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外國語大學秀洲外國語學校小學部舉辦了12月班主任例會。此次例會以學校「蔚藍工作坊」為載體,以提升班主任的常規管理能力為主題展 開。
會議前期,「工作坊」向全體班主任下發了一份調查表,了解班主任們在班級常規管理中遇到的難點及困惑。結合調查表的反饋情況,學校安排了各年級經驗豐富的班主任進行現場經驗分享,為大家答疑解惑。
第一板塊:在細微處用心
餘愛華老師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為題指出,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僅使教室賞心悅目,也關係到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她將值日工作納入了學生的培養規劃中。她與大家分享了她所帶107班的值日習慣養成過程:不懈地耐心和細緻入微的指導;具體形象的語言觸動孩子的心;用愛化解同學矛盾;神奇的魔術賦予學生一雙慧眼;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自我管理讓勞動成為自覺行為。學生從值日工作中,提高了勞動技能、學會了團結合作、學會了分工和管理,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更重要的是,他 們享受勞動的過程和成果。
梁言明要求學生的一日常規劃分在麼來,怎麼度過和怎麼離開三個方面。比如這個「怎麼來」,要求學生衣著得體並佩戴好紅領巾,進校門懂禮貌會問候,這個大多數學生都做的很好,而按時到校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個別學生時間觀念不強,明明快要遲到,甚至已經遲到卻看不出他有任何的急迫感,因此要強化學生對時間點的認知,組織班幹部卡點督查,加強監管是十分必要的。
董雪琴分享出現交通事故案例,講明事故雙方不用爭論,交警們會有條不紊地進行各項工作,不忙不亂,因為它有一套完整的交通規則處理程序。在醫療界,自從增加一道醫生護士必須洗手消毒的程序之後,病人死亡率顯著降低,可見程序化操作的魅力。與交警和醫療系統的程序化相比,教育行業顯然有所落後。所以老師們總是疲於應付,各種忙亂。因此有必要思考將程序化操作應用到常規管理中去。
吳麗珠老師定好規則,強化練習,學校的時間除了上課還有一些額外時間,那些時間可以給孩子們做一張時間表,什麼時間幹什麼,要求是什麼,一一說明白,強調好。比如中午12點所有的作業要寫在黑板上,12點10分要擦掉。同時,要求也必須十分明確,比如:排路隊時不能出聲,繫鞋帶要出列,自己的餐桌就餐完成要收拾乾淨等……
沈繼芳老師班級管理巧用積分卡,在校園裡,我們經常會看到孩子們追逐打鬧、玩危險遊戲、奔跑進校園、把欄杆當滑梯……這些現象屢禁不止,老師苦口婆心地講道理,見效甚微。可以嘗試製定遵紀表現積分制。首先是制定評分標準。其次是成立遵紀監督小組。關鍵是表彰激勵。班長每周末做一次統計,登記在制定好的遵紀的表格中,粘貼在班級牆上,讓孩子們對自己一周的表現一目了然。在下周一的隊會課上進行表揚。一個月後再統計,評選出「遵紀之星」進行表揚,並頒發獎狀。
計冬生老師從立規矩、抓常規、樹榜樣三方面做好班級工作。通過開展《我心目中的班集體》和《理想的課堂學習氛圍》兩堂班隊活動課,與學生共同制定出班規。定好班規後,全班學生籤名,並張貼於教室,目的是為了能讓大家時刻能看到,從而提醒自己也去督促同學。凡發現不遵守的學生,及時提醒並教育,不斷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
每個班中都有很多做事認真,學習優異,有著良好習慣的學生。在班級管理中,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學生,將他們樹立成榜樣。這樣的榜樣就在身邊,能讓學生時時去觀察和學習這些榜樣。有了這些身邊的「參照物」,學生在平時的生活和學習中就有了一種有形的行動準則和學習動力,能更好的引導學生成長,同時也在督促優秀的學生時刻做好自己,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使班級形成一種凝聚力和向上力。
第二板塊:不走尋常路
鮑偉娟老師講述了教育特殊學生的特別方法。一是頑皮、經常擾亂課堂秩序、喜歡打架,學習有較大困難,給表現機會,適時表揚。課餘找事給他做,班級有活動讓其表現,發現閃光點及時表揚。進行學習目標教育、學習行為指導和習慣糾正訓練,一開始可以降低學習要求,讓他有成功的機會。二是脾氣暴躁,容易與同學和教師發生矛盾,而且不妥協,甚至發生衝突的,經常關注,摸透脾性,主動溝通交流,進行恰當的集體活動,讓其感受集體的溫暖和期望,感受到同學對他的友好,化解對立情緒。三是不守規則,屢教不改,少罰重罰,罰在痛處,小獎常獎,獎勵及時。四是性格孤僻,自卑鬱悶,不善交際,遠離群體,保護自尊,適當輔導,鼓勵交往。尊重學生,熱情對待,經常個別輔導,鼓勵與樂觀同學交往。
鬱曉英老師就如何進行有效溝通講到,親子溝通、師生溝通、家校溝通,凡是涉及到溝通的,越來越多聽到「共情」二字,那麼到底什麼是共情呢?從字面上看,「共情」就是共同的情感,以此引申,就是在交流過程中,產生共同的情感,或同仇敵愾或同病相憐……所以共情又稱為「同感」、「通情」或「同理心」。溝通往往有兩個主體,傾訴者和傾聽者。當傾聽者能夠站在傾訴者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體會傾訴者的感受、並且能把這種感受傳遞給傾訴者,讓傾訴者知道你是理解、關注、接納他的,兩者的交流是真誠的平等的,進而促進彼此的信任度,促使傾訴者樂於傾訴求助。這樣的溝通才是成功的、有效的。
活動最後,丁建飛副校長做了總結性發言。丁副校長首先向發言的老師們表示感謝,感謝八位老師的傾囊相授,為年輕班主任們帶來了一場及時雨。丁副校長還結合一個個鮮活的事例,告訴班主任們:作為班級管理者,要有「管理」意識,管理要走在教育教學前面;管理要有藝術性,既要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也要時時在管理中問問自己要「怎麼辦」,有思考,才能有策略;班級管理只是手段,最終要達到的是教育目的。班主任要時時刻刻想著,我們為學生所做的一切,都是要為著眼於學生的未來發展而奠基。
相信通過本次德育例會,班主任們一定收穫頗豐。面對重複且繁瑣的班主任工作,需要每一位班主任用一顆審美的心去欣賞,去領略,去創造。凡物皆有可觀,熟悉的地方也有風景,班主任工作也可以做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