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陸續揭曉,諾貝爾獲獎總人數排名第三的德國,再添一枚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地時間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 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科學家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共同獲得,理由是「他們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天體」。
另一半則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理由是「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
諾貝爾獎官網稱,他們三人的開創性發現,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銀河系中心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萊因哈德•根澤爾在1952年3月24日生於德國巴德洪堡,1978年在波恩大學學習物理學,並獲得物理學和天文學博士學位,論文是在波恩馬克斯-普朗克射電天文學研究所撰寫的射電天文學。
多年來,他和他的團隊一直致力於研究紅外和亞毫米級的天文學,積極開發用於天文學研究的一線地面和空基儀器。
通過不斷觀察距離銀河系中心最近的恆星軌道,他和他的團隊第一個發現了潛伏在銀河系中心的一個質量超大的緻密天體——人馬座A*,距離太陽系2.6萬光年,並表明它們正在繞著非常大的物體運行,可能是黑洞。
除此之外,根澤爾還活躍於星系形成和演化的研究中。
他現在是美國和德國天文和物理學會會員,美國物理學會會員,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也是德國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名譽物理學教授。
從2020年往前看,德國也是諾貝爾獎得主的最大貢獻國之一。
比如第一屆諾貝爾獎頒布的六項獎項中,德國就一下子斬獲了兩項重要的科學獎。
一是科學家倫琴憑藉發現了X射線獲得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二是科學家貝林因研究了白喉的血清療法獲得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諾貝爾獎設立至今,已經有108個德國人(含德裔)獲得,差不多是總數的一半了。
(德國獲得的諾貝爾科學類獎名單:節選1901-1922)
1、柏林洪堡大學(55)
2、哥廷根大學(45)
3、慕尼黑大學(42)
4、萊比錫大學(30)
5、海德堡大學(27)
6、法蘭克福大學(19)
7、慕尼黑工業大學(16)
8、維爾茨堡大學(14)
10、弗萊堡大學、圖賓根大學、馬爾堡大學(11)
(根據網絡公開資料信息統計,僅供參考)
多年來,為什麼德國能佔據諾貝爾獎獲得人數最多國排行前三呢?
看看德國的教育方式就知道。
01重視基本能力的培養
在德國,無論是孩子的獨立意識、基本生活能力、社會常識、思考能力,還是想像力,這些基本能力的培養都非常受重視。
德國人認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因此除了學校課堂上知識的學習之外,他們也願意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嘗試不同的事物,以順應孩子的成長規律。
甚至當地政府還把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寫進了憲法裡面,也就是說作為孩子的父母,不能因為工作而忽略撫養和教育子女的義務。
02從小培養閱讀習慣
德國有將近八千家書店,和超過1.4萬圖書館,號稱擁有全球第二大的圖書市場。
另外德國還是全世界人均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平均每1.7萬人就有一家書店。
在德國,不僅僅是在校園,就連車站、草坪等都可以看到正在閱讀的人。
據統計,九成的德國人在一年裡至少會讀一本書,甚至有25%的人每三周就能讀一本書。
據說,在孩子尚未出生之前,父母就會給孩子準備好繪本讀物作為禮物。
然後等到孩子出生之後,父母會培養孩子的閱讀意識,與孩子一起閱讀。
03寬進嚴出緊抓高等教育
德國是全世界高等教育的發祥地,創辦於1386年的海德堡大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學之一,德國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驅者威廉•馮•洪堡(1767 – 1835)提出的「研究與教學相統一」的思想至今仍被推崇為大學治學的指導原則。
在歐洲乃至世界都有高的地位的德國高等教育,主要是培養科學後備力量,因此通常是實行寬進嚴出。
為使其畢業生畢業後具有較強的獨立工作和科學研究能力,課堂學習中通常會將多種教學手段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
另外也非常注重實踐和科學前沿問題的研究討論。
馬丁·路德·金曾說:「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於她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於她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於她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取決於她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
德國之所以能夠培養如此多收割諾貝獎的頂尖學者,也是如此。
願大家也能夠從德國的教育受到啟示,繼續走的更高更遠。
小夥伴們,未來看你們的了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