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磁場的方向與地球南北極軸線幾乎重合,僅差11.5°。這是我們這個星球一個極妙的設計:不但讓我們可以用指南針導航,也能保護我們免受來自太陽的危險帶電粒子的傷害。同時,地球磁場也是一個支持年輕地球論的有力證據,正如聖經所啟示的那樣。
在1970年代,物理學教授兼創造論學者託馬斯•巴恩斯(Thomas Barnes)博士注意到,從1835年至今的地球磁場測量數據,顯示磁場強度每100年衰減5%,(另外,考古測量發現,在公元1000年地球磁場的強度比今天的高40%)。巴恩斯曾撰寫過一本著名的電磁學教科書,提出地球的磁場是由金屬地核中不斷衰減的電流所產生的。他算出這個電流衰減的時間不可能超過一萬年,否則電流的起始強度足以熔化整個地球。因此地球的年齡必定小於這個時間。
北極光是由外太空的帶電粒子衝擊地球大氣層而產生的自然現象,這些外太空的帶電粒子受地球磁場引導而落入兩極(同時另外一些帶電粒子被磁場折返太空。)。
進化論者的回應
電流衰減模型顯然與進化論者所需要的數十億年不相符,所以他們青睞的是自我維持的發電機模型。這個模型認為,地球的自轉和對流效應會使地球外核中的液態鎳/鐵發生轉動,而這些液態金屬內正負電荷的運轉速度會有差異,從而產生電流,進而產生磁場。但是經過半個世紀的研究,科學家們還沒有提出一個可行的模型,該模型存在著許多問題。
然而巴恩斯的年輕地球理論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地球磁場曾經多次翻轉的證據,即指南針的「N」端會指向地球南極而不是北極。火山熔巖和火山灰流中常見的磁性礦物顆粒在冷卻至低於其居裡點(570°C,即1060°F)時,部分磁疇會與當時地球磁場的方向對齊。一旦熔巖完全冷卻,磁性礦物顆粒的排列方向將被定格。由此我們就有一個地球磁場方向的永久記錄了。
雖然進化論者對地球磁場翻轉沒有很好的解釋,但他們據此認定巴恩斯博士的單向衰減模型不成立。同時,在他們的模型裡面,一次磁場翻轉至少需要數千年,並且按照他們對年代測定的假設,這些磁場翻轉彼此間隔數百萬年,由此證明地球是古老的。
創造論者的回應
物理學家拉塞爾•漢弗萊斯博士(Dr Russell Humphreys)認為巴恩斯博士的想法是正確的,同時他也承認地球磁場有過翻轉是事實。他修正了巴恩斯的模型,引進液態導體(如地球外核中的熔融金屬)的特殊效應。液態導體向上流動(由於對流作用——熱的液體上升冷的液體下沉)有時可導致磁場迅速翻轉。在1997年第19期《創造》雜誌中,約翰•鮑姆加德納博士(Dr John Baumgardner)提出,地殼構造板塊的下陷是造成《聖經/創世記》所記載的大洪水的一個原因。漢弗萊斯博士說,這些板塊的活動會使地核外層急劇冷卻,形成對流。這意味著大多數的地球磁場翻轉發生在《創世記》所記載的大洪水時期,每個禮拜或每兩個禮拜發生一次。並且在大洪水之後,由於上述地殼板塊活動的餘波,地球的磁場還有很大的波動。然而這些翻轉和波動沒有使地球磁場的衰減停止,反而加劇了磁場總能量的衰減(見圖) 。
地球磁場變化曲線。地球磁場的強度不可能比這裡所示的起始點高太多,這表明地球很年輕。
這個模型還解釋了太陽的磁場每11年會發生翻轉的原因。太陽是一個巨大的由熾熱的、高速運動中的導電氣體組成的星球。與電機模型描述的相反,整個太陽磁場的能量正在不斷減少。
漢弗萊斯博士也提出了檢驗他的模型的一個方案——在已知的於數天或數周內冷卻的熔巖中,應該會檢測到這種地球磁場迅速翻轉的現象。例如,在一層很薄的熔巖層中,其外層會最先冷卻,並記錄了當時地球磁場的方向,而其內層冷卻時,卻記錄了與外層不同的地球磁場朝向。
在這個預測發表3年後,這一領域領軍的科學家羅伯特•科(Robert Coe)和米歇爾•皮沃(Michel Prévot)發現了一個冷卻時間在15天以內的薄熔巖層,其中的磁性物質連續記錄了90°的磁場翻轉。且這並不是個別現象,8年之後,他們又報告了另一個更快的翻轉現象。這一發現令他們以及其他的進化論者愕然,卻有力地支持了漢弗萊斯的模型。
結論
地球磁場不但是一個得力的導航助手及阻隔太空有害粒子的屏障,同時也是反對進化論和數十億年古老地球論的有力證據。地球磁場清晰的衰減模式表明,地球的年齡不可能超過10000年。
最近,加州理工學院的地球物理學家戴維•史蒂文森(David Stevenson)承認了地球磁場給古老地球論帶來的難題:
「現在,我們對地核的認識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只是在過去的一兩年內才出現。這個問題非常嚴重。我們無法理解,地球的磁場是如何維持了數十億年的。我們知道自地球存在以來大部分的時候都是有磁場的,但是我們不知道地球磁場是如何維持了這麼長時間的。對於地核在其整個歷史中(數十億年)如何運作,我們現在所明白的比10年之前我們自以為所明白的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