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孩子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每個家庭都對孩子的成長給予厚望,而對於中國這個泱泱大國來講尤為顯著。
人才輩出的中國,如何讓自己的孩子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成為每位家長的教育終點,一個普遍的教育焦慮油然而生,家長們隨之採取了相應的應急措施,那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幼兒教育寶媽們各執一詞
孩子的教育問題最近正困擾著同事李媛。李媛家孩子今年三歲半了,在公立幼兒園學習了半年的小寶,讓李媛很是焦慮。
雖然孩子每天都十分樂意到幼兒園學習,但李媛總感覺孩子沒有學習到任何知識,只是玩耍。
讓她害怕孩子在今後的學習中,與別的孩子差距越來越遠。於是正積極為孩子尋找能學習更多知識的地方。
琳琅滿目的學前教育機構讓李媛目不暇接,經過反覆比較後,最終決定選擇一家雙語私立幼兒園。
而另一位同事佩蓉卻持相反觀點,她認為這樣的超前教育危害巨大。佩蓉覺得孩子在幼兒園期間,應該是學習生活自理能力為主,知識為輔的階段。
這個時候強行把更多的知識輸入到孩子腦中,並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反而會在未來的學習中降低孩子對學習的興趣,以影響後期學習的動力。
寶媽們各執一詞,或許聽聽專家的講解,更容易讓你茅塞頓開。
著名的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曾在《開講了》節目上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孩子沒有達到標準的發育年齡,『超前教育』更多的是在浪費時間。」
的確,孩子三歲是直覺思維期,雖然此時孩子可以死記硬背很多東西,但沒有邏輯思維的支撐,很快這些就將忘記。
當孩子6歲之後,邏輯思維逐漸形成才更容易理解知識的內容,從而達到深刻印象。
當孩子8~12歲時,正是記憶力最佳階段,而接觸過提前教育的孩子,枯燥乏味的知識,早把孩子思維禁錮,讓孩子喪失對學習知識的興趣,自然會錯失最佳的學習階段。
因此,雖然接受過學前教育的孩子們在一年級時,可能會更優越於沒有接受過學前教育的孩子。
但進入二年級後,之前的「老本」已被吃完,但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養成,學習興趣喪失,逐漸落後於人的狀態便顯而易見了。
這樣影響深遠的弊端,父母應該考慮,不要用自己的愛成為傷害孩子的利器。
除此之外,超前教育還有哪些不容忽視的弊端?
超前教育的弊端
◆ 生存能力的喪失。
孩子在幼兒園最應學習的是基本生存能力,學會怎樣照顧自己。
而孩子如果被知識所捆綁,不去學習基本的生存能力,成年後會極有可能成為「巨嬰」,需要家長的照顧,而無法順利的進入社會,即便學習成績再高,也無法成為被社會接納的人。
◆ 安全感的喪失。
過於年幼的孩子,整天沉浸在枯燥乏味的知識中,被家長嚴格要求學習進度,會讓孩子產生極大的孤獨感。
從而懷疑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在孩子最需要呵護的年紀,卻得到了更多的規矩要求,會讓孩子的安全感喪失,
◆ 自卑心理的生成。
當孩子在幼年被浸泡在死記硬背的知識中後,初步進入學習階段可能存在一定優勢。
但隨著知識的加深,這樣死記硬背的優勢不再存在,學習方法不得當,會讓自己的學習越來越吃力,明明很努力,卻無法跟上的學習狀態,讓孩子的自卑心理油然而生。
這一個個弊端,應該引起家長們的關注,那麼幼兒教育應該走向何方?
幼兒教育重點是什麼?
德國作為世界上諾貝爾獲獎者最多的國家,這些成就的取得,或者都得益於他們出色的幼兒教育。
★ 教會孩子生存的能力。
在德國為期三年的幼兒教育中,他們讓孩子學會如何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學會記住回家的路。
學會到超市購物,學會選擇與支付。參觀警察局、消防局,了解如何報警,自救,滅火等常識。了解四時風物,收穫的季節跟隨老師感受採摘的樂趣。
通過學習,他們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如何整理自己的物品,如何照顧自己,這樣獨立的生存能力才是孩子們在6歲之前最應學會的。
★ 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習慣是一個人思想與行為的領導者。—— 愛默生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讓孩子始終保持對學習的熱愛,才能有更強的學習能力。
把求知慾和上進心變成對學習知識的一種渴望,才能保持「學好」的狀態,這樣學習能力的培養,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幼兒教育。
人生旅途漫漫,教育需要慢慢澆灌。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就像揠苗助長一樣,不僅違背孩子的學習規律,還將孩子的學習方向帶跑偏,實在不值得提倡。孩子的成長還應慢慢來。
今日話題:你認同超前教育的模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