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長洲島:12年開而未發
從1995年開始改造,目前仍然經濟落後變化不大,規劃缺位和交通制約是兩大原因
本期提要
廣州調查
1995年政府開始投入力量開發,但至今仍是交通不便、景點分散、經濟落後。
這12年,廣州進行著「小變」「中變」「大變」,但長洲島的變化讓人有些尷尬。
長洲島名聲在外,然而,無論是島內的居民還是島外的遊客,多年來都沒有從開發中獲得太多利益。長洲島上的深井、長洲兩個社區,低保戶是黃埔區低保戶總數的2/3。遊客到此也有很多不便。
本月召開的黃埔區政協會議上,有委員提出禁摩後黃埔區一些地方交通問題突出。記者發現,長洲島上的交通確因禁摩更惡劣,但長洲島不僅僅是交通的問題,它的曲折開發之路,更引發深思。
出行 進島難島上走動也難
乘坐渡輪到長洲,一下船,交通問題就擺在面前。無論旅遊或辦事,如果想只靠公交車,肯定惱火不已。長洲島上只有兩路公交車:67路和383路,只運行於金洲大道,而金蝶路、長洲路、黃船生活區等均無公交車到達。接駁大學城的383路一般要等上40分鐘才有一趟,有時甚至要1個小時。
本來,摩託車是島內最便捷的交通工具。「禁摩」後,碼頭附近就多了一排「小面的」車隊,一車坐滿6-7人就走,根據距離遠近收費2-6元。如果單獨包車去大學城地鐵站,需30元左右。據悉,「小面的」目前是在黃埔區有關部門的默許下進行,其實屬於非法營運。一社區居委幹部說:「如果交委來查,肯定又被端掉。」
與外界連接方面,目前深井碼頭最後一班船是晚上9時30分。運營時間的不合理,影響學生和居民進出市區的交通。特別是周六、日,晚上9:30分後回校的學生,只能坐村民的農用小船過江。
廣州市人大代表、黃埔造船廠工會主席謝衛忠來長洲島已經16年了,在他眼中,這裡唯一發生變化的是:黃埔軍校舊址翻新改造了,金蝶路和金洲大道拓寬了。這樣的發展速度,和廣州其它任何一個地方相比,有著和珠江渡口一樣無法逾越的距離。
生活 低保戶佔黃埔區2/3
2002年7月長洲鎮人民政府設立長洲街道辦事處。長洲街道辦事處屬下四個社區居委會,分別是深井、長洲、黃船、梅園,其中深井、長洲為轉制社區。
和城市居民眼中大部分的轉制社區不同,深井和長洲兩個社區的集體分紅少得可憐。廣州市政府一直從「保護性」的角度考慮長洲島發展,加上島上的居民向來比較本分,基本上無任何經濟來源可言。本地居民收入相當低,主要依靠宅基地的轉讓、出租和農業為生。
深井社區有70戶低保家庭,是黃埔區最多低保戶的社區,和長洲社區各佔全區低保戶總數的1/3。深井社區書記寧雲忠告訴記者,該社區的集體經濟只能靠物業出租每年收入100萬,轉制社區居民每人一年只有300元左右。人均耕地也少,依靠種植果樹每年收入二三千元。
年輕人都搬出長洲島在外打工了。但對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只好繼續留在島上。「市區1500元/月的工作,還不如這裡800元/月的,每天又坐船又坐車的,交通費也不少。」43歲的梁滿基世代務農,家中父母已經80多歲,兩個孩子在念高中。他和妻子每天劃著小木船穿走在河湧之間,捉到「魚仔蝦毛」就拿到市場買,一天收入20塊左右。「現在河水受汙染了,不能拿到酒樓賣,只能在市場賣給村民或外來工。」
遊覽 配套不齊限制頗多
記者採訪時,正好遇上從天河區來旅遊的陳先生。他們和朋友在島上待了半天,只看了黃埔軍校就準備回去了。他說:「對於我們這些不是自駕車的散客,一點都不方便,甚至連吃飯的地方都找不到。」
這些景點都遍布在島上的各個地方,位置較為分散,部分景點位於部隊營區或企業廠區內,或要經過部隊、企業駐地才到達。例如,黃埔軍校舊址與東徵烈士陵園等景點被黃船廠廠區分割。謝衛忠表示:「在現有條件下要形成一個真正意義的文化旅遊景區還不太可能。」
長洲島旅遊資源
歷史文化古蹟類
巴斯樓、巴斯教徒墓地、柯拜船塢、祿順船塢舊址、外國人墓地、深井文塔、凌氏大宗祠、曾氏大宗祠、金花古廟、南海神祠、洪福市、安來市等。
近現代革命和軍事史跡類
黃埔軍校、東徵烈士墓、中山紀念碑、孫中山紀念館、北伐紀念碑、教思亭、黃埔公園舊址、濟深公園舊址、袖海亭、白兔崗炮臺、海軍軍事博覽中心等。
自然風光類
長洲是江心島,綠色覆蓋率甚高,尤似海上盆景,島上河道縱橫,中山公園、聖堂山公園、環島長堤、釣魚臺度假村等都是休閒的好去處。
土特產類
深井霸王花、長洲粉葛、長洲香蕉、長洲大果楊桃及龍眼、黃皮等。
兩失發展良機
有市人大代表指出,長洲島開發領導機構已名存實亡
早在1988年1月,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就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個山清水秀、歷史人文資源豐富的地方,再加上國家級的牌匾,這個本該富庶的小島卻由於種種原因,一再不幸地與機遇失之交臂。
失落:熱烈開始冷清收場
為了促進長洲的開發建設,廣州市政府於1992年專門設立廣州市長洲文化旅遊風景區。從此,長洲正式開始大力發展旅遊及其相關配套行業。但是,由於交通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發展一直較為緩慢。1994年,市政協委員提出開發建設長洲島的提案。1995年,市政府開始關注長洲島的開發建設問題。
1995年,市政府又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副市長王守初任組長的廣州市長洲文化旅遊風景區開發建設領導小組,並組織廣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完成了《廣州市長洲文化旅遊風景區分區規劃》。
廣州市人大代表寧雲忠回憶,1996年全國開始遭遇經濟滑坡,當時做出來的規劃根本沒有人願意來投資。
謝衛忠說,開發長洲島已經12年,但長洲島的總體規劃至今仍未正式完成。而1995年成立的市政府開發長洲島領導小組名存實亡。雖然市有關領導多次帶隊到長洲考察,但由於種種原因,至今還沒有具體的規劃和政策出臺。
另一方面,政府投入資金十分有限,從1995年正式提出開發長洲以來,市、區投入的開發建設資金十分有限,這對長洲的開發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再度失落:「攀附」大學城未果
2003年,廣州大學城動工,讓與其相鄰的長洲島看到了希望。黃埔區決定借小谷圍建設廣州大學城的契機,把長洲島建設成為大學城的「後花園」,為大學城提供綜合服務。
黃埔區政府當時提出「六個一」建設工程:即一個商業中心,一條濱江飲食娛樂風情街,一座上星級公寓式酒店,一所上檔次的學校,一座上規模的醫院,一個大型綠化廣場。
規劃專家也建議,將長洲島分為幾個片區:中部商業中心區、濱水農田保護區、學生公寓及文化休閒區、深井民俗村農莊區、極限運動公園、旅遊娛樂度假區。
「結果還是不行。兩年下來,我們發現大學城的配套都在自己內部解決了,根本不需要到長洲來。」寧雲忠說。以上的「六個一」建設後來都沒下文,即使是學校、醫院這些長洲島居民希望能沾光享受的基本設施也沒建起來。
探因
惡性循環何以造就
交通瓶頸和規劃缺位,是人大代表認為長洲島發展滯後的兩大原因。
交通不便狀況至今未改善
謝衛忠指出,制約長洲島發展的首要因素,是島上交通道路等基礎設施落後。長洲島四面環水,交通環境特殊,陸上只有一條經大學城通往市區的道路。路不通財不通,由於交通不方便,來的人少自然經濟收入就少,經濟收入少就更加沒有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造成惡性循環。
今年1月1日「禁摩」後,島內交通問題更加突出。現有的67路和383路線路不合理、班次少、時間間隔長。深井碼頭晚上最後一班船是21時30分,運營時間不合理,影響學生和居民進出市區的交通。特別是周六、日,21時30分後回校的學生,只能坐村民的農用小船過江。
黃埔區人大代表黃光碩建議,增加現有67路、383路公交車班次,縮短間隔時間,以15至20分鐘內一班公交車為宜,特別是要改變383路以往40至60分鐘才有一班公交車的現象。增設長洲至市區主要道路、場所的公交線路,或延長大學城藥學院、外語學院、中山大學等公交站到長洲中山公園。
新規劃方案七年未出臺
「黃埔區也一直想把長洲島搞好,但這地方廣州市政府盯得特別緊。」寧雲忠說,從原來不許搞「三邊政策」(邊施工、邊報批、邊貸款)到後來的「只出不進」(戶籍人口只能出不能進),對長洲島的開發確實存在制約。
據悉,廣州市規劃部門從2000年開始就調整長洲島的發展規劃,但至今沒有做合適的方案。「那個方案只適宜舊城改造,不適宜用在長洲搞開發。」寧雲忠說。
謝衛忠表示,長洲島經濟條件落後,管轄權力有限,地方政府有心無力。整個島有1/3地塊屬於部隊和廠企的範圍,這些單位都不屬於街道管轄,很多事務無法統一管理。 黃埔區最新一份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長洲島發展的表述是:加快長洲文化旅遊風景區開發,配合做好辛亥革命紀念館和新一軍紀念公園前期工作;推進長洲生態觀光農業開發,做好南灣水鄉遊前期策劃工作。
這一次,藍圖能夠變成現實嗎?
本版採寫:本報記者 陳捷 通訊員 仁宣
孤島?
製圖/吳山
圖表略,詳見報
圖:
黃埔軍校是長洲島上最熱門的景點。除此之外的景點,參觀起來都有點費勁。本報記者 李向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