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可以說是一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佔比較多的一個國家,但是其實整個國家的人口就只有八千萬左右,在這麼少的人口裡面卻有將近一半的人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實在是讓人驚嘆德國人的智慧。
為什麼德國才8千萬人,卻得了近一半諾貝爾獎?看幼兒教育就懂了!
相信看過《森林幼兒園》這一紀錄片的人就知道答案了。
「森林幼兒園」,顧名思義,是在戶外的一所幼兒園,不像我們國家傳統的幼兒園一樣,這個幼兒園是在戶外進行教學的,通過讓孩子自己實踐來獲得知識和經驗。
孩子們在一大早就背著書包,書包裡裝滿了上實踐課的工具,他們跟隨著老師在三攝氏度的室外開啟了有趣的課堂。
一開始,老師是在教學生爬樹,這個技能對於幼兒園的小朋友來說還是有些困難的,一個小朋友一來就摔了一個跟頭,但老師並沒有責備他,相反是安慰並且鼓勵他再試一次。
隨後,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拿起錘子,鋸子,小刀等工具,跟著木匠師傅學起了坎木頭,釘木板。
很快上午的課程就到此結束了,午飯過後,孩子們開啟了繩索探險的課程,聽起來十分的有趣,但萬萬沒有想到這是幼兒園小朋友的一個課程。最後一個課程是繪本閱讀,孩子們終於可以消停一會了。
這樣的教育方式在我們國內幾乎是找不到的,而在德國卻已經有上千所學校採用這種方式教育孩子,這或許就是差別所在。
在這裡,小朋友沒有固定的課程,老師會根據季節以及氣候的變化,自由開發出不同的課程,帶領孩子感受自然探索自然,而且無論天氣炎熱還是寒冷他們的課程都是在戶外進行的,雷打不動。
可能在我們看來這些孩子根本就沒有學到任何科學文化知識,但實際上孩子獲得的不僅僅是對大自然的認識還有強大的身體和心理素質,以及在學校裡學不到的毅力和勇氣。
想像一下,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真正長大成人後各方面的能力該有多強,他們的求知慾,思考能力,實踐能力都比我們正常在學校裡學的強。由此看來,德國大半的人得到諾貝爾獎也不是全無道理的。
要是孩子在幼兒園,到底應該教他們什麼呢?
1、獨立
小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能力一定要從小培養,在小時候我們就要不斷地給他們灌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思想,這樣他們長大了就不會想著依賴別人。
而且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從幼兒園開始抓起很有必要。
2、人際交往
人際交往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階段,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性格開朗,樂於交際,但是也有些人生來就內向,不愛交談。
這時候更應該把精力放在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上,讓他們從小就養成跟人交際的好習慣,鍛鍊膽量,提升思維能力。
3、孩子的學習能力
啟蒙時期孩子的學習能力是最強的,這時候的他們還是一張白紙,對什麼東西都具有一定的好奇心,這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接受新知識。
而我們也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抓住關鍵時期,啟蒙孩子思想。
4、學會感恩
感恩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也是人性的一個優良品質,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告訴孩子,滴水之恩應當湧泉相報的思想。
並且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來引導孩子實踐,讓孩子知道感恩並且學會感恩。
天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都是一樣的,無論是在任何國家任何地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是父母共同的希望。
雖然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教育方式,但目的都是一樣的,國家與國家之間可以相互借鑑,互相學習,才能促進孩子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