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行業龍頭企業,不僅是市值高、規模大,更應該走在行業前面,為行業的發展提供方向和思路。
2020年被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是物管行業的「價值元年」,無論是行業還是資本市場均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一邊是眾多物業企業掀起新一輪上市潮;另一邊,萬物雲、碧桂園服務等龍頭物業公司相繼發布了全新物業品牌戰略。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年內至少還會有兩家中大型物業公司將對外發布全新戰略。
行業的風向變了。無論是萬物雲還是碧桂園服務,他們所做的一切,不再是迎合資本的喜好,而是明確這個行業的基本要義,在此基礎上,衍生出更多的可能。
前段時間萬科物業更名為「萬物雲空間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萬物雲),對標貝殼,未來將致力於空間科技服務。近日,碧桂園服務又宣布將圍繞「新物業」,通過新科技、新服務、新生態、新價值,希望成為國際領先的新物業服務集團。
無論是萬物雲還是碧桂園服務,儘管他們在具體的路徑和目標上有差異,但龍頭物業企業通過率先革新,或許都可能成為物業行業未來的「引領者」。
新物種VS新物業
在11月26日碧桂園服務在廣州塔舉行的「你好,新物業」品牌煥新發布會上,連難得出席公開場合的碧桂園集團聯席主席、碧桂園服務董事會主席楊惠妍也帶著部分集團高管親自站臺。
在這場品牌發布會上,碧桂園服務想傳遞的信息是,通過「新科技」「新服務」「新生態」「新價值」,踐行「新物業」,即對物業服務邊界和內涵展開延伸與拓展。
碧桂園服務執行董事兼總裁李長江認為,物業的本質是滿足人對建築空間的需求。不是對於冷冰冰的建築空間的服務,而是基於人對建築空間的需求而產生的服務。新的時代,物業服務的內容、對象、方式和業務邊界都在不斷延伸,不變的是一切以客戶為中心,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
前段時間,萬科集團合伙人、萬物雲CEO朱保全在多個公開場合解讀了萬物雲,並帶來了很多新詞彙,擅長造詞的萬科人很懂得如何得到市場的關注度。
朱保全提到,萬物雲是科技公司的下沉,未來將致力於空間科技服務,做科技服務輸出、做空間生態賦能。萬物梁行則被稱為是中西合璧的「行業新物種」。
煥新後的碧桂園服務品牌與logo雖然與萬物雲同屬藍色系,但李長江在發布會上特意強調了碧桂園服務與萬物雲的區別。
「我們不是科技企業,我們永遠都是服務企業;我們不是空間管理,而是業主的資產管理;我們不是新物種,我們是新物業;我們不是四保服務,而是從社區生活拓展到城市的廣泛價值創造。」
兩家龍頭企業,有相似又有分野。碧桂園服務在加強自己的定義與企業本質,「碧桂園服務,就是一家服務企業,永遠是服務。」
與之相對,朱保全認為物業公司的本質是GP(General Partner,基金管理人),物業真正的價值一方面是如何能夠讓更多的業主達成共識;另一方面是如何具備專業性來管理好專業的服務公司。
當然,物業公司對物業行業的底層邏輯與大趨勢的看法是趨於一致的。中國物業管理協會會長沈建忠就指出,物業管理行業借力科技的創新發展邁向數位化轉型,構建新的社區商業生態,加上資本的助推,更賦予了行業更多的想像空間。一切都在快速變化,而物業管理行業的本質是不變的,紮實做好服務的初心是不變的。
朱保全在介紹萬物雲時,也很篤定地說萬物雲是一家「服務公司」。
李長江將物業管理行業劃分為了4個時期,1.0是物業管理時代,即做好基礎服務、四保服務;2.0是物業服務時代,關注業主需求,儘量滿足業主需求;3.0是物業資本時代,物業行業的價值被資本市場發現。現在,物業服務進入了4.0,即價值服務時代。
暫且不論4.0到底是不是價值服務時代,從某種角度上看,3.0的物業資本時代正在成為過去。今年,「物業第一股」彩生活也暫時放棄了「網際網路+增值服務」的幻想,重新回歸線下業務,專注於以物業管理服務為基礎。
在碧桂園服務內部,李長江也多次強調,「物業服務就是物業服務,而不是別的什麼東西,不要想的那麼複雜,但它的確又不簡單。」在「新物業」戰略下,碧桂園服務要做的仍然是深化聚焦大物業管理和大社區服務的業務組合戰略。
物業行業方法論已變
雖然物業公司對物業行業的底層邏輯與大趨勢的看法是趨於一致的,但他們實現服務的路徑與最終目標仍有不同。萬物雲對標貝殼,希望搭建起類似貝殼找房那樣的有技術、有服務又有生態的平臺。
中國物業管理協會副秘書長、中物研協總經理楊熙在發布會上談《新物業白皮書》時,也提到了貝殼。他認為,方法論才決定同行,某種角度來講,雖然大家都在做中介的行業,可是今天,貝殼與很多中介公司並不是同行,因為他們方法是不一樣的。
「對於物業服務企業也是一樣,今天當領先的物業服務企業在做好了基礎品質服務之上,還在不斷向城市服務去拓展,還在不斷運用智慧物業力量讓效率更進一步得到提高,還在打通多元服務場景,他們的方法論與傳統物業服務企業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他們是不同的物業,是區別於此前的物業企業。」楊熙表示。
碧桂園服務則更傾向於做「新生態」,強調以業主需求為導向,引進各行業的優秀合作夥伴,形成物業服務的生態聯合體。「做平臺,是做掌控流量的基礎設施,碧桂園服務做的新生態,是聯合各行各業的合作夥伴,形成共生共享共創的合作模式。」李長江如是說。
對於為什麼選擇做「新生態」?碧桂園服務首席戰略官徐彬淮解釋稱,物業企業本質就是一個非常強大的私域流量,這個是物業眾多的優勢之一,也是其在構建生態的時候要去把握的。雖然相對阿里、京東,相對這些大的流量平臺,可能物業服務的千萬業主是相對渺小的。
但當類似碧桂園服務這樣的物業公司擁有幾千萬業主時,已經構建了非常大的私域,這是優勢。如何挖掘好私域的價值,然後變成對業主好的服務,中間或缺的一環就是生態建設。「只有通過生態建設,再結合物業場景這樣一個非常好的土壤,我們才能真正滿足好千萬業主的需求。」
徐彬淮舉了一個碧桂園服務在今年開展生態化合作時的酒類品牌代表例子。碧桂園服務通過和業主的一場整合營銷,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面,使該酒類品牌商實現了過億元的銷售額。
在目前的物業行業中,從1.0時代到4.0時代的物業企業都存在,這就是行業的現狀。但作為行業頭部企業之一,無論是使命感還是緊迫感,他們都需要拼命往前走,不僅不能脫軌於這個時代,還必須領先於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