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德州星艦SN9破紀錄三小時三連射,並沒有衝淡佛州兩場發射懸念。
原定元月中旬部署運輸者一號共乘任務、之後發射第16批1.0版星鏈,為何遲遲未發?背後是何原由?
▲Transporter-1載荷堆棧示意圖
運輸者一號推遲內幕
SpaceX今年新推出的「運輸者一號」Transporter-1共乘任務,原計劃最早瞄準1月14日發射,如期發射的話,無疑將成為全球第二發,不過現已移至21日。
為何遲遲未打第二發?為何推遲長達一周?
儘管發射商沒有明說,不過從客戶方傳出消息已經給出原因。作為共乘任務「運輸者一號」,這次發射多達數十顆小微衛星,只要有一兩顆突發意外,就會導致延期發射。不幸的是,意外果然出現。
據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透露,旗下兩顆「降低風險」技術演示衛星(名為曼德拉草Mandrake 1、2),在1月4日處理過程中被意外觸發,部署彈簧竟然將兩顆衛星彈射出去,造成損壞。
同一天,另一個客戶遊俠空間公司(Momentus Space)宣布,臨時撤下準備搭載的第一款Vigoride拖船,以確保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有更多時間進行審批。(這是原打算先斬後奏?)
同樣在1月4日這天,SpaceX好像為了補缺填空似的,臨時向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提交申請,希望部署10顆星鏈衛星至極地軌道。可喜的是,這次聯邦部門辦事效率極高,4天後1月8日快速批准。之所以如此快速過關,據悉部分原因是由於一些阿拉斯加州教師、議員向FCC或請願或遊說或施壓。要知道,地處高緯度地帶的該州居民,將是極地軌道星鏈衛星的最大受益者。儘管10顆衛星遠遠不夠,但畢竟是個良好開端。
上述一連串原因直接導致了「運輸者一號」發射推遲。有喜有憂,計劃沒有變化快,這就是現實。
任務名稱:
Transporter-1(運輸者一號/轉運者一號/瞬間傳輸者一號,多種譯法)
發射窗口:美東時間1月21日9:24(北京時間21日22:24)
發射地點:佛州卡角40號發射位(SLC-40)
運載火箭:尚未公布,B1049.8或者B1058.5
載荷質量:~5噸
部署軌道:太陽同步軌道/極地軌道(~525公裡 x ~97°)
▲Transporter-1載荷一覽表
主要載荷:24顆太空蜜蜂SpaceBEE,8顆狐猴二號Lemur-2,3顆ICEYE,8顆克卜勒星座納米衛星Kepler 8-15,10顆星鏈衛星……
主要看點:
一箭多星發射刷新全球之最。這次任務已知~120顆衛星,不僅超過SpaceX之前發射紀錄(2018年12月4日SpaceX一箭64星,刷新美國一箭多星發射紀錄),而且刷新之前世界紀錄(2017年2月15日印度曾創下一箭104顆的世界之最)。
SpaceX首次部署極地軌道星鏈衛星,嘗試擴展高緯度、極地地帶寬帶接入能力,增強全球性覆蓋。之前發射的星鏈衛星全都部署在550公裡 x 53°近地軌道,SpaceX計劃部署在560公裡 x 97.6°極地軌道共計520顆。
▲轉移級SHERPA-FX效果圖
這次部署任務首次採用轉移級SHERPA-FX,可以簡單理解為第三級,只是不提供爬升推力,攜帶18顆衛星,自行部署,目的是更安全有效控制、遙測這些衛星。
第三發變成第二發
正是基於運輸者一號任務推遲,使得本月中旬發射輪空,於是SpaceX及時調整自家發射任務,前置第16批1.0版星鏈衛星,從今年第三發前移至第二發,及時補位。
發射窗口:美東時間1月18日8:45(北京時間1月18日21:45)
發射地點:佛州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位(LC-39A)
運載火箭:B1051.8首度挑戰一箭第八飛
回收平臺:JRTI請看說明書(633公里海域)
載荷質量:15.6噸(260公斤 x 60星)
部署軌道:261公裡 x 278公裡 x 53°
運行軌道:550公裡 x 53°
主要看點:
採用最高復用火箭先鋒B1051.8,這將是SpaceX首度挑戰一箭八飛八回收,加速逼近一箭十飛目標。另一枚最高復用火箭B1049.8有可能稍後出馬,擔綱運輸者一號任務。如此加速度推進最高復用火箭使用頻率,有望今年第1季度就能目睹「一箭十飛」!
今年首次部署星鏈衛星。預計今年至少部署15批星鏈,每批60星,部署900顆。目標是今年4月底部署第24批1.0版星鏈,屆時累計部署1440顆1.0版星鏈衛星。根據SpaceX公開報告,只要最低部署1440顆星鏈,即可提供最低限度地全球性衛星寬帶接入服務。也就是說,最早2021年5月星鏈寬帶將面向全球市場。
小結一下,本月發射計劃——
●北京時間1月21日22:24:運輸者一號(Transporter-1)
至於星艦SN9何時高飛?為何飛行最高點降至10公裡?請見明天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