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是怎樣形成的?而不是光子是由什麼組成和構成,光子的結構如何?電子是怎樣形成的?而不是電子是由什麼組成和構成,電子的結構如何?核子是怎樣形成的?而不是核子是由什麼組成和構成,核子的結構如何?也即質子和中子是怎樣形成的?而不是質子和中子是由什麼組成和構成,質子和中子的結構如何?光子等最基本粒子是怎樣形成的?而不是光子等最基本粒子是由什麼組成和構成,光子等最基本粒子的結構如何?光子、電子、核子等它們都是能量的容器,它們的具體形態及其變化或者稱它們的系統空間及其變化與其能量的變化有沒有關係?如果有,二者具有怎樣的關係?又具有怎樣的原則和規律?
有一點可以肯定:所有量子粒子內部都存在一定量的運動。量子粒子內部存在的一定量的運動就是粒子的內部能量。量子粒子的內部能量,(即量子粒子內部都存在的一定量運動的量)都是由高速度運動對自我劃定運動界限而創造形成的,是運動的自我否定。由高速度運動對自我劃定運動界限而創造形成的能量系統就是高速度運動能量系統。其內部的高速度運動對自我劃定運動界限而創造並形成了以上所有量子粒子的具體形態及其變化。同時,所有量子粒子的具體形態,也即量子粒子作為能量系統,它們的系統空間是不斷變化的,其系統空間的變化取決於其內部具體的高速度運動對自我運動的自我劃界,即其內部能量的變化。
高速度運動能量系統其內部具體的高速度運動對自我運動的自我劃界就是該能量系統內部能量的變化。由於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空間關係是相鄰兩點之間彼此相互追逐、相互否定並相互依存的一維直線空間關係,所有物質世界的立體空間關係都是由最基本空間關係的兩點之間一維直線關變化而來,最基本的空間關係兩點之間一維直線空間關係的周期變化形成物質世界的粒子性。所以最基本的量子粒子內部能量的變化就是相鄰兩個能量點之間相互追逐、相互否定並相互依存的周期性能量變化關係,也是能量點的動能量與一維直線系統空間相互轉換的關係,是能量與系統空間相互轉換的平衡關係。所以,所有量子粒子系統空間的變化與其內部的能量變化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後者決定前者。比如,氫原子是由氫原子核和一個核外電子之間相互追逐、相互否定並相互依存的周期性能量變化形成氫原子的。
量子粒子具體形態的變化,就是量子粒子作為能量系統其系統空間的變化。該量子粒子系統空間的變化與該量子粒子系統空間內部能量的變化具有直接的一一對應關係和相互轉化關係,該量子粒子的系統內部能量變化轉化為該量子粒子系統空間變化,該量子粒子的系統空間變化轉化為該量子粒子的系統內部能量變化,該量子粒子的內部能量與該量子粒子的系統空間一一對應。並且其系統內部能量與其系統空間二者之間存在相互轉化的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關係,這一動態平衡維持系統內部能量轉化為系統空間,系統空間轉化為系統內部能量。系統空間的存在表現能量系統的存在,能量系統的存在表現具體物質的存在。能量的系統化就是能量系統,能量的周期性變化創造並形成能量系統,同時,能量的系統化也是能量的物質化。比如,原子的核外電子的運動,在原子核與每一個核外電子相互追逐、相互否定和相互作用過程中,每一個核外電子在每時每刻都在否定者自己的運動,每一個核外電子在每時每刻都在否定者自己的運動方向和速率,其實是運動的自我否定,其實是運動的自我劃界,這種運動的自我否定,其實是運動的自我劃界創造並形成原子的系統空間,創造並形成原子具體物質形態。再比如,光子,光子內部變化的磁場與變化的電場相互否定,彼此為自己創造並形成運動的界限,其實是光子內部運動的自我否定創造並形成光子的形態空間及其變化,表現光子的具體形態及其變化。在本質上,光子內部變化也是兩個能量點之間相互追逐、相互否定並相互依存的周期性能量變化關係,是兩個能量點的動能量與一維直線系統空間相互轉換的關係,是能量與系統空間相互轉換的平衡關係。光子是相鄰兩個能量點相互追逐、相互否定和相互依存形成的一維直線系統空間關係,這種一維直線系統空間關係變化的疊加創造並形成光子的具體形狀和體積及其二者的變化。光子內相鄰兩個能量點分別是變化的磁場形成的能量點和變化的電場形成的能量點。
在另一方面,同時存在量子粒子的系統內部能量與該量子粒子的動能一一對應。因為該量子粒子的系統內部能量與該量子粒子的動能一一對應,該量子粒子的系統內部能量與其系統空間一一對應,所以該量子粒子的動能與該量子粒子的系統空間也一一對應,所以才表現為相對論理論的質能關係方程。量子粒子具體形態的存在及其變化,和量子粒子具體運動狀態存在一一對應關係,即量子粒子具體能量的存在及其變化表現為具體物質,具體物質為我們認識物質世界提供了物質基礎。比如,我們用力踢足球,我們用力踢是指我們人體內部能量發生變化而引發產生肢體形變並產生動能。踢到足球上,足球發生形變才使得足球產生動能。同樣道理,因為量子粒子具體形態的存在及其變化才產生了量子粒子具體運動狀態存在及其變化即量子粒子具體能量的存在及其變化。所以量子粒子具體形態及其變化與該量子粒子的動能和內部能量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和一一對應關係。所以否認量子粒子具體形態及其變化與該量子粒子的動能和內部能量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和一一對應關係及其變化的一一對應關係是錯誤的。比如,任何一個電子或者光子,它們的具體形態及其變化,也即該電子或者光子的系統空間及其變化與該電子或者光子的能量存在直接的因果關係和一一對應關係及其變化的一一對應關係。要否認這些關係是錯誤的。並且這些關係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討。
量子粒子的物質波 由於量子粒子做周期性運動表現量子粒子的波動性,即物質波的存在。量子粒子做周期性運動創造並形成的空間形式就是物質波的波長,量子粒子做周期性運動的物質波又表現物質波的波長與該量子粒子的動量存在一一對應關係,和表現物質波的波長變化與該量子粒子的動量變化存在一一對應關係。量子粒子物質波的波長減小則對應該量子粒子動量的增大,相反,量子粒子物質波的波長增大則對應該量子粒子動量的減小。這說明該量子粒子物質波的波長與該量子粒子的動量具有相互轉換一一對應關係。這是因為得布羅意方程,所以有 ,量子粒子物質波的波長與該量子粒子的動量的乘積是相對穩定的常數。這是因為由於德布羅意方程,方程兩邊乘以mv得到 , 物理意義就是該量子粒子物質波的波長與該量子粒子的動量存在一一對應關係,和物質波的波長變化與該量子粒子的動量變化存在一一對應關係,這兩種表現就是該量子粒子物質波的波長與該量子粒子的動量具有相互轉換的一一對應關係。即量子粒子物質波的波長減小對應於該量子粒子動量的增大,相反,量子粒子物質波的波長增大對應於該量子粒子動量的減小。
量子粒子內部能量的變化和流動創造並形成量子粒子能量系統的系統空間及其變化。量子粒子能量系統的系統空間的創造和形成,及其系統空間的變化實現了量子粒子能量系統內部能量與該量子粒子能量系統動能的相對獨立劃分;實現了量子粒子能量系統內部能量與該量子粒子能量系統動能的相對變化;實現了量子粒子能量系統內部能量與該量子粒子能量系統動能的相互轉換。量子粒子能量系統內部能量與該量子粒子能量系統動能的相對獨立劃分創造形成了慣性。慣性是維護和保持能量系統內部能量變化和能量流動相對穩定的一種機制和客觀存在。
我們知道任何量子粒子都有半衰期,那麼為什麼會有量子粒子半衰期的存在呢?這是因為任何量子粒子內部都有相對獨立、相對封閉和相對穩定的能量變化和能量流動,粒子內部能量的變化和流動體現運動與反運動相互轉化的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也即能量與空間相互轉化的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但是這種動態平衡不是絕對的平衡,不是有多少量的運動量就必須轉化為多少量的反運動的量,或者相反。這種平衡是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而不是絕對的平衡。當粒子內部能量變化和流動創造出的局部新系統空間,在這一粒子系統空間內不能保證該區域的能量密度提高或相對不變時,那麼這個局部新系統空間形成新的能量系統,新的能量系統將分離出去,帶走能量形成所謂輻射,形成粒子的半衰期。
我們也不能僅僅理解為以上所有量子粒子都是由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之間相互產生作用力,因而由最基本粒子之間相互運動而形成了以上所有量子粒子的具體形態。所有量子粒子都是因為最基本粒子之間相互產生作用,再由最基本粒子之間相互運動而形成所有粒子的具體形態,粒子之間相互作用形成具體物質。這是所有研究物質結構、組成和構成方法和觀點的人們都一致認同的觀點和方法。我們人類的科學理論和科學技術也因此得到了巨大發展和進步,可以說沒有物質結構、組成和構成的研究和發展就沒有今天科學理論和科學技術形成與發展,也沒有今天的科學新時代。可以說我們的現時代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在發展。但是科學的發展永遠是無止境的,我們對於宇宙、對於客觀物質世界的了解、認識和理解,也遠遠沒有達到自由的程度。
我們人類似乎忽視了基本粒子作為能量系統,其系統空間與其內部能量二者之間一一對應關係;其系統空間的變化與其內部能量變化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和一一對應關係,也即基本粒子具體形態的變化與其內部能量變化的直接因果關係和一一對應關係。我們忽視了量子粒子質波的波長與該量子粒子的動量存在一一對應關係,和量子粒子物質波的波長變化與該量子粒子的動量變化存在一一對應關係。量子粒子物質波的波長減小則對應該量子粒子動量的增大,相反,量子粒子物質波的波長增大則對應該量子粒子動量的減小。這說明該量子粒子物質波的波長與該量子粒子的動量具有相互轉換的一一對應關係。事實上,我們人類真的忽視了基本粒子作為能量系統其系統空間的變化與該基本粒子動能因果關係和一一對應關係,該基本粒子動能與其內部能量之間因果變化關係和一一對應關係;我們人類真的忽視了基本粒子作為能量系統物其質波的波長與該量子粒子的動量存在一一對應關係,和量子粒子物質波的波長變化與該量子粒子的動量變化存在一一對應關係,我們人類真的忽視了量子粒子其本身能量與其系統空間和系統時間的變化及其關係,和這種關係的規律。等等。所以我們應該從這些關係中找出相應的規律,以增進我們對客觀世界的了解、理解和認識。