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美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尋找本身就是一種滋味!尋找美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因為尋找本身就是一種滋味,不在乎吃到最後,只在乎曾經尋找。情況往往如此。我對越南咖啡的印象實際上是每100米從越南街頭的一家咖啡店開始的。越南的咖啡就像中國的茶一樣。自從上個世紀法國殖民者將滴濾式咖啡引入越南以來,越南人對咖啡的熱愛已經超出了控制。現在,越南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咖啡生產國,喝咖啡已經成為越南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旅行結束後,我對咖啡的熱愛已經化為烏有了。我對咖啡沒有感冒,我對咖啡的知識只限於雀巢幾乎無能為力的程度。然而,越南咖啡讓我的咖啡白痴似乎一夜之間就衝破了任都對咖啡的偏見,從此就失去了控制。當人們在街上買果汁解渴時,我常常在路邊的咖啡攤傻笑。
在我到達河內的第二天,我在還劍湖旁邊的巷子裡拿了我的唱片和旅行筆記。在炎熱的下午,我在還劍湖東邊的小巷裡漫步穿過三條小巷和法國棍子。在炎熱的天氣裡,我渴得要命,想找個涼快的地方喝一杯,休息一下。在這個路口,一家看起來像冷飲店但沒有招牌的小商店吸引了我的眼球。我進去坐下,一看完菜單,我就想到要拔出菜單設計師,責備狗兒在菜單上喝咖啡或咖啡。在這樣一個炎熱的下午,咖啡怎麼能解渴呢?我試圖離開,也許是因為內疚和誠實,我起床了,我立刻被老闆的妻子那雙銳利的眼睛殺了,只能老老實實地點一杯冰咖啡給老闆,希望快點喝完之後能再留下一樣止渴的東西。但並不像我想像的那麼容易。老闆一邊喝咖啡一邊興奮地把咖啡介紹給我。
從原產地到飲用,從咖啡粉到容器。就像媒人在相親時送咖啡一樣,他給我詳細地描述了咖啡的祖先的八代人和生日,並懷著極大的興趣說,他想在現場演示生產過程。他看到一套餐具和一個咖啡杯,上面放著一個鋁器皿。老闆把熱水倒到頂部容器裡,咖啡粉和熱水從頂部容器裡衝出液態咖啡,然後把液態咖啡滴到下面的杯子裡,整個過程只有三四分鐘。老闆接著說,一杯咖啡要花20到30分鐘。最後,老闆把濃濃的越南濃縮牛奶舀到杯子裡,並加冰。這是我第一次喝越南咖啡,我心裡暗暗地罵了一句話:「所以,一共兩個人,甚至給我15000盾(約5元人民幣)。」正當我要喝完飲料時,老闆突然用一句我不懂越南語的句子攔住了我,然後看著我,用英語告訴我越南咖啡要舔一舔才能喝。果然,這杯咖啡很濃,很濃,只要用舌頭舔一舔,就能使咖啡嘗起來很好吃。我從未見過「義大利濃咖啡」的香氣泛濫,突然愛上了這種飲料。
常聽人說,要了解一個地方的方言文化,就要從一個地方的罵人之話開始,比如粵語中的「家鏟」。而在一個吃貨眼裡,了解一個地方的飲食文化,往往要從學習該地區的食物名稱開始。我在越南學到的第一個食物的名字就是「pho」,越南語中米粉的意思。我和pho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就出現在來到越南的第一天,在河內迷路的我偶然間想起了兩句網上流傳的話,「孔子說:『早餐不對,一天崩潰。』孟子說:『孔子說得對。』」於是我便就地找了一家老闆面相最善良的店坐下吃了起來,老闆是一個和藹的中年婦女,因為年紀和我媽媽差不多,所以總覺得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我好奇地問了老闆娘各種食物的吃法和價位,老闆娘很靦腆地笑著卻一直不回答。正當我納悶自己今天是不是打扮得像一個怪蜀黍的時候,旁邊一個吃早餐的大爺和老闆娘說了一句越南語,然後再轉過來用英語說,這位老闆娘是當地人不會英語,他可以充當翻譯。於是我在這位好心大爺的幫助下完成了我的越南第一餐。
這家店在我看來是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攤子,老闆娘用一根扁擔撐起了全部的器具。扁擔的一端是一鍋用牛肉和番茄煮的濃湯,扁擔的另一端則擺滿了各種越式的調味料和碗筷,地上擺著幾張小板凳和一個長木板。不一會兒,一碗熱騰騰的越南米粉就放在了我的面前,正當我面對一大堆材料無從下手的時候,好心的大爺開始手把手地教我吃越南米粉的方法。首先要把自己點的螺肉讓老闆燙熟蓋在面上,然後放上越南特有的各種生菜,點上魚露,接著再根據自己的喜好加入辣椒以及各種調料。最後就是最關鍵的一步——香茅和小青檸檬,把香茅草和檸檬汁擠入越南米粉之後,就可以開始大快朵頤了。
我先喝了一口湯,果然是酸酸甜甜又有檸檬的香氣。濃鬱的肉湯配合著滑溜的米粉,讓我瞬間愛上了這碗越南的米粉。然而令我驚喜的還在後頭。當我結帳詢問價格的時候,老闆娘用手勢給我比了一個12。我在心裡想著120000盾一頓早餐,河內還真是高消費啊。老闆娘卻抓住我,然後笑著搖搖頭找給了我108000盾。這樣一頓鋪滿了牛肉和螺肉的早餐才12000盾(折合人民幣4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