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地球磁場

2021-01-19 創造科學

地球磁場的方向與地球南北極軸線幾乎重合,僅差11.5°。這是我們這個星球一個極妙的設計:不但讓我們可以用指南針導航,也能保護我們免受來自太陽的危險帶電粒子的傷害。同時,地球磁場也是一個支持年輕地球論的有力證據,正如聖經所啟示的那樣。


在1970年代,物理學教授兼創造論學者託馬斯•巴恩斯(Thomas Barnes)博士注意到,從1835年至今的地球磁場測量數據,顯示磁場強度每100年衰減5%,(另外,考古測量發現,在公元1000年地球磁場的強度比今天的高40%)。巴恩斯曾撰寫過一本著名的電磁學教科書,提出地球的磁場是由金屬地核中不斷衰減的電流所產生的。他算出這個電流衰減的時間不可能超過一萬年,否則電流的起始強度足以熔化整個地球。因此地球的年齡必定小於這個時間。


北極光是由外太空的帶電粒子衝擊地球大氣層而產生的自然現象,這些外太空的帶電粒子受地球磁場引導而落入兩極(同時另外一些帶電粒子被磁場折返太空。)。


進化論者的回應


電流衰減模型顯然與進化論者所需要的數十億年不相符,所以他們青睞的是自我維持的發電機模型。這個模型認為,地球的自轉和對流效應會使地球外核中的液態鎳/鐵發生轉動,而這些液態金屬內正負電荷的運轉速度會有差異,從而產生電流,進而產生磁場。但是經過半個世紀的研究,科學家們還沒有提出一個可行的模型,該模型存在著許多問題。


然而巴恩斯的年輕地球理論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地球磁場曾經多次翻轉的證據,即指南針的「N」端會指向地球南極而不是北極。火山熔巖和火山灰流中常見的磁性礦物顆粒在冷卻至低於其居裡點(570°C,即1060°F)時,部分磁疇會與當時地球磁場的方向對齊。一旦熔巖完全冷卻,磁性礦物顆粒的排列方向將被定格。由此我們就有一個地球磁場方向的永久記錄了。


雖然進化論者對地球磁場翻轉沒有很好的解釋,但他們據此認定巴恩斯博士的單向衰減模型不成立。同時,在他們的模型裡面,一次磁場翻轉至少需要數千年,並且按照他們對年代測定的假設,這些磁場翻轉彼此間隔數百萬年,由此證明地球是古老的。


創造論者的回應


物理學家拉塞爾•漢弗萊斯博士(Dr Russell Humphreys)認為巴恩斯博士的想法是正確的,同時他也承認地球磁場有過翻轉是事實。他修正了巴恩斯的模型,引進液態導體(如地球外核中的熔融金屬)的特殊效應。液態導體向上流動(由於對流作用——熱的液體上升冷的液體下沉)有時可導致磁場迅速翻轉。在1997年第19期《創造》雜誌中,約翰•鮑姆加德納博士(Dr John Baumgardner)提出,地殼構造板塊的下陷是造成《聖經/創世記》所記載的大洪水的一個原因。漢弗萊斯博士說,這些板塊的活動會使地核外層急劇冷卻,形成對流。這意味著大多數的地球磁場翻轉發生在《創世記》所記載的大洪水時期,每個禮拜或每兩個禮拜發生一次。並且在大洪水之後,由於上述地殼板塊活動的餘波,地球的磁場還有很大的波動。然而這些翻轉和波動沒有使地球磁場的衰減停止,反而加劇了磁場總能量的衰減(見圖) 。


地球磁場變化曲線。地球磁場的強度不可能比這裡所示的起始點高太多,這表明地球很年輕。


這個模型還解釋了太陽的磁場每11年會發生翻轉的原因。太陽是一個巨大的由熾熱的、高速運動中的導電氣體組成的星球。與電機模型描述的相反,整個太陽磁場的能量正在不斷減少。


漢弗萊斯博士也提出了檢驗他的模型的一個方案——在已知的於數天或數周內冷卻的熔巖中,應該會檢測到這種地球磁場迅速翻轉的現象。例如,在一層很薄的熔巖層中,其外層會最先冷卻,並記錄了當時地球磁場的方向,而其內層冷卻時,卻記錄了與外層不同的地球磁場朝向。


在這個預測發表3年後,這一領域領軍的科學家羅伯特•科(Robert Coe)和米歇爾•皮沃(Michel Prévot)發現了一個冷卻時間在15天以內的薄熔巖層,其中的磁性物質連續記錄了90°的磁場翻轉。且這並不是個別現象,8年之後,他們又報告了另一個更快的翻轉現象。這一發現令他們以及其他的進化論者愕然,卻有力地支持了漢弗萊斯的模型。


結論


地球磁場不但是一個得力的導航助手及阻隔太空有害粒子的屏障,同時也是反對進化論和數十億年古老地球論的有力證據。地球磁場清晰的衰減模式表明,地球的年齡不可能超過10000年。


最近,加州理工學院的地球物理學家戴維•史蒂文森(David Stevenson)承認了地球磁場給古老地球論帶來的難題:


「現在,我們對地核的認識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只是在過去的一兩年內才出現。這個問題非常嚴重。我們無法理解,地球的磁場是如何維持了數十億年的。我們知道自地球存在以來大部分的時候都是有磁場的,但是我們不知道地球磁場是如何維持了這麼長時間的。對於地核在其整個歷史中(數十億年)如何運作,我們現在所明白的比10年之前我們自以為所明白的更少。」

相關焦點

  • 《自然》:如何餵養一顆小星星,氣體沿著磁場線到達年輕恆星!
    研究論文標題中所提到的長蛇座TW,英語:TW Hydrae,是一顆位於長蛇座內、距離地球約176光年的橙色矮星。這顆恆星是最靠近太陽系的金牛T星,它的質量與太陽相近,但年齡只有5百萬至1千萬年。這顆恆星看似有著正面朝向我們的塵埃和氣體吸積的原行星盤。天文學家使用GRAVITY儀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詳細地研究了這顆年輕恆星的近鄰。
  • 月球早期的磁場幫助保護了地球大氣層?
    月球很可能使我們的地球大氣層免受了40億年前,來自更活躍的太陽的傷害,從而導致它的磁場早已消失。地球的磁場,月球可能也有磁場雖然今天月球沒有明顯的磁場,但最近阿波羅任務帶回的巖石樣本的證據表明,在42億至34億年前,當時月球離地球的距離是現在的兩倍多,它的磁場至少是現在的兩倍。
  • 地球磁場:生命的保護罩從何而來?
    若地球沒有磁場,太空的高能粒子就會直接射到地面,殺死所有的生命細胞,那麼地球上的生命將無法生存。因此地球的磁場就好像保護罩,是生命在地球上生存的必須條件。北極光是由外太空的帶電粒子衝擊地球大氣層而產生的現象地球內部並沒有一根巨大的磁鐵,地球磁場是由於地球內部的地核中存在大量流動的電流而產生的(物理課的知識:流動的電流能產生磁場)。這就引出了下一個問題:「這些電流從哪來?」
  • 地球磁場異常減弱,如果地球沒有了磁場,世界會是什麼樣?
    極晝極夜現象,沒錯就是南極、北極,這就是地球的兩個端點,這個磁場對於我們地球而言更像是一層保護膜,這層保護膜可以保護我們星球免受來自太陽的太陽風的襲擊,宇宙輻射也會對地球造成影響,這也要通過這個磁場。這樣算下來大約幾萬年地球的磁場就會發生一次反轉,我們現在經歷的很可能就是一次地球的磁場的反轉過程。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在過去的數年中,地球的磁場在經歷著不斷的減弱,和上次反轉地球已經經歷了至少70萬年之久,在這70萬年中地球的磁場沒有發生過任何變化。
  • 什麼是地球磁場?
    如巖漿在冷卻凝固成巖石時,會受到地磁場的磁化而保留著像磁鐵一樣的磁性,其磁場方向和成巖時的地磁場方向一致。科學家在研究中發現,有些巖石的磁場方向與現代地磁場方向相同,而有些巖石的磁場方向與現代地磁場方向正好相反。科學工作者通過陸上巖石和海底沉積物的磁力測定,及洋底磁異常條帶的分析終於發現,在過去的7600萬年間,地球曾發生過171次磁極倒轉。距今最近的一次發生在70萬年前,正如布律內所指出的那樣。
  • 地球磁場是一個無情的太陽風粉碎機器
    英裡(108000公裡/小時)的速度移動時,地球磁場將太陽風(太陽噴射出持續的等離子粒子流)推到一邊,就像高速行駛的汽艇船頭把水推開一樣。他們發現,當太陽風撞擊地球的弓形激波時,太陽電子會加速得如此之快,以至於它們真的會分裂,將潛在的破壞性能量轉化為無害的熱量。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馬裡蘭大學的天文學家Li-Jen Chen在一份聲明中說:當太陽風撞擊地球的磁場時,弓形激波通過減緩風的速度並將其轉化為溫暖的微風來保護我們,現在更清楚這是怎麼發生的。
  • 地球發電機——地核,還年輕著呢!四川大學科學家:我們差點放棄
    10億歲聽起來可能並不年輕,但對於地核而言,似乎還年輕著…… 據澳大利亞第九新聞頻道8月26日報導,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內重建了模擬地球核心的環境,以估計地球固態內核年齡。更重要的是,這一實驗讓研究人員對地核如何傳導熱量以及驅動地球發電機的能源有了更清晰的了解。研究人員說,地球發電機是維持地球磁場的機制。而地球磁場,則是地球上的生命賴以生存的核心,它保護地球免受有害宇宙射線的傷害,並幫助指南針指向北方。 ▲地球磁場計算機模擬圖,地球磁場是由地核的熱傳遞而產生的。
  • 地球發電機——地核,還年輕著呢!四川大學科學家:我們差點放棄
    10億歲聽起來可能並不年輕,但對於地核而言,似乎還年輕著……據澳大利亞第九新聞頻道8月26日報導,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內重建了模擬地球核心的環境,以估計地球固態內核年齡。最終,通過兩年時間,他們得出了結果——地核的年齡預估在10億到13億年之間——位於此前認為的光譜最低端。這一研究已於本月早些時候發表在美國物理學會的同行評審期刊《物理評論期刊》上。
  • 月球才是地球保護神,40億年前,它用磁場捍衛了地球大氣層
    和其他所有恆星一樣,太陽在年輕的時候也非常狂躁,強大的輻射足以讓地球生物喪命。雖然那個時候本就沒有生命,但是如果當時的輻射沒有得到有效的抵禦,地球今天同樣不會有人類。強大的太陽輻射足以將地球大氣中的分子吹走,導致地球失去所有的大氣,未來就不可能孕育生命了。好在,我們的地球有一個強大的護盾,那就是磁場。
  • 地球磁場異常減弱
    地球也有屬於他的磁場,我們都知道有兩個地方常年寒冰,還常出現極晝極夜現象,沒錯就是南極、北極,這就是地球的兩個端點,這個磁場對於我們地球而言更像是一層保護膜,這層保護膜可以保護我們星球免受來自太陽的太陽風的襲擊,宇宙輻射也會對地球造成影響,這也要通過這個磁場。
  • 如果失去地球磁場,地球人類將根本無法生存下去
    與其相反,地球磁場逆轉的觀點,卻因火成巖和沉積巖及洋脊感應剩磁場的反向現象而被發現,則成為地球科學研究的主流。事實上是發現火成巖和沉積巖及洋脊感應剩磁場的磁反向現象,從而提出了地球磁場將會倒轉的學說,它被認為是20世紀地球科學的重大發現之一。現在地球磁場的減弱現象,成為地球磁場不久將倒轉的原由,因此也被新聞界炒的熱火朝天。
  • 如果失去地球磁場,地球人類將根本無法生存下去
    與其相反,地球磁場逆轉的觀點,卻因火成巖和沉積巖及洋脊感應剩磁場的反向現象而被發現,則成為地球科學研究的主流。事實上是發現火成巖和沉積巖及洋脊感應剩磁場的磁反向現象,從而提出了地球磁場將會倒轉的學說,它被認為是20世紀地球科學的重大發現之一。現在地球磁場的減弱現象,成為地球磁場不久將倒轉的原由,因此也被新聞界炒的熱火朝天。
  • 地球因6800℃的內核產生磁場,地球磁場可以逆轉,可以消失
    地球為何能存在生命?我們首先會想到,地球有太陽作為能量來源,地球本身存在水、大氣層、磁場保護,然而追根溯源,地球擁有磁場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存在足夠的水和大氣。雖然磁場如此重要,但是磁場看不見、摸不到,我們只有拿起指北針的時候才會想起——哦!地球還有磁場的!
  • 地球磁場大顛倒
    2003年的好萊塢電影《地核》,誇張地描繪了一幅地球磁場消失的圖景:佩帶心臟起搏器的人們突然倒地身亡,鴿子向人群和窗戶亂飛,科學家警告說地球堅持不下去了……   類似的噩夢是否真的在逼近人類?研究指出,地球磁場看來從150年前就開始走下坡路,磁場的強度至今已經削減了10%~15%,它的衰弱速度最近有增無減。
  • 磁場是地球的一把保護傘,如果失去磁場,地球會出現哪些變化?
    與其它星球相比,地球無疑是具有一定獨特性的,而地球的獨特性可謂是諸多巧合作用的結果。地球能夠如今日般繁華,磁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太陽系之中,鄰居火星可以說是與地球最為相似的行星,所以人類也一直都把火星當作是未來的人類旅居地,不論這種設想是否能夠實現,要真正在火星上居住,改造是必不可少的,因為以火星的自然條件來看,其是不具備直接居住的客觀條件的。而火星之所以並不宜居,與其幾乎完全消失的磁場密不可分,相反,地球之所以如此宜居,也是得益於地球磁場。
  • 地球磁場在不斷減弱,磁場的秘密是什麼?如果磁場消失會怎樣?
    地球磁場居然在一直減弱,而且歷史上南極北極還發生過位置互換,是什麼因素導致這種情況發生,如果磁場完全消失,會是人類的末日嗎?地球磁場的秘密是什麼?地球磁場是提供動力的傳送帶,它可以保護地球免受破壞。但事實上,地球磁場在一千多年之前就在減弱,使得科學家們猜測,未來有一天地球的磁極會發生翻轉,北極變成南極,而南極會變成北極。這種現象在地球歷史上在發生,最近的一次大約是在78萬年前,並且過程並不是逐漸變化的,而是會突然逆轉的瞬息改變。如今,科學家們最擔心的地區是南大西洋異常區,他是從辛巴威延伸到智利的遼闊地帶。
  • 地球為什麼會存在磁場?如果地球停止自轉,磁場還會存在嗎?
    所幸的是,我們的地球擁有穩定的磁場,而磁場對於地球生命的存在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說,磁場就是地球生命的保護層。而這一切之所以都沒有發生,就是因為地球擁有磁場的保護,地球磁場非常強大,可以對地球上方7萬公裡的範圍產生影響。
  • 地球的磁場是如何維持的?
    如果沒有地球的磁場及其偏轉來自太陽風和更遙遠的宇宙射線的危險電離粒子的能力,地球生命就不可能存在。它是由地球內部外核中液態鐵的運動不斷產生的,這種現象被稱為「地球發電機」理論。這一學說認為,地球磁場是由於地球外核中熔融鐵、鎳的對流以及整個行星自轉的科裡奧利力作用造成的。
  • 其實地球比大多數人認為的要年輕……
    美國科幻頻道網站8月30日發表了題為《地球內核的年齡只有10億年……比我們大多數人認為的要年輕》的報導,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所做的一項令人興奮的實驗顯示,地球內核的年齡比許多人早前所認為的要年輕得多。相關內容摘編如下:以宇宙學術語來說,10億年並不是一段不可思議的時間。它對我們這個星球來說甚至不算多。地球被認為有46億年的歷史。
  • 地球磁場有什麼用?
    當然,地球中心是高溫狀態並沒有磁鐵棒,而是通過外核的電子隨地球自轉的電流效應(近似於電生磁)產生磁場的。地球的磁性,是地球內部的物理性質之一。地球是一個大磁體,在其周圍形成磁場,即表現出磁力作用的空間,稱作地磁場。它和一個置於地心的磁偶極子的磁場很近似,這是地磁場的最基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