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千萬個父母因此書而徹底改變,他們「心靈受到震撼,感動而愧疚」,並從中學會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愛;千萬個孩子因此書而健康,愉悅地成長,成長為心理有力量、有強大自我、有創造品質的一代新人!雅燃本期為大家推薦一本育兒思考的暢銷書,歡迎大家閱讀!
作者簡介
孫瑞雪,中國著名的教育家與兒童心理專家;「愛和自由、規則與平等」教育精神的發起者和倡導者;歷年來被CCTV、人民日報等國內外各大媒體競相報導;在千萬家長心中,孫瑞雪就是「育幾百寶箱」;主要代表作包括《愛和自由》《捕捉兒童敏感期》等,新作《完整的人》《自由中的規則》(暫定名)即將出版。
編輯推薦
你以為你愛孩子,你想像你可以愛孩子,你認為這就是愛孩子,和你真的愛孩子是有差別的。也許,你需要停下來看:你是不是基於你的想法,你的恐懼,你的焦慮,你的習性來愛的。這可能就意味更愛你的想法,更愛你的恐懼,更愛你的焦慮,更愛你的習性。愛就是愛,恐懼就是恐懼,焦慮就是焦慮,認為就是認為,一切如是。我們要學會從一切如是中將愛剝離出來,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到愛的禮物。因為我們一生能夠給予孩子的,只有一樣,那就是愛!——孫瑞雪
「15年前,故鄉寧夏的第一批家長,把心愛的孩子送到我這裡,我從此起步。
接著是北京、廣州、上海、鄭州、昆明、西寧等各地的家長,他們關注著遠在寧夏的這個教育,並熱情傳播它,幫助我一路走到現在
我愛孩子們,始終小心翼翼地仰視他們。他們引領我回到了心靈的故鄉。給了我無盡的愛和對生命秘密的探索」
——孫瑞雪
內容簡介
《愛和自由:孫瑞雪幼兒教育演講錄(全新增訂第4版)》是孫瑞雪教育機構經典圖書《愛和自由》全新增訂第4版。從第一版到今天的第4版,《愛和自由》已經走進幾十萬個家庭。千萬個父母因此書而徹底改變,她們「心靈受到震撼,感動而愧疚」,並從中學會真正的愛,真正的教育。千萬個孩子因此書而健康、愉悅地成長,成長為心理有力量、有強大自我、有創造品質的一代新人!
應廣大父母的要求,此次增訂,在保留原有全部經典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孫瑞雪老師全新經典講座,向讀者系統全面地闡述「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和實踐。
在新增的《愛和自由 規則與平等》這一篇中,全面講述了孫瑞雪教育機構「愛和自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一一詳細講述了愛、自由、規則、平等的教育,講解了廣大父母關心的如何給孩子愛,講解了家庭使用的3大規則,幼兒園實踐中的7大規則等內容。這些在上一版中是完全沒有的。在新增的《兒童成長中的自由》這一篇中,集中講述了兒童應當擁有的5大自由,解答了眾多父母所困惑的問題:到底該給孩子多大的自由?
精彩分享
如果我們懂得愛孩子,我們就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很多人說,成為他自己跟不能成為他自己,差別究竟在哪裡?有一個天大的差別,就是兒童成為自己的時候,他會形成了一個自我,然後成為實現自我的人,最後他就能走出他的自我。我們父母不是特別追求現實中的成功嗎?沒有自我,就無自我實現的可能,也無所謂成功可言。孩子獲得愛和尊重的時候,就會用生命的大部分精力用來創造和形成自我。這是生命的本能和法則。這個階段獨特的生命現象就是,完全處在生命中,以自我為中心。全部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自我的創造上,他沒辦法從自我中出來的。這是人生命中頂頂重要的六年,或者說十二年的時間。錯過這12年,再想建構自己,實在是太艱難了。錯過12年,到了成人期,再以自我為中心,就是障礙和病態。
當孩子把自己建構起來了,就會用下一階段的時間,也就是青春期到十八歲,用已經建構起來的自我跟現實的外在世界搭建一個橋梁,他把自己與外界連接了起來。等他搭完這座通往現實的橋梁以後,他已經超越了他自我創造的歷程,走向社會,他將要實現一個社會人的價值。當一個人從自我的自然人中走出來的時候,這個人就能去實現他社會的自己了。這就是成長的一個自然裡程,無需培養,只求不破壞。
現在情況變了,現實的情況是,當兒童形成自我的時候,父母不讓他形成自己,而是告訴他,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好。你不能成為你,你要按媽媽、爸爸的心願做事情,幫助媽媽爸爸形成媽媽爸爸。這才是你的使命。然後,這個人長到18歲的時候,他沒法從自我中走出來,他依舊處在自我中心中,父母就怒不可遏。父母有什麼可怒的,這是最簡單的因果報應,只是成人太健忘了,也可能是時間太長了吧。真正憤怒的是孩子,他已經難以想出辦法了。大家能看到周圍的很多成人,永遠都從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那是因為他沒有從自我中走出來,他依然沒有建構起自我,他就一直陷入到五歲到六歲。一個幾歲的孩子如何為自己負責呢?而父母、老師或是國家根本上無法在你成人後為你負責,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你就擁有了不知的抱怨和仇視。
一個根本未走出自我創造的成人,就永遠會抱怨和仇視,抱怨是孩子的狀態,仇視是無法自我創造的焦慮的外在顯示。「我之所以幹的不好是領導的責任」。「我之所以不幸福,是你對我不好,你導致了我一輩子的不幸福,如果我重新找一個,我就有幸福了」。「你這個領導很壞,都是你不好我才變成這樣」。我永遠都在抱怨別人。實際上,我什麼時候會抱怨別人呢?六歲以前我會抱怨別人。小孩子的願望達不到滿足的時候,小朋友會這樣說:「我打死你」「壞媽媽」「我打死你」。長大以後就不敢打了,要一打,別人會以為你有毛病啊。長大了以後就變成,「都是你不好,是你導致了我的問題,我之所以這樣都是你的原因」。我們只不過把一個六歲孩子的動作轉換了一下。這就是這個人沒有從自我中心中出來,他不可能有實現自我實現的願望。
因此,我們才會說人生最大的惡,莫過於一樣,就是不讓人成長。在沒有愛沒有自由的環境裡,一個兒童辛辛苦苦長到18歲,你以為他會開始服務於別人啊?絕不會。他的第一個願望就是我要如何實現我,我如何把我塑造成我希望的那樣。我們在社會中,把此稱為理想。你以為你的孩子沒有理想是怎麼導致的?是因為他的心理根本沒有長到18歲,他的生命年齡可能還在六歲呢。他只是告訴你「我要玩,你不讓我玩,你就壞爸爸,壞媽媽。」你就不斷地壓著他,罵他、斥責他……那壓力很大的,但他依舊抵抗住你的壓力,還要玩。你有沒有想過原因是什麼?原因只有一個,他還停留在4歲。一個4歲的孩子,你今天就算把他殺了,他也沒有辦法做成你希望的那樣。除非你讓他的心靈再繼續成長,這是唯一的一個途徑。
所以說創造和形成自我很重要。破壞兒童內在的內驅力,為他自己的目的服務,就是一種犯罪。因為,這樣的教育會導致大量的社會問題。因此,我們要高度覺察我們自己,是不是讓孩子在按照我的意願在成長?
當他長到青春期的時候,他開始對外在的世界產生想法;長到18歲的時候,他已經把自己完全建構好了,他開始去實現他的夢想了;到30歲的時候,把自我的一切要完成;等到40歲的時候,這個人開始重新考慮。一個人40歲的人在考慮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他為什麼考慮這個問題呢?原因只有一個,他已經把自己完成了,他已經證明他來到這個地球上要做的事情。當走完這一步的時候,40歲,一個了不起的年齡,他在想他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應該怎樣活著才更有價值?這時候超越自我才成為可能。
很多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認為,40歲的時候,人的成長才完全,一個循環到40歲完成,生命真正的意義才重新開始。這個人終於開始尋找真正的意義究竟在哪裡?生命的意義究竟在哪裡?而不是現實的意義究竟在哪裡,這就是人類成長的一個裡程。因此,我們要說的是,生命有一個本性,就是他需要按期自己的意願來思考,來行動,來成長。他來到這個地球上就是來學習的,就是來讓自己進化的,而為什麼現在他不愛學了呢?為什麼他不求成長了呢?因為在他小的時候,成長到某一個階段,成人把他掐住了,停止了。
所以,分享給每位家長摘自孫老師《愛和自由》中的一段文字,請記住:孩子本身是有自我成長的力量的,成人所應該做的就是去支持,而不是幹涉。不要用成人的是非價值觀去判斷孩子做這件事情有沒有用。如果按照成人的價值觀,仰頭看星星發呆應該超級無意義吧,但你真的不能確定這個發呆的孩子會不會是未來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或者太空人。
雅 燃法 語
雅 致 生活燃 燒 激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