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漫在故事上還有多大的可能性?

2021-01-10 阿正說動漫

今天,我吹了一個帥氣的髮型準備去看電影。

臨走前,我照了一下鏡子。

這個時候,鏡子裡的我,突然笑了一下。

這一笑,讓我毛骨悚然,因為我剛才,其實並沒有笑。

這是怎麼回事?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我把這個鏡子拆了,跟我一個科幻作家的朋友,和一個研究神秘學的朋友,在一起討論了三天三夜,都沒有結果。

直到後來,我們不小心失手,把鏡子打碎了,我們一瞬間茅塞頓開,知道了結果。

我們一起推理了一下。

首先,在我沒有笑的時候,鏡子裡的我,突然笑了一下,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然而,在現實世界裡,這種事情是不可能發生的。

那麼,答案就很明顯了,之所以會發生這種奇怪的事情。

是因為,我,正在給看這篇文章的讀者,也就是你們,講故事,我講了一個,我看到鏡子裡的我笑了一下的故事。

一.關於故事的故事

這也就是說,開頭的一番話,全都是我編的。

按照正常的展開,這應該是一個恐怖故事,或者科幻故事,比如外星人偷走了我家的鏡子,比如小魔女給我家鏡子施了一個魔法。

但是,實際上,我講了一個關於編故事的故事。

聽起來,有一點繞,但是它可以引申出來一個觀念。

那就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小說,很多動漫,很多rpg遊戲,它們的目的,看起來都是相似的,就是「講好一個故事。」

但是,怎麼樣,才算講好一個故事呢?

就是「虛構的真實」。

《海賊王》裡的世界,存在嗎?

《進擊的巨人》裡的世界,存在嗎?

《火影忍者》裡的世界,存在嗎?

它們都不存在。

但是,在故事裡,你認為它們都是真實的,你會被路飛的精神感染,一起去往偉大航路,你會跟著笨拙的鳴人一起成長,直到他成為火影。

它們都是虛構的人物,虛構的世界,但是在動漫裡,小說裡,我們認為它們都是活生生的人類,是真實存在過的。

這也是,我們傳統的故事一直要做到的事情。

為了創造故事中逼真的效果,作者不會把自己創作的過程寫出來,讓故事裡的世界,就是一個客觀真實的世界。

假如說,你在看《火影忍者》動畫的時候,正到了天道佩恩在摧毀木葉村的情節,鳴人被拉去修煉仙人模式。

岸本齊史的形象突然在動畫裡出現,拍了拍鳴人的肩膀,說:「鳴人啊,你給我好好修煉,我之所以畫到你修煉仙人模式,就因為你現在這個狀態是打不過天道佩恩的。」

觀眾看到會有什麼感覺?

被欺騙了,被戲弄了。

動畫裡營造的火影世界的真實感,被一下子拆穿,觀眾說不定就要去寄刀片了。

那鳴人是什麼感受呢?

鳴人突然發現,自己的一切,他的家庭,他體內的九尾狐,他和佐助的相愛相殺,都是被一個名叫岸本齊史的人設計好的,他只是故事裡的一個角色。

估計就再也不想成為火影了,只想打破次元壁,給岸本齊史來一個螺旋丸。

因此,我們把一部作品的創作者,可以稱為「敘述人」,也就是講故事的人。

那麼,在類似於《火影》《海賊》《龍珠》這樣以「虛構的真實」為創作理念的作品來說,第一個原則,就是絕對不能讓「敘述人」的聲音出現在作品裡,因為這樣會讓讀者,觀眾,感覺到不真實。

但是,如果「故事」只能這麼講,就太沒有意思了。

對於一個富有才華的作者來說,把故事寫得好看,讓讀者感覺到精彩,這是一種本事。

而把「故事」這種東西,探索到極致,才是真正有意思的事情。

為什麼,不能讓故事中的人物,就意識到自己身處在故事裡呢?

為什麼,不能讓讀者意識到「故事」裡的世界,本來就是一種人為的虛構呢?

所以呢,就誕生了,我開頭所說的:「關於故事的故事。」

那麼有讀者可能會問,這樣的「故事」還有什麼看頭?

我看一個熱血的動漫,或者後宮的動漫,就是因為知道它和我們現實世界不一樣,給了我們一個關於另外世界的想像,讓我們可以逃出這個現實,去憧憬故事裡的人物和劇情。

即使,它們都是「虛構的真實」,但是它能給我很多意義,比如熱血,勇氣,快樂,還有感動。

但是「關於故事的故事」又能做到什麼呢?

二.在那做夢的人夢中,被夢見的人醒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關於故事的故事」並不是指的「故事的內容」而是指的「講故事的方式。」

我想大家,在我之前講到火影世界裡突然跳出來一個岸本齊史的時候,雖然覺得怪異,但是也許會有讀者聯繫到一些小說或者動漫,其實就做過類似的事情。

比如說死侍。

他是漫威裡唯一一個知道自己是二次元人物的超級英雄,可以隨時打破次元壁,跟讀者對話。

比如說17年的番劇《re》

動漫中的人物,意識到了自己是動漫中角色,並且來到了現實世界,還遇見了他們的作者。

再比如韓劇《w兩個世界》。

漫畫中的角色,可以隨時從漫畫中走出來,還能跟生活在現實世界裡的女主角談戀愛。

但是這些,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雖然這些虛構形象,意識到了他們是被虛構的,但是作為觀眾的你知道,這些只是作者安排的有趣的腦洞和設定。

所以,你不會詫異,因為這本來就是故事的劇情。

這,就是所謂「內容」。

而「故事的故事」是關於「講故事的方式」的。

所以,它牛逼在了,故事中的角色,意識不到自己是一個故事中的虛構人物,或者自己經歷的事情,只是一場夢境。

但是,這一點被身為讀者或者觀眾的你,發現了。

這是一種什麼感受呢?

聯想一下,如果生活在現實世界的你,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是在一本小說中被虛構出來的人物。

或者,人生經歷的一切,都是一場夢?

或者,是一個超大開放世界遊戲裡面,被設定好智能的AI呢?

就是這種感覺,震撼,不可思議,細思恐極,甚至還會有一種智力上的愉悅感。

我們以博爾赫斯的《南方》為例。

故事的主人公達爾曼,是一個普通的公務員,他生活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但是他心中有一個渴望,就是回到他在阿根廷南方的一座祖上傳下來的莊園。

有一天,他因為敗血症,在醫院接受了難以忍受的治療,治療結束後,他便坐上了回去去莊園的火車。

火車開著開著,沒有停在慣常停的車站,而是停在了一個荒蕪的小站上,這個地方他從來都沒有來過。

但是他居然就理所當然的就下車了,找了一家店吃完晚飯,這頓飯吃得很不安穩,因為旁邊有幾個小夥一直打擾他。

達爾曼就想過去爭論一下,然後被店主叫住了:「達爾曼先生,請別去管他們。」

但是這些小夥還在騷擾,並且嘲笑他的膽小,旁邊的一個人,就給他扔了一把刀。

而主人公,就這麼拿著刀跟著那些小夥出去搏殺了,去的時候,心想:「與其在醫院接受痛苦的治療,不如在曠野上搏殺,哪怕死亡,也是一種解脫。」

至於勝負,博爾赫斯沒有寫出來,故事在了主人公拿著刀出去就停止了。

看起來,這就是一個很普通的故事,甚至連結尾都寫得很倉促。

但是這個故事真正的奧秘,全部都隱藏在故事的細節裡。

第一,為什麼火車沒有停在慣常應該停的車站?

第二,為什麼達爾曼會理所當然的下車,一點抱怨都沒有?

第三,為什麼他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店主會叫出他的真實姓名?

那麼,事實的真相,就已經呼之欲出了。

他在做夢。

只有在夢境裡,我們才會對一些很奇怪的事情,感覺到理所當然,只有在夢境裡,一個素不相識的人才會叫出自己的名字。

我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一些白天沒有解決的事情,有時候會在夢中以一種奇怪的方式解決。

這不就正是,達爾曼在曠野上搏殺的時候,認為與其接受醫院的治療,不如在搏殺中死去,這種現實對夢境的投射嗎?

如果,你只是把《南方》這篇小說,當成一個普通的故事去讀,你得不到絲毫的快樂,只會覺得莫名其妙和無聊。

但是,如果你把它當成一個迷宮,去解密,去發現它隱藏的秘密,你會發現它給你的快樂,是普通故事的十倍,甚至百倍。

主人公沒有意識到自己身處夢境,但被你發現了。

這,就是「關於故事的故事」的魅力。

與之相似的,還有《盜夢空間》

你還記得,那個陀螺嗎?

按照盜夢者的描述,只要陀螺不轉,就是回到了現實。

而到了故事的最後,我們認為主人公已經回到了現實,而那個陀螺居然還在不停的旋轉、

所以,故事最終,是在夢幻,還是現實,就又給我們觀眾留下了一個謎團。

三、智力的冒險

我把這一類作品,也可以稱為「元小說」。

意思就是:「關於小說的小說,關於故事的故事。」

或者「敘述圈套。」

那麼,類似於這樣的作品,在動漫文化中有嗎?

有。

比如物語系列中的《戀物語》

在《戀物語》中,以欺詐師貝木泥舟的視角去講他如何幫助千石撫子去解除蛇神的詛咒。

在開篇,貝木泥舟,就說自己在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裡有真話,也有假話。

故事的末尾,貝木泥舟像一個英雄一樣,成功解除了千石撫子身上的詛咒。

但是,在他以為所有事情都解決了,慢慢地溜達的時候,被之前他得罪過的千石撫子的同學,意外打死了。

所以,問題就出來了,貝木泥舟,在《戀物語》裡到底死了沒有?

如果死了,那麼這個故事是誰講的?

如果沒有死,為什麼我們會在故事尾聲,看到貝木泥舟被打死的畫面?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一個謎團,就是因為《戀物語》使用了元小說的敘述方式。

在遊戲圈子裡,以「元小說」的方式去講故事的作品,稱為「metagame」。

如果有玩過galgame的讀者,應該了解。

Galgame的任務,是讓你與遊戲中的人物互動,儘可能的讓你認為,自己的每一個選擇都在影響遊戲世界,自己是真的跟那些遊戲裡的少女談戀愛。

那麼,metagame就好理解了。

Metagame遊戲,比如《心跳文學部》。

在遊戲的前期,你會以為這就是一個傳統的Galgame,去攻略四位女主,跟她們談戀愛。

但是玩到後面,會覺得越來越驚悚。

因為,傳統的遊戲,只會讓你在遊戲中互動。

但是Metagame會讓你操作一些電腦的程序,比如去讓你刪除一些遊戲文件夾裡的數據,讓遊戲裡的角色復活,甚至死亡,甚至,連遊戲的崩潰,系統的錯誤,也是遊戲內容的一部分。

為了避免劇透,在這裡,我就不多說了,也希望讀者不要輕易嘗試。

結語:

所以,使用「元小說」理念創作的作品,與一般作品有很大的不同。

一般的作品裡的世界,只會影響到故事裡的角色。

而「元小說」元素運用,會讓你感覺到「虛構」和「現實」發生了交匯。

故事中的陷阱和圈套,不僅僅是在針對故事裡的角色,也是在針對正在看這個故事的你。

所以,「元小說」不僅僅是講故事。

也是一種智力上的迷宮。

它們通常會顯得深奧,晦澀,讓人難以理解,就像藝術創作裡的數學題。

但是,如果你搞懂了它,會收穫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是一種「智力上愉悅。」

所以,嘗試去破解「元小說」裡的謎題和陷阱,是真正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觀察和分析的能力。

因為,這就是一場「智力」的冒險。

還有什麼比「智力」和「思考」上的收穫,更讓人愉悅的呢?

相關焦點

  • 在故事劇情和世界觀上,日本的「三國志」動漫發生了極大變異
    這點在三國題材在日本動漫中的變異裡也得到了體現。在日本三國題材的動漫中,大多只是借用三國爭霸的亂世背景以及主要的三國事件,如三顧茅廬、赤壁之戰等,但是這些故事所表達的主題和劇情進展則與《三國演義》相比發生了各種變異。日本動漫有自己的主題模式,如樂觀主義精神,戰勝困難的意志和決心,團隊精神,人道主義,友情、親情觀念,反思人工智慧,對神靈的敬畏,民主平等博愛的意識等等。
  • 《JOJO》影響力有多大?15年前被N刷,還有人患上「JOJO」綜合症
    《JOJO的奇妙冒險》是一部世界上公認的時間跨度極長的動畫作品之一,劇情時間設定前後長達兩個多世紀,漫畫家荒木飛呂彥塑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JOJO》角色,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有趣的故事,這部漫畫在日本的發行量已經超過一億,而從它剛開始連載截止到現在已經走過了33年,在這33年中,荒木老師一共推出了八部,每一部都有不一樣的背景。
  • 15年前,日本恐怖動漫已火遍世界,我們卻將《查理九世》永久下架
    就如同電影電視劇有各種各樣的類別一樣,動漫也有很多的分類,除了國家的不同導致畫風的不同,我們更多的是通過動漫的背景故事劃分它們的不同,有喜劇元素的就是喜劇類動漫,有愛情元素的就是愛情動漫,還有校園愛情,職場愛情等等,宅男最愛的熱血動漫自然也是很受歡迎的!
  • 綜述:從阿童木到小丸子--日本動漫40年(上)
    40年(上)     日本動漫(1950年—1980年)    那個讓人著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許多當年看過《鐵臂阿童木》的小孩如今已經當上了爸爸媽媽。那時的《大鬧天宮》、《哪吒》、《鐵臂阿童木》、《花仙子》等故事,構築了整整一代人的童年回憶。小時候對動畫的疑問是:為什麼動畫片這麼少呢?每天只有可憐的半小時。當我們還在一個勁地回味《大鬧天宮》、《鐵臂阿童木》的時候,國內漫畫和動畫的熱潮像地火般席捲所有青少年,但日本動漫仍然是其中的主流,國產作品還居於二、三線甚至更低的位置。縱觀彼邦數十年的動漫成就,其魅力作品的旋渦早在半世紀前已經開始形成。
  • 日本動漫之父奠定動漫事業開端,阿童木成日本第一部電視連續動畫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的兩個月,美國企圖利用動漫佔領日本,動漫業經歷了漫長的冬天,但在遭受了毀滅性打擊時,仍有很多動漫家堅守陣地,期間還創作了部分優秀作品。1956年,東映動漫株式會社的成立讓動漫的出版及發行有了堅強的後盾,日本動漫逐漸恢復了元氣並邁出新的一步。
  • 丁真太帥走紅日本,日本粉絲畫動漫應援圖:沒想到世上還有丁真君...
    丁真身上的樸素純真與自然讓網友們為其深深著迷,現在多的是愛耍帥的油膩男孩,恨不得每一個表情和動作都告訴別人自己有多帥,而丁真這樣帥而不自知、眼睛裡有星光的男孩已經十分少見。一般人大火,出道拍戲上綜藝,什麼來錢快做什麼。然而丁真並非如此,丁真選擇留在家鄉四川,成為四川甘孜理塘的旅遊大使,以一己之力帶火一座城。
  • 從地質學上來說日本沉沒的可能性有多大?
    地質工作者嚴肅表示,日本列島在未來數千萬年裡沉入地下的可能性為零。如果時間尺度變成數億年,可能性也很低,幾乎為零。如果變成數十億年,不排除可能沉沒,但誰知道呢。第一個層面,日本列島主要是太平洋板塊向西俯衝形成的火山島弧。在地質上,這樣的結構是不斷上升的。
  • 「石之森萬畫館」 日本動漫迷的朝聖地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日本的石卷市內有一條蜿蜒的河流叫「舊上北川」,河中島上有個巨大的飛碟式建築,遠遠看去十分搶眼。那就是日本動漫迷的勝地「石之森萬畫館」。那裡以《假面騎士系列》作品為主,展示了大量動漫作品的原畫和模型、書籍等(如圖)。
  • 日本動漫中的中國美食元素,中體西用使國漫「走出去」
    在世界動漫領域,經過近百年的不斷探索和發展,日本動漫產業以其獨特的創作手法、巧妙的情節構思和出色的後期製作佔據了世界動漫市場的巨大份額,日本也成為當之無愧的動漫強國。然而受文化、地域、資源等因素的影響,題材缺乏一直以來都是制約日本動漫持續發展的瓶頸之一。
  • 關於日本動漫的冷知識,你知道多少?
    哈嘍,今天小編繼續說動漫,應該有不少的朋友喜歡看動漫吧,但是關於日本動漫的冷知識,你知道多少?1.在日本文化裡,動畫,就是被人們備受崇敬的一個藝術媒介,基本上屬於男女通吃,老少不拒,在近年來,日本動畫瘋狂席捲各個國家,動畫是超越了文化的界限,而且還可以作為任何故事的載體,只要你想到的,沒有他們畫不出的。當然,優秀的畫作不僅屬於那種高品質的娛樂產品,也包括著社會評論,可以引發人深思的等等,像海綿寶寶就不包括在裡面。2.可以說全世界的動畫有60%都是出自於日本。
  • 日本動漫:一聽到這些歌就讓人熱血沸騰,動漫歌曲銷量排名
    日本動漫經典之處不光是他的劇情,更有他的音樂,總是會成為一代人的回憶。銷量排名是怎樣呢?我們來看看第五、《灌籃高手》直到世界盡頭《灌籃高手》是一部十分經典的籃球動漫,不知道有多少人是看過這部動漫之後才走上了籃球之路的。這部動漫經典的不光是故事情節,更加有那些歌曲,動漫中優秀的歌曲很多,這首《直到世界的盡頭》獲得了第五的位置,銷量1221250,相信多年後聽到這首歌,很多人還是會熱血沸騰吧。
  • 《海洋之歌(Song of the Sea)》:一部講述人類情感的故事的動漫
    《海洋之歌(Song of the Sea)》:一部講述人類情感的故事的動漫。《海洋之歌》這部動漫相對於這個作者之前的動畫來說,有了很大的進步。這部動漫的藝術上更加的嫻熟,而且相比於這個作者之前對於文明的唏噓,這部動漫更多的是對人類情感的進一步挖掘。
  • 有世界地圖的日本動漫,對於中國都是一筆帶過,原因很簡單
    導語: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幾千年的文化,無數的故事,怪談。都是非常好的材料,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動漫,都可以插上一點中國元素,可是很少有日本動漫這麼做。有的日本動漫主打異世界,這樣的動漫與中國無關很正常。可是有一些動漫很容易讓人想到為什麼沒有中國,比如說格鬥,或者說是武術。對於中國武術,不會貶低,只是很少出現,弄得非常神秘。你想真正看到中國武術出場幾乎不可能,就算有也是非常的少。中國有的不僅是武術,還有漫天神佛。
  • 為什麼日本動漫中多出現馬賽克和聖光,而國產動漫卻非常少見?
    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動漫,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同時因為動漫也分為各個國家之間的不同內容,也被分為多個類型的動漫,日漫和國漫之間的稱呼也開始成為了動漫中的一個分水嶺。日曼通常稱之為日本的動漫,而國漫通常稱之為國產動漫。
  • 為什麼日本動漫中喪屍題材的動漫如此的稀缺呢?
    日本算是世界上動漫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了,日本動漫的類型之多,實在令人瞠目結舌,熱血的少年動漫、浪漫的純愛動漫、偵探動漫等等......眾多類型的動漫讓日漫迷們目不暇接,能看完所有動漫的人可謂寥寥無幾,而且現在日本還以每年300多部的速度生產著各種類型的動漫。
  • 解讀《罪惡王冠》,一個邏輯略微混亂的日本動漫
    該動畫講述了2029年,日本因突然爆發的Apocalypse Virus(天啟病毒)的蔓延而陷入了混亂之中的故事。先從動漫的角度說,罪惡王冠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Production I.G公司不需要去多說,其公司生產的動漫質量相對都比較高。
  • 這四部國產動漫都和西遊記有關,各有特色,都是國產動漫的良心
    諸位朋友們大家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日本的三國策略題材遊戲,我自己是挺喜歡玩的,對於這些遊戲,國人經常感慨,明明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四大名著,卻被日本人拿去玩出了新花樣,據說一些歐美朋友都是通過日本的動漫、遊戲了解三國文化的,每每看到這樣的消息,我都感覺既有點高興,又有點心酸。
  • 十大感人治癒系動漫電影,宮崎駿動漫電影的佔了四部,你怎麼看?
    說起感人治癒系的動漫電影,那肯定想到的是宮崎駿。一種可以淨化人們心靈,非常珍貴的動漫種類,它的主要特徵是溫暖人心。感人治癒系動漫格調清新、劇情純淨溫暖、節奏舒緩,給人以美好的感受和祝福。有的悲劇、有的喜劇、有的喜悲摻半,甚至有的結局最後結果不告訴觀眾而要觀眾通過自己的想像去補充結局。小編列舉了十大感人治癒系動漫電影,宮崎駿的動漫電影佔了4部,你怎麼看?
  • 日本動漫之喪屍動漫大盤點
    日本的很多動漫是喪失題材。  】  豆瓣評分:7.0  主演:間島淳司 / 野水伊織  內容簡介:本作與大多數後宮作品雷同,故事開始時,主人公相川歩某夜遇到了一位不可思議的銀髮美女,死靈法師優,但自己隨即被捲入了一起殺人事件,並作為殭屍復活了!雖然得到不死之身,卻不斷被捲入各種陰謀與戰鬥,並與各種美女相遇,究竟步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我們很熱切地關注著他的新生活。
  • 「洛麗塔」玩具動漫系列 剖析深層日本文化
    1979年的漫畫《CYBELE》則是日本最早的羅莉漫畫同人誌。受到這些文化產品的影響,「洛麗塔旋風」在20世紀80至90年代一發不可收拾,大眼睛的可愛少女青澀形象在動漫、遊戲作品中蜂擁而出,如《天地無用》中的莎莎美、《魔卡少女櫻》中的木之本櫻等。有人說,1995年以後的日本動漫作品,「每一部都有洛麗塔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