「格桑花兒」。
  • 軍娃獨自上高原!八一,西藏老兵收到了最暖心的節日禮物
    八一建軍節的前一天一位西藏的兵爸爸收到了最暖心的「節日禮物」7月31日,西藏拉薩天氣陰霾,雷雨陣陣。但西藏軍區某旅四級軍士長陳源卻一臉陽光,笑容滿面,因為一份專屬於他的暖心的「大禮包」即將降落在機場,通往機場的路上,陳源已經迫不及待了。「家和!家和!爸爸在這裡!」
  • 西藏情懷,青藏高原情懷
    扎什倫布寺前的藏民說起旅遊聖地,青藏高原無疑讓很多人心中的首選。只是大多數人是被藍天白雲,高原雪山,宗教朝拜,有點難以理解的天葬等照片,視頻,傳說吸引著,而其中大部分人更會因為高原反應,需要比較長時間的計劃而將青藏高原之行束之高閣,寄存心裡。當然其中不乏只是人云亦云,嘴巴說說而已。還在很早的時候,心裡就一直嚮往西藏,嚮往的是那自由與奔放吧。
  • 探秘神奇的高原小精靈 「西藏沙蜥」
    2020年7月至10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任務五子課題「西藏沙蜥對高海拔環境的適應」開展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 走進「西藏江南」丨尋找青藏高原的昆蟲丨青藏科考
    倪志誠(左四)、馮祚建(右2)、江智華(左5)、黃先生(右3)  下:1974年西藏墨脫尋找缺翅蟲  波密縣——八蓋鄉  5月30日,基本完成易貢的工作,轉點八蓋鄉。從通麥到八蓋鄉,開車3個半小時。路況不是很好,沿著山闢出來的一路,全是土路,山體的另外一側是湍急的河流。
  • 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翻天覆地60年
    記者:西藏美不美。  旅遊團:美。  60年前,西藏是貴族領主的天下,農奴們為領主勞動,一無所有、甚至沒有人身自由。現在的西藏山明水秀,雪域高原正發散出耀眼的光芒。這樣巨大的變化是怎樣一步步發生的呢?  時間倒回六十年前,1951年註定成為西藏歷史發展的轉折點,和平解放的陽光透過雪域高原厚重的陰霾。
  • 高原上盛開「格桑花」——西藏邊境縣發展觀察
    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記者近日走進亞東縣、吉隆縣、噶爾縣等西藏邊境縣,了解到當地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邊貿火熱帶旺邊境小城、小康村建設促民致富等生動實踐,看到越來越多的貧困戶受益於特色產業帶動,過上幸福生活,成為盛開在邊境一線的「格桑花」。
  • 西藏高原醫學研究:高原移居者更適合鍋莊等運動
    西藏高原醫學研究:高原移居者更適合鍋莊等運動 2020-11-28 1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藏自治區第16批博士服務團:奉獻在高原的博士們
    2015年11月以來,來自中央黨校、教育部、農業部、環保部、國家開發銀行等中央國家機關、企業和北京、天津、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的34名博士服務團成員奉獻在雪域高原。從寒風凜冽的嚴冬到丹桂飄香的金秋,高原大地到處留下了博士們的足跡。
  • 格桑花開幸福長
    「男兒上高原,雪山峽谷連。長河險灘走天塹,道阻路險汗撐船。徵途多艱難,白髮任誰看?擘畫西藏路漫漫,水能興藏夢未圓。儘管如此,電站全體建設者堅持敢為人先、敢為人所不能,在8年近3000個日日夜夜中,克服高寒缺氧等諸多困難,始終堅持全年施工,硬是拿下了西藏電力發展史上的第一座大型水電站,創造了高原水電建設的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